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說的不要,身體卻很實誠,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04-06
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做完之後的下一秒就會後悔,但還是要去做 。」
在我們身上經常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有些事情,在頭腦上明明知道不可以,不能這樣做,可是情感上會莫名的被一種力量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想去嘗試。明明知道減肥不可以吃,但還是忍不住吃上一點明明知道逃避是沒有用的,但遇到問題還是習慣性退縮
明明知道不合適, 但還是忍不住想要去愛一個人等等這樣一種頭腦和身體、頭腦和內心的不一致經常會讓我們的心理陷入一些衝突中,並感到困惑甚至迷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真的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是自己的意志力不行,或者境界不夠的。當然,這樣的考慮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種,真正的原因遠比這個要複雜,因為我們自己本身,以及我們身上的需求就是一個異常複雜的系統。
以往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需要是很多的,但其實,我們的需要不僅多,很多時候還是相互衝突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眾多需要中做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比如心理學家津巴多在《時間心理學》里提到三種時間觀:面向過去、面向現在和面向未來。面向現在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在當下,他們更關注的是當前的情境和感受,做事情的時候更偏向於對放下需求的滿足。而面向未來就是專註於預期的結果,更關注在將來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減肥的例子,如果抵擋不了眼前美食的誘惑,那我們可以說就是活在當下,如果能夠控制住自己,則是活在未來,有可能實現自己瘦身的目的。從心理的角度說,我們每天都在是要活在當下還是未來這樣的選擇中掙扎。當然,對我們多數人來說,更直觀的感受是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一方面,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一個大體的設想,這個設想是基於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另一方面,在具體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又會產生各種細微的感受和體驗。我們一般認為,理性比感性要重要,更有價值的。從長遠來看是這樣的,但是在當下,在我們具體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在真正處在一段感情中的時候,理性對我們的影響程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大。
相反,我們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感性。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把感性比喻成大象,把理性比喻成騎象人。大象包含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而騎象人則包含了我們的意志力和思考。這種象與騎象人的比喻揭示了這樣一個人道理,雖然很多時候是理性的騎象人在指揮者大象該怎麼走,但如果有一天,一旦感性的大象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騎象人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正是因為如此,平時我們會給自己提很多的要求,做很多的計劃,下很多的決心,但在實際去做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意志力少的可憐。相反,我們總會被一些不明所以的內心衝動和感受所誘導,然後不知不覺的偏離了預設的軌道。所以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可以,但依然奮不顧身的像飛蛾撲火一般「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感性會幫助我們更深入的了解自我
理性就像我們頭腦中的概念一樣,只是對我們自己一個籠統的,概括性的認識。但是感性卻提醒我們,真實的自己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的多。每一個細微的情緒背後都隱藏著一份真實的內心需求。通過對自己的情緒、自己內心的各種衝動的覺察和了解,我們可以更細緻的了解我們自己,明白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不是所有的情緒反應都值得認同,但是這種了解本身就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有句話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的懂得自己,很多表面上的衝突就不再是一種困惑,而是一種理解,以及理解後的坦然了。真正的認同,並不是道理上正確,而是理性和感性一致後的共同選擇無論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亦或感情也好,很多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我們發現有很多個看問題的角度,每個角度都有它合理的邏輯,於是難以選擇。
其實,之所以難以選擇,或者即使選擇了最後也發現難以走下去,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理性可以幫助我們對問題做全面的分析,但是感性會告訴我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它決定了我們選擇的偏好和方向。尤其是在感情問題上,只符合自己感性偏好的選擇未必是好的選擇,但是不符合自己感性需要的選擇,一定不是好的選擇。推薦閱讀:
※有沒有一種心理癥狀是:病人知道自己有某些問題該怎麼改變,卻習慣了有病,認為有病的自己才是自己?
※女人為什麼愛渣男?
※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