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侗族大歌》承載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
嚴格意義上講,影片《侗族大歌》不是一般性的電影創作活動,而是承載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侗族人說「飯養身、歌養心」,說明侗族全體人民認同的「歌」即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總和的觀念。
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在貴州省黎平縣岩洞鄉的侗族山寨里,一支土改工作隊的兩名音樂家在欣賞對歌中驚奇地發現:無論男聲歌隊還是女聲歌隊的表演都形成了高低兩個聲部,進一步的考證還表明他們所唱的歌在聲部、和音、結構方面都表現出一種高度的「和諧」。
之後兩位音樂家激動地宣布:中國侗族民間有多聲部音樂!這個發現推翻了長期以來教科書上的結論:「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中國民族音樂中沒有復調音樂」。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1986年,侗族大歌第一次代表中國音樂走出國門,參加了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九月的巴黎,以艾菲爾鐵塔為背景的夏樂宮舞台上,九位身著盛裝的侗族姑娘用她們質樸甜美優雅的歌聲,把聆聽的觀眾帶進了靜謐的山林與叮咚的泉水、鳥兒的啁鳴、秋蟬的低吟……侗族大歌成為音樂節上無以倫比的最令人激動的表演,她的神奇美好從此深深印記在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心中。
侗族大歌的美源自侗鄉山水環境中大自然的「和聲」:多層次的山聲水聲鳥聲蟲聲啟發了勞動者的音樂思維、審美心理,流水潺潺、蟬鳥合唱、林濤颯颯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孕育了直覺的和聲美感,形成優美的旋律與諧和的和聲對位,孕育出生動的音樂形式。侗族語言的特點就是聲調多,有9個調值,說起話來富有音樂性。
世世代代在自己多聲調值語言環境中生活的侗族人民,就是世世代代加工、提煉、創造著與自己美的語言相諧和的音樂旋律、美的和聲,用以滋養心性、抒發情感。侗族大歌的傳承方式也為世界所罕見,就是在其流行地區的每一個村寨都是一所民間音樂學校,全體村民都是學生,歌隊是歌堂,歌師是教授,按年齡組成兒童隊、少年隊、青年隊、中年隊、老年隊。人們通過歌唱傳承民族歷史、生產知識、道德規範,通過歌唱交流感情、享受生活、輪迴生命……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生命的歌。但高速發展、滄桑巨變的現代社會已使侗族大歌瀕危失傳的危機。
電影《侗族大歌》在法定時空內完成了一次對侗族以至人類生命之歌的詮釋,完成了這個珍貴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構與傳承,其美在銀幕功在千秋!醜醜身為侗族,是一位有著文化使命自覺的導演,她創作的《侗族大歌》則是一部承擔文化使命的電影。這需要真誠和純粹,而純粹正像是真誠的分泌物。有「毒舌」評論說:現在大陸電影不真,缺少真我和真狀態;香港電影不善,盡皆過火、盡皆癲狂;台灣電影不美,小鼻子小眼小清新。不論言過其實否,事實上是不好的電影越來越多,做真誠純粹的電影愈發困難,甚至是一個殘酷的挑戰。如此,更顯電影《侗族大歌》的珍貴,所以說《侗族大歌》承載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
推薦閱讀:
※《唐人街探案2》中的「內丹學」
※術道之欺——《尋訪千利休》解讀(三)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七)宋代書法五絕
※中國這一藝術世界絕無僅有,流傳兩千年羨煞西方
※鳳舞九天——中國傳統鳳文化的演變--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