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亮的心理基礎是什麼?

這種愛好在知乎到處都是啊


謝Crescent Sung的邀請!

這個問題在心理學上沒什麼公認的說法,也就是看怎麼對它進行詮釋了。

不知你們有沒有察覺生活中的確有一些人喜歡作預言家?預言他人的言行帶來的結果,如果言中了,他們會很高興,覺得自己有種占卜的能力,如果沒有中,那就下一次再來。

人們也是謹慎的,由於預言本身出錯率很大,他們事先不說出來,是對自己的預言有恐懼心,萬一預言出錯,會比較丟臉。那麼,在結果符合自己預期的時候,他們可以跳出來諸葛亮一下,也算是自我安慰吧。

喜歡預言的人,往往都想擁有更多的人際權力,一言九鼎,只要說對一次,諸葛亮心態也就能名正言順:」我早就說過了。。。。「


後見之明偏誤


人的原動力在於生、死、性、和裝逼

事後諸葛亮的心態目測不屬於前三種


社會心理學上個有個說法叫事後聰明偏見(如果我沒記錯)

還有句話叫:生活是正著來活卻是倒著去理解——丹麥哲學家,神學家索倫?基爾愷戈爾

先佔個位置,下午補充詳細。

分割————————————

心理學稱為「事後聰明式偏見」(hindsight bias)也被稱為「我早就知道了」的現象

夏洛克福爾摩斯在《托爾大橋疑案》中說過:「做個事後諸葛亮總是易事」

引用《社會心理學》的內容:

常識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知道事實之後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後聰明總比先見之明來得明顯容易。有實驗表明,當得知實驗結果時,人們便突然間覺得結果不是那麼令人驚訝,至少相對那些僅得知實驗程序或實驗預期結果的人們而言。一旦新知識在手,我們那卓有成效的記憶系統便會自動更新過時的假定。(Hoffrageothers,2000)

「我早就知道的事實」這一現象不僅令社會科學的發現看起來與常識無二, 它可能還會帶來致命的後果。它可能令我們妄自尊大,即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能力。不僅如此,由於結果看起來似乎具有預見性,所以我們更傾向於為那些事後看起來「顯而易見」

的錯誤決策而責備決策者,卻不並不因那些同樣「顯而易見」的正確決策去褒獎決策者。

但就事後聰明看來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而言,事前卻沒有那麼清晰可見。(如情報機關充斥著大量無用信息,分析家門為此不得不就繼續調查什麼樣的問題做出抉擇)。在事後聰明眼中,那些極少的有用信息現在看起來是如此明顯。

類似地,我們有時也會為自己所犯的「愚蠢錯誤」——沒能更好與人相處或沒能更好地應對事情——而自責不已。但有時候我們會對自己過分苛刻。我們忘記了事後看來顯而易見的事情在當時並非那麼明顯。

問題常識並非總是錯誤的,更確切地說,常識總在事後證明是正確的。這樣一來,我們便免不了誤以為,我們現在知道的和過去知道的比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和過去已經做的要多。而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科學的理由:幫助我們區分真實與幻影,區分真正的預測與簡單的事後聰明。

以上內容來自《社會心理學》第8版,戴維?麥克斯。

有些內容有些跑題,不好意思。


我覺得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正確答案公布前對自我的不自信,或者說對自己的答案的不肯定。這一種人往往是謹小細微,有一種不敢多說一句多走一步,生怕被別人取笑了去的心理。

第二種應該就是心裡有一個答案的影子或者自己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並非完全相似,但出於一種虛榮(說白了就是裝逼),或者是自卑的心理,非要表現出自己勝過他人一籌的能力。

總體來說,這兩種人都樂於表現,渴望能在解決問題方面顯示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從而得到他人的讚賞。但前者往往是對自己能力未在開始展現的一種遺憾和懊悔,而後者就是比較純粹的虛榮心理。但這兩者,我認為單從某件事情上是看不出區別,要結合每個人的性格與習慣。我上高中的時候數學課經常當第一種事後諸葛亮,自己膽小又不甘心,現在想想也頗惹人憐,所以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善待這些諸葛亮。


為自己的膽怯,愚蠢,懦弱,逃避找借口。對,心理基礎就是,沒有擔當,不敢負責任。


事後聰明式偏差

hindsight bias


展現自己的存在感,然後還可以作為八卦的引子。

我一般是這麼說的:我就說吧,這麼做不好(這麼做特別好)扒拉扒拉說一通之後,來個轉折,然後呢然後怎麼樣了~~~這樣就能翹著二郎腿嗑著瓜子和小夥伴們愉快的聊天一下午了


時候諸葛亮的心理基礎就是:硬是打腫臉充胖子。沒有本事,但是喜歡吹牛,然後事情順應了自己的預判則大吹特吹,證明自己多麼多麼厲害;一旦發展相反了,則會一聲不吭或是找很多理由。奉勸少跟這些人接觸,容易不學無術~


嗯,鑒於我經常性的事後諸葛亮

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事後諸葛亮的心理

那麼我就試著來自我剖析一下

對於事物強烈的總結~提煉~升華的需求——充分又急切的表達慾望,獲得思考快感——(催生出妄想改變時空的,扭轉乾坤的慾望——找特定的人和事發泄情緒)

對於當事人來說,

這既能提高思考總結能力,加深思考緯度,又能滋養大腦神經,完全就是一個閉合的循環系統哎~無毒無公害哎,何樂而不為捏?。只要再進行些深入的思考,後面兩項在整個思考體系中的比例將會偏低

你看,人依靠思考總結進步嘛~

然後批判思維成果帶來的快感是精神源動力

如果一個人前面部分所佔的比例越大,則此人的成長加速度越大,進步越快。此正所謂先哲所云的去情緒化,降低情緒內耗

難道批判事後諸葛亮的人不同樣是事後諸葛亮么?但是我們仍然要注意一些問題

一個螺旋式進步的事後諸葛亮是一個

思考能力>情緒表達能力的人

反之,一個思考能力<情緒表達能力的事後諸葛亮是一個終將被淘汰的人

總之,我覺得事後諸葛亮是一個不錯的利於自我提升的思維習慣。更是提高做事效率的有效方法,低成本又高效

當真到了能擺脫事後諸葛亮的角色的境界

高山流水無知音,曲高和寡,現有的經驗無法給你任何借鑒,你所面對的未來都是未知的,你要一次一次的試錯,直到得到有效的結果。當然這種情況對於普通人來說基本是不存在,除非你思考能力不高,且有效信息不足。這可以假設出來,譬如説突然間你變成了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原始的無盡的恐懼孤獨能將你吞沒,這是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懲罰。


事前已經豬一樣出錯了,還不允許人家事後諸葛亮一下?

事前事後都別諸葛亮?那豈不是永遠和豬一樣?


推薦閱讀:

人們喜歡突然在動態里發一句似乎極度生氣,或者極度憂傷的話。然後別人問時又淡定地說,「沒什麼」。這是什麼心理?
喜歡自言自語正常嗎?
為什麼現在的人不喜歡鼓勵別人反而喜歡打擊別人?
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並能持之以恆?
說出難以言喻之痛3——艾凡的故事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諮詢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