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真正擁有純正「俠客血統」的人

文 | 行之

一、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節選自李白《俠客行》

選自李白「古風五十九首」里的這首《俠客行》,是唐詩里最具武俠風味的一首。李白這個天才寥寥幾句就勾勒了一代江湖俠客的風骨影蹤。

說到俠客,避不開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金庸的武俠里,俠客的核心關鍵詞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代表人物是郭靖,修身、齊家、平天下,一步步走來,最後與襄陽城一同殉國,算是死而後已,無愧個人,無愧江山,千載名傳。他因性情中庸,剛正不阿,人稱「儒俠」。

郭靖之後,楊過肩負起俠客的使命,帶著神鵰與小龍女,仗劍天涯,後隱居紅塵。而楊過的性情狷狂乖戾,頗有道家狂士的洒脫與桀驁,人稱「道俠」。儒、道之俠都有了,還缺一個「佛俠」。於是有了張無忌。張無忌心地善良,性情慈悲,行俠仗義間,總留有三分餘地,飽蓄著一種人情溫度。

金庸筆下典型的儒、道、佛「三俠」,是大家豎大拇指的所謂的「大俠」,在我看來,關鍵詞在「大」字,卻都沒有真正純正的「俠客血統」。俠客俠客,俠是指俠士,客,很大意義是指無名。「笑問客從何處來」,因為無名,所以沒人知道你是誰,所以你是客。

不論是郭靖、楊過,還是張無忌,他們儘管都有行俠仗義,但都太有名。太有名,則顧慮太多,比如怕得罪一些人或一些門派,要周旋於一些江湖勢力,要化解一些江湖仇怨,要處理好各種上下輩的關係。

因為他們名聲太大,自然就成了江湖裡的公眾人物,成了眾多武林人士的楷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江湖的恩怨情仇。所以他們辦事必須要周全,要名正言順,要有公信力,要少得罪人,要有意義。

他們被一條條看不見的線,遙控著他們的英姿颯爽。這是他們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儘管他們辦的事,可能都是大事,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卻不會那麼洒脫。大部分時候,他們充當先鋒、領導的角色,他們是各種活動的組織者,是各種團隊的靈魂人物,必要的時候,他們還要充當各江湖門派之間的和事老,出來化解各種大小矛盾。

他們可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一點問題都沒有,反正功夫夠高,擺幾個酷酷的造型很容易。但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們就要好好考慮一下,還真不能看誰不爽就直接來一刀,他們甚至要初審,二審再三審。

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他們就完全沒了這個條件。已經這麼出名了,故事都快被傳成了童話,還怎麼深藏功與名?

還記得郭襄這姑娘么?就是因為之前聽了太多關於楊過的傳說,一顆少女心蠢蠢欲動,後來有了「一見楊過誤終身」。

所以,李白的《俠客行》,寫得並不是這些「大俠」。

那是誰呢?

二、

金庸用一部《俠客行》給出了關於「俠客」的答案。在金庸所有武俠作品裡,只有《俠客行》這部小說,才有真正的「俠客」浮出水面。

在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武俠小說里,到了《俠客行》這本,武俠的味道已經不是太濃了。武俠武俠,武還在前面,必然是要有各種神奇的武學。武俠迷皆知的是,金庸的武俠規律是,歷史越悠久的時代背景,武學的層次越高。

比如他的《越女劍》,時代背景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主人公阿青的劍法,幾乎接近玄幻,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天龍八部》是北宋哲宗時期的時代背景,裡頭的武學高手是真正意義上的雲集。

到了南宋寧宗時期的《射鵰英雄傳》明顯就降了一個檔次。在「天龍」里,段式一陽指最多算二流絕學,到了「射鵰」里,就成了一流絕學。

再往下的南宋理宗時期的《神鵰俠侶》,真正幾位武學大神,有好幾位還是從「射鵰」里過渡過來的,各種不高不低的小高手居多。

此後元末明初的《倚天屠龍記》,正兒八經的絕頂高手已經沒有了幾個。再到了明朝時期的《笑傲江湖》,真正能跟「天龍」里高手叫板的,只有揮刀自宮的東方不敗而已。

一直到了再晚一點的《俠客行》,裡頭的武林高手,已經有點不太像樣子了。裡頭號稱一流高手的謝煙客,跑到「天龍」里,都是會被喬峰秒掉的角色。但就是一本整體武學偏平庸的小說,卻穿插了一群開了外掛式的變態高手。

三、

話說,這本書里最牛掰的門派是哪個?不是少林,也不是武當,是個名叫「俠客島」的組織。俠客島在江湖聞名已久,每十年要派出一對「賞善罰惡」使,到江湖上大殺四方。

這「賞善罰惡」二使,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顯然是假名。賞善倒不明顯,罰惡倒是不含糊,到處找人殺,殺完了一茬,換個地方再殺一茬。

整個武林的人都害怕這兩個人,視他們為魔鬼。這兩個人的武功像是開了外掛一樣,無論你道上有多少人,功夫多高,在他們手底下都走不出幾招。更難受的,整個江湖連這兩個人用的是什麼武功都不知道。總之,張三和李四所到之處,沒有殺不了的人。

這個神秘的「俠客島」基本上是一說出來,就能嚇得整個江湖失眠。但這麼牛掰的一個組織,在全書二十一章里,到了第十九章才浮出來。

話說這俠客島有龍、木兩位島主,每個島主旗下有三十多名弟子,加起來也就有七十來個。之前跑到江湖上到處殺人的張三和李四,只是夾在這近七十來個中的兩個,別看在江湖上叱吒風雲,在俠客島就毫不起眼了。

可想而知,隨便兩個弟子跑到江湖上,就已經幾乎無敵,那這近七十來個弟子傾巢出動,誰與爭鋒?以此推算,他們的師傅,這兩位島主功夫該有多變態。在整個俠客島中,連一個端茶的夥計都是一流的高手,弟子當中更是具備文武雙全,中進士、點翰林是易如反掌的全才。

以俠客島這樣的實力,統治整個江湖,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但是這兩個島主對江湖霸業沒多大慾望,比較喜歡偷偷研究武學神功「俠客行神功」,但他們每十年就要派人去江湖上掃一掃垃圾。

在第十九章「俠客行」中,有這樣一段:

龍島主微笑道:「我兄弟分遣下屬,在江湖上打聽訊息,並非膽敢刺探朋友們的隱私,只是得悉有這麼一會子事,便記了下來。凡是給俠客島剿滅的門派幫會,都是罪大惡極、天所不容之徒。我們雖不敢說替天行道,然而是非善惡,卻也分得清清楚楚。在下與木兄弟均想,我們既住在這俠客島上,所作所為,總須對得住這『俠客』兩字才是。我們只恨俠客島能為有限,不能盡誅普天下的惡徒……」

這一段話,大略概括了俠客島的行事法則和理念。在這個章節里,重點對俠客島的「行俠體系」進行了敘述。不誇張的說,俠客島的替天行道,是所有武俠小說里,最具系統性的。

他們有一套完善的檔案,叫「賞善罰惡簿」。記錄著江湖中,所有江湖人的各種善惡事迹,一併給他們做了詳細的賬單。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筆賬:

只見簿面上寫著「河北通州聶家拳」七字,打開簿子,第一行觸目驚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聶宗台在滄州郝家莊姦殺二命,留書嫁禍於黑虎寨盜賊」,第二行書道:「庚申十月十七,聶宗峰在濟南府以小故擊傷劉文質之長子,當夜殺劉家滿門一十三人滅口。」

看到這份檔案,觀者的感受是「聶宗台、聶宗峰都是聶老拳師的兒子,在江湖上頗有英俠之名,想不到暗中竟是無惡不作。」顯然,這聶家在江湖上地位和名聲都不錯,但暗地不是什麼好貨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般人卻根本不知情,被蒙在鼓裡。

他們的檔案中,將所錄之人何年何月何日幹什麼什麼善事,惡事,記錄的一清二楚。這種強大的信息收集的能力,即便跟現在的中情局比,也不遑多讓。

有了完整的善惡檔案,就有行俠的依據。俠客島就是跟著這份檔案,然後來給這些善人封賞,給惡人判罪,凡是罪孽深重者,直接在檔案上批上「可殺」的紅字。就像今天老師批改試卷一樣。凡是「可殺」的紅字越多的,就表明惡事做的越多。

「賞善罰惡使者」每十年就根據這份檔案到江湖裡,依次找到當事人,把標註了「可殺」之人統統殺盡,為江湖來個大掃除。

由此,《俠客行》中連一向狂妄,誰都不服的雪山派掌門白自在,都徹底服了俠客島:

轉頭向龍木二島主瞧去,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尋思:「俠客島門下高弟,不但武功卓絕,而且行事周密,主持公道。如何賞善我雖不知,但罰惡這等公正,賞善自也妥當。『賞善罰惡』四字,當真是名不虛傳……」

四、

金庸的這部《俠客行》明確表示,靈感來自李白的這首古詩《俠客行》,也因此,這部書里至高的武學都是根據李白的這首詩來命名。而回到這首詩的最開頭幾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我前文已經說了,金庸筆下很多的大俠都沒有做到這一條。

縱觀金庸筆下所有的人物,真正做到這一條的,其實只有張三和李四——這一對俠客島派出的「賞善罰惡使者」。

張三和李四,拿著俠客島整理好的檔案,任務就是殺人,殺盡江湖惡人。因為目的極其明確,所以幾乎沒有其他顧慮,調查工作俠客島的團隊已經做好了,他們只需要充當執行者的角色。完全不用管給誰誰誰什麼面子,平衡哪派和哪派的勢力關係之類的。他們是誰的帳都不買,天王老子都阻止不了他們殺人。

所以他們一路殺得特別利索,以至於是真正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們確實從不拖泥帶水,舉手間取人性命,轉身就消失無蹤,飄零江湖,血雨腥風。

這兩個人才是真正擁有純正「俠客血統」的。他們的行俠仗義完全是理性的,有目的性的,像是完成業績一般。

或許在那樣以暴制暴的世道,大俠們需要樹立一個榜樣,他們是有諸多顧慮的,不能把除惡當業績來做。但真正的俠客就應該是冷峻而決然的,殺當殺之人,不需要過多託詞,也不需要婆媽,不需要怕誰,不需要給誰面子。你該殺,就一定要被殺。沒有任何人情和交情可講。這套俠客的準則是江湖的苦口良藥,是俠客島一手擬出的一套憲法。

我想,俠客島這個組織,應是寄託了金庸某種社會願景。無論是虛擬的江湖,還是現實的江湖,其本質都是相同的。這個組織象徵著一種民間的權威,象徵著一種正義的專制。它看起來是那麼的令人大快人心,但同時它又是令人極其不安的。

因為俠客島的勢力實在太大,他們足夠顛覆整個武林。如果他們能夠穩定良性的運轉,對整個江湖是種福祉,但性質一旦出現細微的偏差,則很容易演化成毀滅整個江湖的核武器。

但好在,俠客島的「行俠體系」在小說的尾聲就有了終結。龍、木二島主仙逝,整個俠客島解散,島上的人全部上岸,原先俠客島的成員開始隱居大陸,但是留給江湖人一個承諾,如果來日必要時需要幫忙,會傾力相助。

這個無比強大的勢力頗有些歸隱的意思。他們不願去參與江湖的政治鬥爭,不願意干涉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他們秉持的理念是,哪天要是有大惡之人出現,必定躍馬千里,斬其首級。

五、

俠客島始終是遊走在出世與入世價值觀之間的一個組織。他們的成員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的寧靜生活,他們希望隱居人海,與海潮碧空為伍。但他們也知道,他們的能力越大就代表責任越大,他們會適時的為江湖出一份力。

但他們出力不會太過,太猛,他們清楚的知道,整個江湖局勢,不是憑任何一股勢力可以逆轉。江湖中的惡人永遠是殺不盡的。他們能做的,只是儘可能讓這個江湖的惡人少一點,再少一點,整個江湖,美好一點,再美好一點。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這是我認為人生最完美的狀態。金庸筆下的所有門派或組織,我覺得只有俠客島做到了。但他們沒有高扛某張大旗,滿口仁義道德,他們選擇默默無聞地去實踐。

他們派出的張三和李四,是真正意義上「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俠客。不向塵世邀功,不求青史留名,只為順應俠義,瀟洒走一回。

每次讀李白的這首《俠客行》,我都覺得這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是何等的洒脫和豪氣,是大境界,大心胸。是俠客精神最完美的寫照。

任何世道,都有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惡人,他們權勢太大,後台太硬,單單是法律根本辦不了他們。當法律淪為一紙空文的時候,我愈加覺得俠客島這個組織是「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寄託。俠客島擬定的「法律」儘管是令人不安的,但它最令人神往的特質在於,它的「法律」能辦世上最惡的人,特別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大好人,實際上壞事做盡的大惡人。

無論你是誰,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有誰給你撐腰,我要辦你,只要善惡薄上有你,有「可殺」兩個字,你就逃不了。

殺天下一切可殺之人,這種任性,是俠客島獨一無二的團隊精神。我一直認為,金庸所有的武俠作品中,能配得上李白這首《俠客行》的,也只有這個組織而已了。

但我清楚的知道,小說之所以是小說,是因為它擁有理論上的可能,但實際上,又是難以企及的,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它總是那麼吸引我們。

世人都曾有俠客夢,夢醒時分,現實深不可測。唯有《俠客行》句句響起,豪氣干云: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推薦閱讀:

金庸小說有哪句話或哪段讓你感慨萬千,噓唏不已,有共鳴?
金庸劇里最雷同的情節設定是什麼?
在後期楊過與老頑童誰更厲害?
《鹿鼎記》里,韋小寶算不算一個悲劇人物?

TAG:金庸 | 武俠 | 武俠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