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你怎麼看自殺?


正好擼完一篇相關論文,路過閑說兩句。

先說自殺本質,即極端程度的攻擊指向自身,弗洛伊德在喪失與抑鬱中,提及自殺和sadism有關,至於認同喪失,愛意潛抑至原始自戀,只余恨意導向自我,自我分裂,超我增強,又加重自我攻擊這團亂麻就懶得扯了。

sadism成分無非:violence+sexual satisfaction+mastery(掌控本能是弗氏在後來文獻中擴充,個人覺得可以兼并入)。因此,這段話翻譯過來,我從折磨並殺死自我的過程中中獲得原應從外界獲得的掌控感和快感。

我想把satisfaction或者說快感引申下,自殘者和自殺者在這方面相似,依照情感矛盾對立原則(ambievalence),強烈的痛喚起同樣強度的樂。反覆強烈的自我傷害中生理痛苦被自虐的快感覆蓋。

弗爺雖然框架打的好,但重於從生物學角度理性分析,生而為人,七情六慾,五蘊熾盛,光談本能未免血冷寡薄。

所以再看自殺者內心世界的發展線,『壞客體』逐漸主導,『好客體』不足以對沖,自我功能失代償,全盤退化為原始防禦(分裂,投射),外部世界逐漸被充滿迫害的內部世界取代。更多的內部客體成為迫害者,與之相連的自體成為受害者。

這裡我補充點,過度依賴原始防禦機制,極易導致現實人際關係受損,(這點可以從一些患者的互動中感受出),成年人的世界,鮮少會有類似母嬰的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出現,關係的破壞,經一步阻斷獲得好客體途徑,迫害感加重,好客體被壞客體逐漸侵吞,現實感進一步喪失,就此陷落惡性循環。

這段話轉成大白話就是:全世界(external reality)(內部世界「壞」的強烈對外投射,也是現實檢驗受損惡性循環)都是壞的,危險的,敵意的,我(ego)沒有能力在從它們中尋找到快樂和滿足,我感到(self)極度脆弱,恐懼和絕望。這裡也可以解釋臨床工作中,自殺患者千方百計,極盡手段也要求死。

補充說一句,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面對自殺患者,談話中,無能為力,窒息,溺水感,疲憊的反移情明顯,供題主參考。


我從母嬰關係和客體關係的角度分析了自殺,enjoy!

備註:在這篇文章中所說的「」母親」多半指的是母親的情感功能(Bion』s alpha function)和形象/象徵(symbolic mother)。而不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現實中的母親。也就是說在現實中,母親不一定有好的母親功能;很多父親也會擁有好的母親功能。

在Klein和後期Klein,比如Bion,的精神分析學派里,母嬰關係的重要性不僅僅停留在母嬰關係本身。母嬰關係驅動著和決定了人類一輩子的情感生活。在潛意識裡和媽媽的關係神不知鬼不覺地影響著一個人未來和其他人與物的關係。中國是一個關係社會,母嬰關係是孩子的第一個前社會(pre-social)關係。情感健全的母嬰關係造就一個情感健全的人生。不管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多麼巨大的人生苦難,他們總會有很好的精神防禦機制。反之,一個沒有在母嬰關係中獲得足夠好的( good enough)情感滿足的人,人生的一點點波折就會在他/她的內心造成毀滅性的波浪。

結合關於我最近對母嬰關係的學術興趣,我想盡量用通俗的語言來談談為什麼有些人會自虐,自殺。為什麼他們情不自禁地要弄死自己?

Bion對精神分析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他的母嬰模型(mother-infant model).在這個母嬰模型里他談論了3個情感鏈接:parasitic(寄生),symbiotic(共生), commensal (共存)。

So,為什麼要自殺?

我們來聯想一下:一個媽媽正和她的寶寶在一起。寶寶哭了因為寶寶餓了。寶寶這時的哭泣是在向媽媽傳達一種對死亡的恐懼(餓死)。我相信在寶寶10次的哭泣里,有9次媽媽會馬上來滿足她的寶寶。滿足後的寶寶會滿足地再次進入夢鄉。我在這想強調的是那十次中的1次:人無完人,總有那麼一次媽媽會忽略寶寶的哭喊。沒有被滿足,正在等待媽媽乳頭的寶寶感覺沒有及時滿足它的媽媽的乳頭是壞乳頭。寶寶認為壞乳頭用「不滿足」,「等待後滿足」來攻擊寶寶。寶寶很害怕,因為如果媽媽的乳頭跑了,它的小命也就不保了。基於對失去媽媽乳頭的恐懼和對媽媽好乳頭的嫉妒(我自己怎麼就沒個那麼有營養的乳頭?),寶寶決定懲罰媽媽的乳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觀察到有時寶寶會咬媽媽的乳頭:它認為乳頭是壞乳頭,它要懲罰乳頭,並對其完全控制(我要你喂我,你就馬上來喂我,不然我咬你!)。

備註: 以上對寶寶的描述是基於成人語言的。寶寶真正的思維是建立在前語言期的情緒情感上的。所以如果想要理解寶寶,應該從情緒的角度來感受寶寶。

上面談論的這個母嬰模型雖然把寶寶描述成了一個小暴君,但是這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發展過程。幾乎每個寶寶都會咬下媽媽的乳頭。

下面我想談談從這個媽媽和寶寶身體關係衍生出來的精神、情感關係。當寶寶餓了,寶寶嫉妒了,寶寶煩了,寶寶鬱悶了,它會向媽媽表達它的憤怒:我咬,我拉屎,我哭喊。

由於我今天想談的是自殺,我接下著重來講寄生性母嬰關係(parasitic relationship)。在一個寄生性的母嬰情感關係里至少有3種不健康的情感模式:

1)封閉型媽媽

寶寶向媽媽投射它對死亡的焦慮,媽媽沒有能力(情感能力, alpha function)接納寶寶的焦慮。她從潛意識情感上認為寶寶是一個壞東西,所以她把寶寶向她投射的焦慮全部隔離在自己情感之外。久而久之,寶寶很不理解為什麼它如此焦慮,媽媽一點反映都沒有。在這樣的母嬰關係下成長的寶寶,長大後沒有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煩不知道為什麼煩因為媽媽小時候沒有賜予它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內心的那個「媽媽」是一個冷漠的媽媽:「媽媽不愛我;我都要死了,她卻無動於衷」。最終,煩躁以及各式各樣不被理解的情緒和這個無動於衷的媽媽形象被他深深地埋藏壓抑在了心底(潛意識)。

2)情感脆弱型媽媽

這種媽媽和封閉型媽媽有相似之處。相似處在於媽媽無法消化後反饋孩子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在孩子心裡變成了情感」糞便」或「便秘」。他總覺得很難受,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和封閉型媽媽不同的地方是,情感脆弱的媽媽變成了寶寶的情緒俘虜因為媽媽沒有消化,理解孩子情緒的能力。當她接受到寶寶的暴力情緒的時候,她不但不能消化。反而,她因此變得無比的焦慮和憤怒。隨後,她把孩子交給她的,和她自己的被孩子誘發出來的抑鬱,焦慮和憤怒全部交還給她的寶寶。久而久之,這個情感虐待性的媽媽也被這個孩子埋藏心底。

3)過度焦慮型媽媽

過度焦慮的媽媽不顧一切地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可是問題卻大大出乎意料。由於媽媽總會時刻滿足寶寶。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形成一個「媽媽是我身體之外的獨立體」的感知。到頭來,他成了一個長不大;和母親分不開的的孩子。這個長不大的孩子無法在他自己內心構造出一個關愛的媽媽形象因為適當和母親情感分離後才能在自我內心建立母親的形象。長大以後,什麼都需要別人來幫助他。換句話說,他把生活中的很多人當成自己的外界媽媽。

備註:這3種模式在現實中往往是交互交替發生的。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個Kenney_Zhang是個什麼東西啊?[寫著寫著就開始自我攻擊了?; )] 還是精神分析碩士?寫個關於自殺的文章,卻至此連一次關於自殺的話題也沒有說到。

朋友不要慌…雖然我沒有直接提及到自殺和自虐,我已經解釋了自殺自虐的「炸彈」是怎麼埋下的。這3種寄生性的母嬰關係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指向毀滅性的。在這3種模式中長大的孩子在自己內心埋藏了2個致命的情感炸彈。

第一個情感炸彈,是自己從小不斷累計,不斷潰爛,不能被自己理解的情緒。由於媽媽無法接受與容納(contain)我的情感疑惑,我也只能把它們埋藏/壓抑在心底。結果情感壓力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外界有個什麼風吹草動,這個情感「高壓鍋」也就隨之爆炸。

第二個情感炸彈是一個無法成功內化的好媽媽形象。由於媽媽的情感封閉,脆弱和過度焦慮,一個源於媽媽對自己情感的接受,消化的功能(alpha function)沒有被成功地注入內心。每當在成人社會中遇到某種挫折,他的潛意識中沒有一個能照顧他,安撫他的媽媽形象。再加上體內那個續壓已久的「高壓鍋」,他想不爆炸也不行了。

更糟糕的是:在這個這個好媽媽形象不能被內化的前提下,壞媽媽反而被內化了。小時候被媽媽冷漠,被媽媽用壞情緒攻擊;長大後這個內化的壞媽媽就會對自己進行情緒攻擊(冷漠也是一種攻擊)。長話短說:小時候被媽媽虐,長大後虐自己。虐得受不了了,他最終就選擇了自虐自殺。他潛意識地殺虐了無法承受和消化痛苦的自己和內化的惡毒母親(攻擊指向自身)。


謝邀

用古典精神分析的方式解答

這是本能,所有生物最終的本能

我們有性交延續生命的本能

以及最終的回歸本能

用死亡的方式回到胚胎的樣子

當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性的本能

現實世界無法給予個體活下去的理由

個體就會去依賴去尋求保護

尋求母親(死亡)的保護

大概是如此


謝邀。

死本能超越生本能。


從精神角度會選擇這樣做是因為自我感覺沒有希望了,不願奮鬥,自己不等別人打敗,自己已經首先打敗了自己!非常可惜!但是結果是受苦永遠都不會停止,因為人來到此世,有使命有責任,有需要努力奮鬥目標,這樣很不負責任隨意捨棄自己生命的行為,其實是非常愚痴!既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又傷害到家人朋友,最終導致受苦一直延續到後世,佛經上說:自殺的人會每隔七天再受一次苦,一直循環往複,不能結束.......想避苦,卻得到永遠都受苦,愚痴!

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毫無意義,短視,無有智慧,愚蠢選擇;

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應該面對任何情況,不逃避,不退縮,勇敢前進。

成功的意義,可以是大家認可的一切順利,也可以是自己很滿足的狀態。不要被外在物質財富誘惑喪失對幸福的詮釋,自己的幸福美滿自己明白,而給予他人儘其所有幫助,精誠努力,俯仰無愧,那麼生命是非常精彩的,這是有一個高貴靈魂的人,擁有充實的心靈不會選擇這個方式離開,讓自然來到的離開人世方式,才是最好的選擇角度。


推薦閱讀:

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當過兵?
歐陽娜娜和王俊凱 大路通天各走一邊
東京審判紀念館事件的進展如何?
人的潛力極限到底有沒有?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珍惜傳統習俗和節日?

TAG:心理學 | 心理 | 精神分析 | 自殺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