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先難而後獲是什麼意思?

我在書上看到的解釋是「 仁德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沖在前面,在得到收穫時站在後面 」我感覺這種解釋有點兒怪,不像是能說出以直報怨的人說出來的話,所以特地來聽聽大家的意見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我們把上下句連起來讀,更容易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句話是夫子教導我們,人難免有貴賤賢愚,要因材施教。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貧窮出身,特別關心底層農民的疾苦(有興趣者百度詳情)。

孔夫子因材施教,樊遲既然關心農民,那就說說農民。

務民之義。

務是求,義是需求。知道民的需求,幫助他們得到需求,這才是智者所為。

智慧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知道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敬鬼神而遠之。

這句話體現了夫子的大智慧。

夫子教樊遲是因材施教,告訴樊遲也要因材施教而化民。

民的特點是無知蒙昧,信鬼神要多於信道理。因此,教化農民不能講大道理,而是講鬼神。

什麼人不可教?無知而無畏者,不可教也。

信鬼神就有所畏懼,有畏懼就不會胡做妄為。敬畏鬼神,這就有了教化的切入點。可以假借鬼神之名進行教化。

古代農村基本都有城隍廟、土地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敬鬼神我們理解了,可是為什麼夫子還要說『遠之』呢?

敬鬼神是為了約束惡的行為,可是求鬼神增長不勞而獲。

我們現在去寺廟就知道夫子的意思了。磕頭上香的多是什麼人?求富貴求生意興隆求這求那,全是指望不勞而獲。

因此,夫子說教化民眾的切入點是,讓他們怕而且要遏止他們的貪求。

接下來問仁,夫子繼續用民眾打比方。

怎樣做民眾的仁者呢?

民眾的特點是畏難懦弱、貪圖利益。

先難。

畏難者需要引領。遇到苦難百姓退縮觀望,仁者就要領頭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誰領頭,百姓就佩服誰。(具體事例,陳勝吳廣、張角、洪秀全,只要有人揭竿,民眾就會跟風而起。)

後獲。

民眾圖利益,就要給他們利益。和民眾公平分享,他們都會覺得你在占他們便宜。誰讓民眾先得利益,他們就敬仰誰。(具體事例,焦裕祿、孔繁森,沒得或少得利益的清官。)

因此,要教化民眾,就要做好先面對困難和先吃虧後得利益的準備。

先難得佩服,後獲得尊敬。

沒有敬服也就無從教化,不能教化又怎麼能做民眾的仁者呢?

范仲淹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既是先難而後獲。

結語。

解讀《論語》,多看看上下文,會幫助理解。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轉述聖言,難免錯漏,僅供參考。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仁就是先有艱辛的付出,然後才有收穫,可以說是仁德」。這句話也經常被後世引用,因為休息儒家的 學問,確實不那麼容易,於是老師們就常常用這句話來勉勵大家繼續修習。為什麼學「仁」起先會困難呢?「先難,克己也。」以你為人就是要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約束自己,管住自己,比如慎初、慎獨等,都是自己跟自己較勁,不是那容易的事情。當內心真正理解了仁德,身體力行之後對仁德有了切身的感受,內外和諧了,不用跟自己較勁了,於是你就獲得了仁德。


首先這句話是對在位者說的。

做事先考慮難處,而不是先考慮獲得,這才是在位者之仁。

在位者的問題,往往是被目標吸引,敢於不愁萬難。事情之壞,就在這裡。因為可以調動的資源面太大,所以往往容易不考慮困難和過程,也不考慮執行和執行者的困難,只看見想要的結果。

在位者的粗暴,往往是考慮要做到,而不考慮怎麼做到,就忽視了如何調動一個肌體。哪怕在今天也會有一句話,領導動動嘴,下面跑斷腿。放大而言,為了結果或者某種其他正確,而無整體考慮事情,或者只考慮自身的目的的問題。

說簡單一點,這就是能體恤下情。


謝邀。

「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思己,以之斷義必厲。」做事先考慮難處,而不是先考慮獲得,這樣才明智;而仁者當然是最有智慧的人,自然不會做不智的事了。

經典解釋眾說紛紜,我理解的是:仁者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他們不喜歡不勞而獲,不經努力而獲得東西,他們不會接受。「無功不受祿」是他們形象的符號。他們做事一定是制定目標,經過辛勤努力,最後收穫果實。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滿足,才會開心。

現在社會風氣變了,很多人期望一夜暴富,做傳銷,搞詐騙,幹活偷工減料,做官貪污受賄……這些人就是不仁,他們東窗事發被法律制裁也罪有應得。


「 仁德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沖在前面,在得到收穫時站在後面」,從字意和語法來看,這麼解釋並無不妥,因為先、後二字確有表示在前邊、在後邊的方位的意思。但如此一來,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大家都鼓勵別人成為仁者。

我認為此處的先後表示的是時間上的前後順序,即先付出而後就會有收穫。

農民要先付出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勞動,才能收穫莊稼;

工匠要先付出設計、備材、加工、精鍊等一系列勞動,才能得到產品;

商人要先墊資採購商品,賣出之後才能獲得利潤。

…………

付出才有收穫,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可是人類社會偏偏就有人想讓自己先得到:自己能先有所得,那一定是讓別人先為自己付出了。別人付出,自己收穫,便是不仁。


推薦閱讀:

理客中與中庸的區別在哪?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復興儒學,務必破科學;破科學,務必學清儒、戴震
重釋甲骨文「干」,揭秘乾爹與華表之密切「干」系
為何孔子的地位比墨子高?

TAG:孔子 | 儒家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