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滁州市鳳陽縣的明皇陵有哪些文物遺產?

皇城土城遺址皇陵土城為外城,開六個門,以所朝的方向稱東、西、南、北四門,北門東西各有一角門。遺址周長15.44公里。據當地群眾反映,抗日戰爭期間土埂高出周圍農田。建國後群眾多於此取碎磚,土埂被夷平。今遺址依稀可見。

滁州市鳳陽縣的明皇陵有哪些文物遺產

皇陵舊址

磚城遺址皇陵磚城為二道城,《鳳陽新書》載:「里外磚築,高二丈,周六里一百一十八步,開四門,俱有樓」。門名以所朝方向,稱為東、西、南、北明樓。明亡後,磚城及明樓毀圮,現僅存遺址。

皇陵舊址

皇城遺址皇城為皇陵最里一道城,《鳳陽新書》載:「磚壘,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北城牆正中為金門,五間,南城牆正中為後紅門,五座。今門及城牆久毀。

滁州市鳳陽縣的明皇陵有哪些文物遺產

皇陵舊址

皇城正殿遺址

皇城正殿正殿又稱「祭殿」、「享殿」、「皇堂」。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始建,十二年閏五月丁已落成。《鳳陽新書》載:「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青碧繪彩」。東西廡,各十一間。崇禎八年正月丙寅,毀於兵火。今遺址尚在,仍高出附近地面。西部遺存1.6米和1.3米見方柱礎石各1塊、螭首石構件1塊。原有蟠龍欄杆柱石一個,已運至龍興寺陳列於《明皇陵文物陳列室》內。

明皇陵

皇陵陵丘

皇陵陵丘皇陵陵丘位於正殿南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為「翌聖山」。建國後,其上栽的側柏已經成林。1983年春,縣文物管理所於墓道兩側栽植側柏280株,均已成活。現陵丘為一橢圓形大土堆,東西長60米,南北寬40米,高若岡阜。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覆斗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邊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佔在面積1750平方米。

明皇陵

皇陵石刻

皇陵石像生皇陵石像生列於皇陵磚城北門內神道兩側。為32對,自北向南順序為麒麟2對、石獅8對、華表2對、石馬及控馬者6對、石虎4對、石羊4對、文臣、武將、內侍各2對。民國22年(1933年)曾對石像生作過一次整修。1對內侍和1對控馬人缺頭,均從頸端啟槽補上,一組石馬及控馬人身部開裂,也鑿洞眼以鐵扒加固。「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像生遭到破壞。17對石獸被推倒4對,32條獸腿斷缺,4對底座殘損,6對石人,1人倒地,1人上部斷裂,華表均被推倒,斷成2至3截,石馬及控馬人被砸得殘缺不全,僅存1人3馬完好。1981年7月、1983年4月和1985年6月相繼修復,除1馬及1個控馬人外,余皆恢復原貌。石像生均系整塊石料琢成,質地堅硬,呈黑色,有紅筋,皇陵石像生歷經600餘年,至今石人衣著、扣帶、石獸毛髮等纖細部分,仍如新刻,極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細。

皇陵石像

皇陵碑皇陵碑乃「大明皇陵之碑」的簡稱。位於皇陵神道南端西側,洪武十一年七月建。該碑由碑首、雲盤、碑身、駝峰和鰲坐五部分組成,通高6.87米。歷經600餘年,仍屹立原處,完好無損。原有碑亭,久毀,柱礎石尚在。洪武十一年,命江陰侯吳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乃親撰碑文,重立新碑,全文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經歷,元末農民起義和他參加起義軍的情況,以及東渡大江,統一全國的簡略過程。

明皇陵碑

無字碑無字碑位於皇陵神道南端東側,西距皇陵碑50米。因碑面無字俗稱無字碑。此碑的形制規格與皇陵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與碑身以榫卯連結,而無字碑卻系一整塊石料雕成。原有碑亭,久圮。建國前碑已倒卧在地,碑身折斷為三截,碑座仍在原位。1983年3月,縣文物管理所將碑座向西移位,同年4月配合省文物工作隊,清理碑座基礎。第一層為承托碑座的四塊片石,第二層為石灰沙漿,第三層為膠漿。根據清理情況分析,此碑傾倒原因,系第二層基礎密度鬆散,缺少強度所致。1985年春,碑座復原,同年6月,粘接重新樹立。


推薦閱讀:

为什么商周的鼎上有的纹饕餮,是一种禁止暴饮暴食的警示,还是鼓励多食?
聚焦丨《國家寶藏》開播使文物藝術再掀熱潮
國寶級文物"被磕壞"是怎麼回事?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與《山海經》如此相似,這一切都是巧合嗎?
去越南旅遊,河內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值得去嗎,越南的「國寶級文物」是什麼?

TAG: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