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摘錄

寫在前:

初讀采銅老師的《精進》,覺得收益匪淺,所以總結出其中個人覺得最受啟發的思想,一則鞭策自己繼續踐行書中好的方法與思維方式,另外也給有需要的有緣人一起共勉。希望在以後長期實踐采銅老師書中的觀點後,有機會能再寫一篇自己收穫與體會。加油!


  • 對五年後的自己提問:5年後,你在幹什麼,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
  • 長期做一件事:這世上多的是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事情,也多的是需要長期堅持和投入才能有所成的大事。只不過,人們往往對前者趨之若鶩,而對後者唯恐避之不及。
  • 多做長半衰期的事:學習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用心的談話;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等。
  •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做家務、購買必用品、無法達成共識的爭論等求快,與家人相處、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等要求慢。
  • 關於普通大學學生:一個二三流的大學學生,能夠勇敢地以「985」高校學生中的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更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如選擇高水平在線課程自學,與最優秀同學或學長交流,選擇參加有挑戰的競賽等。
  • 逃離隱含條件:當我們陷於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此時,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三步: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條件;識別假設中的不合理性;校正假設,並重新思考新的思維框架。
  • 人生最常見的四種隱含假設:賽道假設,把人生比作一場賽跑;低關聯假設,認為人生的各種經歷相互獨立,彼此沒有關聯;僵固性心智,會用一種固定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能力與發展;零和博弈,有這種假設的人通常更傾向從別人那裡爭奪利益,而不是尋求雙贏方法。
  • 規則遵循理論:人們在作出一個決定時,往往是基於自己的身份,並依循自己身份所對應的規則來進行判斷,這種做法使個體的行為與周圍的社會情境可以更好地適應。例如我們更多會想「我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我們想做什麼」;更多會想「我們只能做什麼」,而不是「我們擅長做什麼」;更多會想「我現在是誰,已經是誰」,而不是「我未來是誰,我還能是誰」。我們更像是在做一些註定要做的事,而不是我們真正的選擇。
  • 精益創業:創業者儘快發布最小化可行產品,後根據用戶使用反饋進行優化,用反覆試驗和獲取反饋的方法迭代優化出最好的產品。人生很多嘗試都可以運用這一原則,想學寫作,就立即動筆去寫,把寫的文字立即給別人看,然後得到反饋再改進,從而最快的提升;學繪畫、電吉他或其他技能道理莫不相同。
  • 對批評:不喜歡聽批評是人的天性,對於能克服此種天性,理性虛心地接受批評的人,我總是心懷敬意的。
  • 成熟心智: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對待自己各其他人的意見,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合盲從。
  • 核心思考區間:接到任何一個任務,務必先找出它的核心思考區間,並盡全力去解決完,而不是先做周邊的打掃性工作。通常來說解決核心思考區間,只需全神貫注的半小時即可完成。
  • 圖層工作法:好處是可以集中處理同性質的工作,從而減少不同性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如完成一套幻燈可以分為處理文字、處理圖片、處理排版等不同層次,並逐層完成。
  • 對自己提問: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渴望,是驅動我學習和探索的主要動力。
  •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做中學,以練習為主導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 關注知識盲區:別人知我不知即為你的知識盲區。對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來說,他尤其要在交流中關注盲區,這樣他就能在交流中收穫新知識。
  • 關於普通人的努力: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 關於突出長坂:一個員工具備突出的優點比他沒有明顯的缺點要重要得多。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個人的發展是最為重要的。
  •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如果對自己說太多「還不錯」、「差不多」、「挺好的」,很多事就常常會「高開低走」,開始做得不錯,後面就慢慢沒了聲響,最後不了了之。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噪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反過來,專註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缺和最珍貴的。
  • 關於「反脆弱」:與一旦受到波動即可能會出現毀滅性後果的「脆弱」與可以經受各種衝擊和意外而毫髮無損的「強韌」不同,「反脆弱」不強韌。但可以從程度較小的負面波動事件中收益,變得更強大。
  • 關於大學成長:學霸與學渣都不是好選擇,而是做一個主動探索者。明白自己到底想學什麼,怎麼學好,主動思考、探索,並突破。可以嘗教師、教材、課程計劃的限定;利用好本校的資源如圖書館、不錯的老師、優秀的同學及學長等;善用互聯網優質教育資源;主動試錯,做一名「悟敗者」,從失敗中學習;以完成具有創造力的作品為目標,如撰寫研究論文、發明創造、設計和創新產品等。
  • 從大學到社會:這是一個從「遊樂場」到「荒野求生」的過程,沒有說明書,沒有攻略,沒喲錦囊。它需要你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
  • 讓自己變獨特:這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使自己不可替代;拒絕外界給自己貼的標籤,以更開放和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不必為迎合社會主流而浪費大量時間精力,專註於做好自己的事;為大眾帶來新鮮的見解和啟發,形成對公眾的影響力;具有更高的可辨識性;更易於形成個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合作夥伴。

推薦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貧窮的本質——
巧勁兒用得好,稿費少不了
<虛實之間>-書摘-2
如何安排時間讀書?

TAG:采銅知乎用戶 | 讀書方法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