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體心理學裡理想化雙親的發展路線,求詳細點?


詳細描述理想化雙親影像需要先簡要介紹自體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思想。

理想化雙親影像是三級自體中的一級,也是自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自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廣義的自戀——主要表現了一種在自戀功能上自體客體分化具有缺陷的情況)。這裡假設題主已經理解了自戀的定義,不過多解釋。

自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三級自體——誇大自體、理想化雙親影像和孿生自體,是維持個體自體整體感、穩定感、自尊、價值感等的基本結構。它們分別對應於個體心理中的自信、理想和技能,整個人的動力就是自信的推動和理想的拉動,技能則是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渠道。

這三級自體會在不斷的投射、內攝、投射性認同、認同等防禦機制中逐漸發展,並使整體人格相對獨立於客體,能夠憑藉自己完成心理功能。當一級自體出問題時,其它兩級會起到修補作用。自體受損級數越多,自戀障礙越嚴重。

誇大自體來源於孩童的自我誇大感,需要通過父母的回應得以存在、成形並鞏固(「我很厲害,大家也覺得我很厲害」);理想化雙親影像來源於孩童對父母的理想化、崇拜感,逐漸內化,主要形成超我中的理想(「你很厲害,但是你要照顧我」);孿生自體來源於孩童的玩伴,通過一起「玩」,獲得能夠達成目標的技能(「我們能夠一起越做越好,我們都很厲害」)。

理想化雙親影像發展的過程其實類似於很多心理結構的發展,是一個由內到外、由外到內,由幻想到現實,由依賴到獨立的過程。

雖然科胡特本人並沒有明確提出三級自體的先後發展順序以及重要性,但目前普遍的觀點是:誇大自體最先開始發展,然後是理想化雙親影像,最後是孿生自體(但這三級自體不是一個發展完再發展另一個,而是會逐漸同時持續發展)。

以下是健康的發展狀態:

嬰兒的心理最早是具有全能幻想的,這是原始誇大的體現(誇大自體)。母親通過鏡映作用將嬰兒的誇大幻想接住,逐漸慢慢降落,開始接觸現實,嬰兒的誇大幻想會得到修正(誇大自體開始現實化),全能的自體感得以破滅,但這時嬰兒依然不能面對一個渺小的自己,於是嬰兒會將誇大轉移到父母身上,幻想有個全能的父母照顧自己。慢慢地,適度挫折使孩童認識到自己父母能力的不足(不能隨時隨地照顧自己),孩童便會學習父母原先照顧自己的方式照顧自己(變形性內化),逐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對父母的理想化也逐漸變得現實。孿生自體是孩童與父母、玩伴做同樣的事情時發展起來的,是一種技能的鍛煉(可以看成解決問題能力的增長)。

這背後主要依賴於父母良好的養育(共情能力),適度挫折和變形性內化。

不健康的發展狀態是固著,即三級自體仍然停留在早期狀態,這通常是由於父母不能良好共情導致的(理想化雙親影像發展中常見的問題是,父母不能接納/共情孩童對自己的理想化,或者父母本身形象就很糟糕,孩童想理想化也理想化不起來)。

三級自體固著的主要體現為:誇大自體還處於幻想、全能的狀態下(誇大自體表現vs被防禦——極度自負vs自卑);對重要客體的感受是不切實際、幻想對方全能、不能忍受對方的不足的(原始理想化雙親影像的投射與破滅);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發展,理想難以現實化(缺少孿生自體的陪伴從而無法內化相應的功能)。

先回答這麼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追問。


推薦閱讀:

在省級心理類三甲碰到這樣的諮詢師,該不該繼續進行諮詢?
面對有精神疾病的人在危害他人或作出違法行為時是否只能放任為之?
IT 青年幹掉了搖滾青年後人類真的失去反叛精神了嗎?
戀愛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弗洛伊德:偉人還是神棍?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