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看待慈善?

一次次的熱點證明:雖然劉強東、曹德旺、成龍們依然不遺餘力的繼續著扶貧和捐助,但是,中國公益和慈善事業的道阻且長!


1、看似好心的恩賜,持久也不持久

我們的財富都來源於社會,這點不容置疑。

任何人都屬於社會的一份子,分配就得遵從社會運轉的基本邏輯和法則——奮鬥和向上,成就美好和幸福。

就以限價房、公租房、廉租房為例,沒有人不相信出發點和願望都是美好的。

但是建設過程中的「低保房」變「低質房」,審核准入門檻的人為操作,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和「後門」,拿到指標後轉讓轉賣的,開著賓士寶馬佔用本不寬裕福利房的,一次次「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變成「傷心工程」、「民怨工程」,大家見到的聽到的,還少嗎?

據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大量的低收入群體被集中在一個社群里,會造成這些人逃離「福利坑」的積極性缺失,巴西、墨西哥貧民窟目前的治安和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相信大家從各種渠道都看到了。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地海邊的職業漁民,當地人叫海碰子,他們會在早上潮退後撿拾螃蟹,如果只撿到一隻,就需要把竹簍蓋起來,抓到一群的話反而不用蓋了。

碰海人解釋說,一隻螃蟹會爬上來逃走逃走,如果兩隻或者以上,不論那隻想爬上去,其他的都會伸出蟹爪把它扒拉下來。

如果我們刻意「製造」條件,來給某些人非正常的待遇,就很大可能會造成「受益者」一直把自己圈在生活的最底層,盤踞著社會恩賜的最低保障。

把鏡頭稍微拉長一點來看,這種人為隔離和動力匱乏環境下,亦真亦幻的無知、愚昧、嫉妒、暗害——相互扒拉著,永遠停留在「竹簍」,就不僅是單純的言語描白,而會成為最大程度上的事實延續。

2、你的,也不一定是你的

有的人會說:「我的東西,我想給誰就給誰,其他人管的著嗎?」

這裡我真還要嚴肅地提醒你:你的財富,是你的,也不是你的!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但卻是對人與社會之間關係邏輯井然的刻畫。

有一個經濟學術語,叫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外部性又分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負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你到某個貧窮的地方旅遊,善心大發給無知的小孩子零錢和食物,次數多了就會養成他們「不勞而獲」、「伸手黨」的潛意識;

你聖母般縱容和鼓勵了個別孩子無休止的哭鬧,其他安靜的孩子,就會吃不到本該餵給他們的奶而營養不良;

你強令高速公路給開私家車的人免費開放,成天長龍擁堵,就會對沒有私家車的窮人造成影響,他們本來湊個車費一起坐個大巴早點回家。

所以,你現在還能不能理解:

你的鋼琴,晚餐桌邊它流淌美妙的樂曲時是你的,但晚上10點,12點以後還在「轟炸」就不是你的,因為它會影響到鄰居的睡眠;

你的汽車,按章駕駛是你的,但在熱鬧的大街上開到超過200碼時就不是你的了,因為它會威脅到道路上其他人車的安全;

你的金錢,自己合理花銷改善生活是你的,但是給有生活能力的A贈與了一套房,就是對B村那些需要更幫助的人不公。

無償的、無條件的贈與,或許一對一時還可以忍耐,畢竟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涉公共利益。但是假慈善、亂給與,甚至利益遊戲、乃至演戲,就不僅僅觸犯了法律,還將對真正的慈善事業帶來惡劣的影響(負外部性)。

沒有原則和目標的隨筆揮灑,極大程度造成善心資源的浪費,受助者和社會主流群體貧富差距的拉大;錯配和人為「安置」下,尊嚴和體面早晚會成為奢侈品。

最終,整個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實現方式,勢必演繹成動物本能一樣的嗜血撕扯。

3、價值的共識——相對最優解,才最道德

很多人對道德和傳統可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偏愛,在筆者看來,道德,說到底是法制和規則在人心底的內化。

薛兆豐老師在一篇撰文中指出:

歷史上,人們曾經選用過各種各樣的競爭規則,包括暴力、聰明、官職、出身、性別、年齡、耐心等。經濟規律指出,所有這些規則,都會引導人們去參與一些有助於自己勝出、但對他人沒有好處的競爭,並由此引致無謂的損失,包括過分強壯的肌肉、不必要的應試能力、阿諛奉承和爾虞我詐的成本以及排隊等候的時間等。

相比之下,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能引導人們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並用賺來的錢去參與「價高者得」的競爭。當社會的大部分資源都按「價高者得」的方式分配時,整個社會競爭的成本就會下降,收益就會上升。一般而言,「價高者得」是最經濟的競爭規則。

如果我們的慈善法得不到儘快的建立健全,遺產贈與規範得不到充分的應用,那整個社會價值的相對最優解,就沒法求取;通過奮鬥和勞動獲取資源的取向就沒有辦法樹立,一切本該正向的航船就沒有燈塔。

2016年10月,網路直播平台「快手」的一些主播為給自己漲「粉絲」,在四川涼山州貧困區某農村做假慈善,直播時發錢結束後就收回;

同年11月,一篇火遍全網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250多萬的讚賞善款;

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披著慈善外衣要工程的陳游標......

這些事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它們對我國慈善事業的負面影響還沒有徹底消除,每一起虛假的慈善行為,都會在人們心中埋下不信任的種子,也無一不刺激和觸碰著公眾本就脆弱的善意和神經。

4、少一點「應該」,多一點「價格」

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市場和價格的作用有三個:

(1)「傳遞」關於資源稀缺的信號,從而(2)「指導」人們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並進一步(3)「影響」商品和財富的分配。

但是,總有人在病入膏肓的時候,不是尋求發燒的根源,對症開藥,而是換個刻度好的溫度計(價格),或者打爛一切本該付諸的度量尺。

當所謂的精準扶貧和點對點幫助,成為基層公職人員的政治任務和攤牌指標時;

當懸壺濟世的醫生,本該屬於他們的挂號費的被人為定低時,

當傳道解惑的教師,被各種學雜費的減免付出收益不匹配時;

當審批項目的官員,掌握的尋租權力和貪污腐化的高壓打擊時;

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似乎都意識到,自己是在配合演一齣戲碼。戲碼的劇本沒人知道,但中心主旨卻是傳達一種叫虛無的樂觀,一種對彼此、對未來的理所當然的,不需任何付出的,「理應該」這樣那樣的信心。每個人,欲言又止地揣摩著各自的角色和準確的台詞。

誰都知道,這套邏輯我們實踐越久,越努力堅持,最後觸礁的那個烈度就越大。但沒有人去拆卸拆解社會的這套邏輯,因為,我們實在找不到其他辦法,來演繹我們的並不值錢的可憐善意。

現實呈現的畫面就是,也一直會是:

真正的弱勢群體一次次的SOS,換來的卻是假大空慈善一幕幕的404!

公號:職場經濟學腦洞

微信:x18991060008

職場,經濟學,理財,讀書,眾籌

土豆大叔

皮囊穿梭在陝北和鄂爾多斯

靈魂浮游於妄想與現世間的

偽文藝男,真挖煤狗

期待與你

共講親歷的故事,共享篤定的信


推薦閱讀:

愛士多再次下鄉,關愛留守兒童,情牽空巢老人!
如何讓一個公益項目、志願服務項目、慈善項目常態化具有長期性,避免出現短期性公益?
國內外的公益慈善到底差距在哪裡?
中國應不應該接納高調行善,反方應該如何立論?

TAG:慈善 | 劉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