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2440^4 + 15365639^4 + 18796760^4 = 20615673^4 (IV)
Number theory i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我們的故事也不例外。但是這個實驗一點也不輕鬆,我們如果不翻越無數代數計算的荊棘就沒有辦法實現我們的目的。我們從第三篇里隨便挑一個二次型來回顧一下Zagier的計算過程。
取十四個候選中的其中一個,例如.
我們得到二次曲線. 為了把它參數化,需要找到曲線上的一個有理點。通過(哪怕是計算器)計算,不難找到這個點,它就是.用類似於球極投影的方式[註:也就是過二次曲線上已知的點作給定斜率的直線,我們可以用斜率的有理函數表示出另一點的坐標,這建立了與二次曲線之間的一一映射],藉助這個有理點的坐標,可以得到x, y, z參數化後的表達式。
回想, 我們可以得到(當然是用計算機)
係數並不是很小。我們當然想讓上面等式的右邊是一個非零的平方數,但是為了從十幾個係數為成千上萬的多項式中篩選出合適的多項式,就需要用再次藉助同餘的手段,縮小我們的搜索範圍。回顧第二篇的內容,我們希望,同時有. 在這裡我們借用Elkies的方法來處理這裡的同餘關係。
第三篇中我們給出了一族多項式Q(x,y,z)的表達式。同樣我們可以寫出一族P(x,y,z)的表達式。P的表示並不唯一[但其實不同的表示是雙有理等價的],因此我們找其中最簡單的一族, 也就是
我們令它等於. 作換元, 與第三篇中的Q的表達式聯立起來,注意到兩個表達式中u』都只有二次項,因此消去u』。經過[耐心的]運算,我們可以得到
走一下配方法的路子,立刻就可以得到
其中
這樣我們就回到了我們已經熟悉的套路:Minkowski定理。用上一篇的推導,可以得到兩組額外的限制:
a)的奇質因數如果冪次為奇數, 那麼那麼這個質因子模8餘1;
b)的奇質因數如果冪次為奇數, 那麼那麼這個質因子模8餘1;
這就進一步縮小了搜索的範圍。用這個約束我們可以把十四組候選縮小到兩組:
(5,-8),(7,-4)
[補註:其實後一組(7,-4)也應當抹去,因為它沒有模5的非平凡解]
根據這兩組解,Zagier得到了兩個係數巨大的四次齊次多項式,它們的係數按u的冪從高到低分別為
當Zagier從事這些計算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Berkeley,前往蘇聯。1987年的蘇聯並不會向來訪者開放計算機資源,因此Zagier只能利用手邊的一個可編程計算器來計算這些多項式的值。計算器的顯示位數畢竟有限,因此對於稍微大一點的u,v,就沒有辦法判斷多項式的值是不是平方數。Zagier本人認為搜索這樣的一個多項式並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當然他手邊也沒有足夠的計算資源:-)),因此他決定把手頭的計算放一放。但是Zagier錯了,他被小他十幾歲的Noam Elkies搶了先。Zagier是這樣回顧自己與新發現失之交臂的故事的(黑體字是我標註的):
Unfortunately, I was wrong: When I returned to Bonn at the end of my Moscow stay, I was met by my friend and collaborator Dick Gross, who told me excitedly that a famous question of Diophantine Analysis posed by Euler had just been solved by the very young mathematician Noam Elkies. I immediately went to the computer of our institute (a very primitive one indeed, but still a lot better than a pocket calculator!) to type in and run my own program, and within seconds discovered that [指Euler猜想的反例]...so that I too had solved Euler』s problem. But it was too late: On a problem that had been open for well over two centuries, I had been scooped by just a few days. Needless to say, I immediately went out and bought a portable computer (a Toshiba) that thenceforth accompanied me everywhere.
Zagier總結了一條教訓:
If you are a number theorist, then buy a laptop, learn how to use it, and never leave home without it!相比之下,Elkies就比Zagier幸運一點:Zagier在蘇聯的時候沒有計算資源可用,但是Elkies有哈佛的VAX可用。用計算機計算(5,-8)得到的多項式是否滿足要求不過是舉手之勞:一個簡單的二重循環就可以找到(u,v)=(61,5)滿足要求。根據這一組(u,v), 我們就找到了第一個Euler猜想的反例:
這一年他21歲。Elkies因為這個還上了1988年的The New York Times, 然而這只是一位高手學術生涯的開始而已。
我們的故事就到此為止。
Remark1:本篇中對的進一步約束同時出現在Elkies和Zagier兩個人的文章里。這幾個對的約束是十分強力的。將我們的搜索範圍擴大到,滿足所有條件的也只增加了四個:
(1,-20)(5,12)(9,-20)(15,-8).
其中(9,-20)給出了Euler猜想的最小反例
.
Remark2:題圖是一族橢圓曲線。橢圓曲線的算術與Zagier及Elkies的發現密切相關,但那就是另一個說不完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
[1]Malter, Aimeric, Dierk Schleicher, and Don Zagier. "New Looks at Old Number Theory."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20.3 (2013): 243-264.
[2]Elkies, Noam D. "On."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1988): 825-835.
[3]Bremner, A. "ON EULERS QUARTIC SURFACE." Mathematica Scandinavica 61 (1987): 165-180.
推薦閱讀:
※奧特曼格鬥進化3的死刑奧特五兄弟怎麼打出C級 ?
※求分析下炸金花的概率有什麼?
※普遍認為「特難」的數學競賽--普特南數學競賽!
※那些數學140+的學霸,她們是怎麼做題的?
※多元函數極限的一些討論
TAG: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