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是否出現過歐洲戟(Halberd)這樣的兩邊都可攻擊的實戰用戟?

如題,歐洲戟(包括斧戟和瑞士戟),一邊是斧,一邊是刺。攻擊方式豐富,兩邊都可攻擊,可刺可砍可鉤可啄。

斧戟:

瑞士戟:

而像中國戟,只有一邊才有攻擊部分,攻擊方式就少了很多,少了另一邊的砍鉤啄,變招也少了很多,沒有歐洲戟的攻擊變招靈活。在與歐洲戟對抗的重甲兵擊中比較吃虧。

不過在與歐洲戟對抗的無甲兵擊和輕甲兵擊中,中國戟的優勢大得多,因為中國卜字戟沒有斧頭的那一部分,頭部重量輕,所以長桿可以做得很長,具有很大的長度優勢。

比如:

卜字戟就只有一邊有刺

而半月戟,也只是一邊有月刃。

方天畫戟這樣的只是禮器,從來沒有在部隊中列裝過,說明不實用。而且兩邊都是月刃,不僅重,而且顯然沒有一邊是刺的實用。


青銅戟是戈和矛聯裝而成的,而戈的內並非是一個擺設,而是作為輔助攻擊部位存在的,上面也是有開刃的,因此青銅戟本身就符合你的定義。

秦廣衍銘戈,注意開刃的內

九連墩楚墓出土的戟,注意開刃的內

九連墩楚墓出土的戟,內呈鉤狀,殺傷力目測不錯

河南博物院的合鑄戟,內呈鉤狀


謝邀

題主要非要指定「戟」這種兵器,那當然是沒有這種戟。但是Halberd被翻譯成戟其實本來就不準確,不知題主有沒有聽過另一種翻譯名稱,叫做:斧槍。如果聽過這個版本再去找的話,大概你就能發現這玩意

這個呢叫鳳嘴斧,也可以稱之為鉞。鉞這個東西其實幾千年來稱呼上也是有變化的,早期管內裝柄的大斧子叫鉞,後來管尾端加了尾鐓的雙手長柄斧叫鉞,再後來管這種有矛尖的斧子叫鉞。在武術器械里其實一直都有,不算罕見。

另外《書·顧命》上曰:「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鉞,一人冠執鋮。」我順手再發個鋮。



玩過的話你會發現,斧槍這類兵器其實挺不好使的……

鉤人的兵器,遠了吧,太活別不住。主要還是近半個身位,雙手和身體一塊發力。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玩多了,庫口式的,頭能掉下來,如果用釘入式的,桿能劈了……


當然是360度無死角攻擊的鎚子啦

圖片來自 @汗青


中國歷史上廣泛使用過的長兵器中應該是沒有兩面戟這種的,小眾奇門兵器不算。

其實長兵器裡面最實用的就是刺擊兵器。

1. 刺擊兵器進攻時動作範圍小,可以提供更高的正面密度。一排青龍偃月刀揮舞起來的畫面太美不敢看......

2. 刺擊造成的穿透傷害遠比割砍傷更致命。而且刺擊破甲效果更好,無論是皮甲還是鎖子甲都無法有效防禦刺擊,但對割砍相對有效。

3. 兩面戟這種看起來兩全齊美的兵器,其實兩不著落。既增加兵器的重量,使得操控更不靈活,又限制了割砍和刺擊效果最大化。更何況,戟的生產製造成本遠高於長槍。

即使在歐洲,戟這種兵器也是慢慢被淘汰的。比如著名的瑞士方陣,就是漸漸用長槍替代了長戟。

題主配圖裡那些精美的戟其實更多是騎士老爺們放無雙時用的......這種戟的長度比線列方陣用的長戟要短很多,使用動作幅度大和笨重的缺點就被掩蓋了,而更多樣的攻擊方式也有利於騎士老爺們靈活面對各種突發戰局。


大概是他的實戰太少了吧?


恩。。。宣花斧吧。。。功能差不多的


推薦閱讀:

越古老的功夫就越厲害?為啥「高手在民間」這話超級不靠譜

TAG:武器 | 冷兵器 | 格鬥技術 | HEMA歐洲歷史武術 | 兵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