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將舉行國家公祭有什麼意義?
南京大屠殺是我們民族永遠的痛,為了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們,我國政府宣布設立國家公祭日,那麼我們舉行國家公祭有什麼意義呢?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12月13日上午10時,中央按照逢10周年規格,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屆時周邊道路將實施交通管制。12月13日早晨7點,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集會廣場舉行升國旗和降半旗儀式。
1.事件概述: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歷史背景:南京大屠殺(英語:Nanjing Massacre, Rape of Nanjing)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3.現實意義:公祭活動第一次上升至國家層面。這種國家級別的紀念儀式,不僅強調著現代中國人不忘日本侵華之恥,更是在為整個世界恢復、保存歷史的真相和尊嚴。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國家公祭」雖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義需要也一定要延續,這在國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國的老兵日會對老兵提供一系列優惠活動,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限制娛樂活動。
我認為南京大屠殺舉行國家公祭有利於我們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是具有相當現實意義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拚搏的應有國內啟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污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著巨大的警鑒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後,江蘇將組織開展16項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教育活動。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於我們必須以人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維護最基本人權。南京大屠殺中有30萬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死難,日本侵華戰爭造成中國數千萬人被殺戮,中國人民的生命遭到極大的傷害。為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乃至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而舉行國家公祭,這有恆久的價值,不以當時的國民黨政權已被更替、今後國際關係冷暖而改變。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還在於我們必須銘記被侵略、被殺戮的歷史,以史為鑒。南京大屠殺是二戰中三大慘案之一,民族災難,人類浩劫。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侵華戰爭都是近代中國被侵略歷史的重要內容,不可淡忘。為銘記這慘痛歷史而舉行國家公祭,這有恆久的價值,不以當時的國民黨政權已被更替、今後國際關係冷暖而改變。
國家公祭之所以是國際慣例,主要原因也在於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這兩點,這具有普世價值,順應人類普世倫理要求。死難者是日本侵華戰爭中侵華日軍的殺戮造成,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必然揭露侵華日軍暴行,反對侵略戰爭,促進人類文明,維護世界和平。國家被侵略是由於國力弱、主權受損害,悼念死難者、銘記歷史必然反思民族悲劇的成因,思考對策,激勵國人愛國發奮,自強不息。
所以,設立國家公祭日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對歷史苦難的痛感。只有時時保持這種痛感,才知道犯同樣的錯誤會是多麼可怕,又是多麼容易,從而時時警醒,不重蹈覆轍。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正式設立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了首個公祭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拚搏的應有國內啟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問題,而更是具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邊有關國家和西方主流社會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
推薦閱讀:
※歷史文件選輯09
※【轉載】美軍「鐵路殺手」記憶中的國共與華北抗戰
※1932年淞滬抗戰前夕中國軍隊進行軍事演習
※如何看待唯一訪華的日本明仁天皇多次反省戰爭?
TAG: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