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讓讀書收益最大化?

經常看到有人在書單上推薦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好奇心下,忍不住就從網上入手了一本。

一拿到這本書,我立即就愛不釋手,這不僅在於這本書簡約、大氣的裝幀排版深得我心,更在於這本書的內容確實幹貨滿滿,深感奧野宣之真不愧為「筆記本作家」。

奧野宣之在該書前言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味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

看到這句話,我立馬感覺汗顏,但又不得不贊同。想想自己幾十年來,好歹也讀了幾百本書,許多書就是「一味讀下去」的,雖然在當時感覺也很有收穫的樣子,可時間長了,書中到底講了什麼內容,現在讓我回答,好像一下子又說不上來。

奧野宣之認為,「我們最需要銘記於心的關於讀書的基本目標: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至於一個月能讀很多書、讀一本書只用幾十分鐘這樣的能力,在這個目標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為達到「讀完每一本書都有紮實收穫」的目標,奧野宣之獨創了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指導大家如何運用筆記本,來學習怎樣選書、怎樣讀書和怎樣把書中的內容刻在腦海里並加以活用,然後把這些做法轉化為實用、可持續、屬於自己的技巧。

他倡導有目的性地購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防止衝動購書或落入營銷陷阱,讓讀書從一開始就充滿主動性;用筆記管理讀書生活,養成隨時記錄心得體會的習慣,將隨想筆記成為創意之源;運用「蔥鮪火鍋式」摘抄法,將摘抄與評論交替進行,讓原書精髓與自身思維的火花交相輝映;完善整理歸檔工作,方便檢索,養成重讀的習慣,通過思想輸出來體現筆記的價值。此外,他還從自身經驗出發介紹了19個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小技巧,甚至還貼心地附錄了寫讀書筆記的26款實用文具。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照作者的建議,不停地檢視自己的讀書行為和讀書方法,發現確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喜好,沒必要完全照抄照搬。正如奧野宣之所說的:「讀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而不是模仿評論家的做法,學習、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語句才是最重要的。反過來說,如果有些信息對自己來說無關緊要,那就乾脆丟掉。讀書的重點是自己認為哪些內容重要,並將其徹底消化。」

所以,對於作者竭力推崇的紙質筆記本,我沒有刻意去模仿,因為我覺得不適合自己。以前,自己也曾喜歡手工摘抄做筆記、做剪報,但時間長了,發現有一個缺點,就是查找資料不很方便,而且紙質筆記容易發黃變舊,不方便保存,還佔用大量空間,所以我個人現在更喜歡通過掃描和雲筆記,把各種剪報、文檔做電子化處理。

下面,我將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輸出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梳理,以期建立自己有效的知識管理體系,努力實現讀書收益最大化。同時,也與您分享。

選書與購書

選書,是指「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信息,記錄自己想讀和需要讀的書,這樣做可以減少與內容乏味,自己不感興趣的書的接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購書,是指「根據自己的需要,檢查書籍本身是不是像筆記里寫的那樣值得購買」。作者在該書第二章中對此有詳細講述。

關於如何選書,我很贊同作者關於潛水艇「主動聲納」與「被動聲納」的比喻。奧野宣之說,「也許你覺得主動聲吶聽起來更厲害,但得到廣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動聲吶系統。」選書的時候,「最先貫徹的應該是『被動聲吶』,也就是通過報紙、雜誌、書籍和電視等途徑,儘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把感興趣的書名或主題都記在筆記本上的隨想筆記里。」

我的購書清單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學習工作生活中所需或關注的內容。如果我要研究某一領域的內容,一般會先關注這一領域的大咖,先把TA的相關書籍讀一遍,然後,通過參考文獻,也就是奧野宣之所說的「書中書」,延伸閱讀這一領域的其他相關專家的書籍。讀書,我一般以讀經典為主。我發現,當你認真研讀完某一領域5-10本的經典書籍,再去看其他類似的書籍,你就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因為許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各人表述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罷了。

二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推薦書單。以前主要通過報紙、雜誌、書籍和電視等途徑,現在更多的是藉助網路,特別是豆瓣、簡書、微信上看到的一些閱讀書單,同時結合自己某一時期的興趣愛好,以及相關購書網站上對書籍的介紹和評論,確定自己想要購買的書單。

購書清單,我一般是先記錄在印象筆記的書單上,然後在亞馬遜網站上直接搜索。購書清單分3類保存:馬上想看的,放入「購物車」;近期想看的,放入「收藏夾」;過段時間想看的,放入「心愿單」。將購書清單分類保存,可以避免清單變得過長而難以確認,而且放在「購物車」、「收藏夾」、「心愿單」的物品,是可以根據需要,隨時相互轉換的。奧野宣之在這本書里,也特別提到了亞馬遜的「心愿單」功能。其他網站應該也有類似的功能,大家可以自己嘗試下。

購書,奧野宣之偏好實體店,而我則更喜歡網購。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無論在哪裡購物,關鍵是要明確自己的購書清單,防止衝動購物,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對於難以確定的書籍,我常常會使用Kindle的發送樣章功能,先預覽下,再做決定。

讀書與記錄

奧野宣之說,讀書,是在讀的過程中做好寫讀書筆記的準備。將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級提煉出來:讓我頗有感觸的部分;糾結要不要做記號的部分;做了記號的部分;要摘抄到筆記里的段落等。記錄,是製作讀書筆記,記錄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感動或思考,銘記這次讀書體驗,留下與書交流的證據。作者在該書第三章中對此作了詳細講解。

為了把書中把最重要的內容篩選出來,作者提出了分階段「篩選程序」。(1)通讀:把讀起來覺得不錯的那一頁折角;(2)重讀:讀完一遍以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3)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如圖。

奧野宣之的分階段「篩選程序」

相較於作者在讀書過程中的耐心和細緻,自己的讀書方式看上去有點「簡單粗暴」。一直以來,我奉行「不動筆墨不讀書」,而且特別注重第一次閱讀的感覺,所以每當看到喜歡的內容(有趣、有感、有用)或有疑慮的地方,就忍不住拿起筆來塗塗抹抹,畫上各種線條標記;即使在Kindle或手機上看書,也喜歡及時標記或複製摘錄。

按說,自己的這種讀書方式也不能說不好。但問題是,除非要應付考試,或者遇到特別喜歡或深奧的書籍,一般的書籍我就閱讀一次,然後就束之高閣,很少再去認真重讀。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因為過於自信自己的記憶力,認為看過了,當然就記住了;還有,自己的屯書速度遠遠超過閱讀速度,所以一旦看完一本書,就得趕緊看下一本,要不然,家中的書櫃就要溢出來了。有時候,有些書甚至只看了一半,就擱在那裡一年半載,不去理它,因為我又有了新歡需要寵幸,哪裡還顧得上舊愛呢。現在想來,真是罪過。

另外,我以前看書,除了在書中作一些標記外,並沒有專門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因為覺得太煩,費時費力。這次看到作者在書中竭力推崇讀書筆記的重要性,於是,我也試著在印象筆記上做了一次完整的讀書記錄。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時間,雖然比讀一本書的時間還長,但筆記讓讀書成果一目了然,確實感覺很有成就感。而且,與紙質筆記相比,電子筆記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也更方便查找、保存和重讀。直接上圖得瑟下。

我的讀書筆記

活用與輸出

奧野宣之說,活用,就是「通過再次瀏覽讀書筆記,在檢索和參考的過程中,幫助自己獲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製作筆記時要注意方便日後重讀。」輸出,就是通過口述或寫作,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作者在該書第四章中對此有詳細的闡述。

奧野宣之認為,當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積極輸出可以促進思想內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可算是最常見的思想輸出。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親手寫文章的好處比口頭敘述要多。

作者的這些話,讀之如飲甘露,沁人心脾。

關於活用和輸出,我的體會主要有兩點:

一是做好隨想筆記,及時記錄靈感、思考和發現。任何時候,無論是在工作、生活中,還是在讀書過程中,抑或是在發獃空想中,只要有靈感或思想火花閃現,一定要馬上記下來,時間急的話,哪怕只記錄下幾個關鍵詞,有空的時候再補充完善。因為「書面化的思考更便於利用」,思想的火花,如果沒有及時記錄下來,很容易隨風飄散,想用的時候,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奧野宣之推崇的是把它記在紙質筆記本或便箋上,但對於我來說,感覺最方便的還是記在手機上:打開印象筆記,通過訊飛軟體,用語音輸入秒變轉化成文字保存,有空的時候,再補充完善,並設置好相應的標籤,方便以後查找。

二是注意收集、摘錄各種有用的圖文素材。對於報紙、雜誌上看到的感興趣的內容,我會用掃描全能王App,直接將紙質文檔轉化成電子PDF格式保存。對於在電腦或手機上看到的一些資訊,我會直接收藏至雲盤或印象筆記里。最重要的是,要對保存的資料,每周進行定期整理、輸出,只有這樣,保存的信息,也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思想體系。

對於上述創作方式,奧野宣之在書里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我覺得特別貼切。他說:如果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那麼「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好的讀書筆記就像認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鮮肉一樣,可以隨時拿出來根據需要進行輸出。

以上是我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以後的活用與輸出。

感謝您有耐心讀完此文。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我會非常開心。

子諾不離原創文章,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並簡信聯繫獲得授權,謝謝!

推薦閱讀:

想變有錢,你可能需要經濟學這把鎚子
雖然一年只看了70本書,還是想分享這些收穫
面對複雜的世界,你需要這本書
《精進》摘錄
讀書時怎樣做筆記最有效!

TAG:讀書方法 | 閱讀 | 讀書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