諮詢師原創 | 改變為什麼那麼難?-余虹
【作者:余虹】
一位父母成長小組的成員說,我以為我學了這麼久心理學之後,我要是再生一個孩子的話一定會對他不一樣,但是我竟然發現我最近和家裡小狗說的話和我媽當年對我說的話一模一樣,"你怎麼這樣啊...""你怎麼那麼...",還是改不了習慣的指責態度。其他成員紛紛表示,同樣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父母與自己互動的模式,已深深刻入內心,不經意間就流露在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戲謔這叫「媽媽附體」,在那一刻,你用你媽曾經對你的方式對待孩子。
雖然我們很不想這樣,我們不斷學習教育、學習心理學就是為了能夠不用父母對我的方式對我的孩子,希望給他一個更幸福的童年。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魔咒似乎讓我們的行為模式顯得異常堅固。經常被父母指責的,也會時常指責孩子。小時候被父母忽略的,也會製造各種借口忽視孩子。儘管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也不承認自己在做。當某天猛然發現的時候,會感到無比內疚,恨自己為何控制不住。
既然我們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某些方式讓我們痛苦,我們又為什麼要把痛苦複製在孩子身上呢?
原因是我們的心裡藏有黑洞。在我們小的時候,每當父母拒絕、責怪、忽視、控制、甚至打罵我們的時候,就在我們的心裡留下一個慾望的黑洞,我們渴望被關注、被認可,渴望愛,但沒有獲得滿足,這種感覺令人抓心撓肺,又無能為力。未被滿足的慾望黑洞雖然看不見,但卻時時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每當外界的事物勾起我們的黑洞,就會因感受過於痛苦而無法承受,於是想盡辦法壓入潛意識。當痛苦的感受深藏在潛意識裡,意識不到,也無法言語,只好通過行為來表達。也就是說,我通過做一些事情讓你體會到當年我受到的痛苦,這份痛苦曾經讓我瀕臨崩潰,而我無法描述。夫妻、親近的人常常是我們投射痛苦的對象,而孩子往往是「最好」的人選,他和當年的我們一樣弱小,毫無反抗之力。
說到這裡並不是要責備我們的父母,因為給我們製造黑洞讓我們感受痛苦的他們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們的痛苦大到無法處理才會投射在我們身上。但是現在的我們可以做點什麼,阻止自己繼續把痛苦往下傳遞。當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就能感同身受孩子的痛苦,此謂共情。當我們願意去想辦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痛苦,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對孩子強加痛苦了。
為什麼有人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卻很難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原因,因為影響行為的黑洞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理解。有時就算黑洞被意識到了,但處理黑洞的能力沒有提高,我們仍然會選擇回到過去的老模式——例如投射等防禦,來迴避痛苦。
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黑洞有那麼多,接納一個還有另一個。再加上觸碰內心的黑洞是件很痛苦的事,需要重新感受孩童時令人崩潰的感覺,我們不一定有勇氣面對。所以改變的過程很漫長,必然伴隨著艱辛和痛苦。需要在很多細小的事件上一次次去覺察,去感受,然後勇敢面對。
當我們試圖修復自己時,我們需要一個人格強大的人容納我們的焦慮,有他的陪伴,或許可以增加勇氣,因為你會感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所以真正的改變要在安全可靠的關係中進行,未被滿足的慾望黑洞被看見被理解,並在關係中逐步學習處理痛苦的能力。安全的關係可以是夫妻、朋友、諮詢師、成長小組等等一切讓你覺得被抱持,可以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想法的人。彷彿重新被一個好媽媽養育一樣,她(他)會認真對待你的各種需求和感受,不嘲笑、不打擊、不說教,只是試圖像鏡子一樣,用光照亮你內心的黑洞。這樣通過表達和反饋,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逐漸意識、理解、接納那些曾經讓我們備受煎熬的黑洞。意識到的,就能試著用語言說出來,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通過行為去表達了。無法言說的痛苦有時也會通過身體的疾病來表達。我們需要做的是透過行為和身體去看看潛意識究竟在表達什麼?
有個學過多年精神分析的朋友問,我已經知道我有哪些問題了,也知道為什麼,但為什麼還是改變不了?
我想說,因為你或許有改變的動力,但沒有人「監督」。
做個人體驗,作為一個來訪者去體驗被精神分析的時候,你會發現精神分析的設置有個很大的作用——「監督」。你付出的金錢、時間和精力,「逼迫」你必須在50分鐘內儘可能地探索你的潛意識,加上分析師的「煽風點火」——陪伴、理解、鏡映和解釋,幫助你克服阻礙你探索的重重困難,更加高效地覺察,更有勇氣去面對。在和分析師的漫長工作中,逐漸學會處理焦慮痛苦的能力,當黑洞伴隨的感受再次襲來,你會發現,你已不是當初的你,改變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悄悄產生。
所以,當我們一次次滑入痛苦的舊有模式中無法自拔時,試試找個"監督"你的人吧。
本文為江西點撥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 余虹 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公眾號jxdbxl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力比多的驅動力如此強大?
※揭開迷霧2——人格解體多麼罕見?
※打死你
※為什麼一旦睡覺時把陪我多年的玩具熊拿開,我就會感到心慌焦慮?
※【北京晚報】正確,但不共情,是一種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