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和人談錢,是你人生最大的幼稚病
首發於公眾號:肥肥貓的小酒館(ID:zhihufeifeimao),不敢和人談錢,是你人生最大的幼稚病
1、
我以前聽過某個段子,大意就是:你知道你和王健林最大的差距在哪裡嗎?
你用信用卡刷了1萬塊,就恨不得立馬把錢還進去。
王健林借了銀行1個億,會想著怎麼再借10個億出來。
段子終歸是段子,但回到現實生活本身,我很早就遺憾地發現,自己是一個不具備「商人思維」天賦的人,而「商人思維」,其實可以通過後天訓練養成,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並沒有刻意去做過,這讓我錯過了很多誘人的機會。
學生時代里,我們被訓練得最多的思維方式是「已知、求解、答」,與之適配的考試體系,可以最省力地為社會分級篩選出來不同等級的人才進行崗位匹配,讓「機器」精確運轉。
在全體學生都在「提升自己」的一場場考試運動中,越是成績優異者,越堅定相信努力和金錢回報的正相關性,而少有人能夠或者願意想到,「賺錢」的本質和「談錢」的價值。
大家似乎非常相信「只要我不斷提升自己,成為拔尖人才(具備稀缺性),一定不愁錢」的觀點,甚至,在日常處理個人財務問題時,都相當保守而糟糕。
2、事實上我個人在學生時代很長時間裡,都保持著相當糟糕的財務狀態,主要表現在:
1)別人欠了我的錢,我反而不好意思問他要回來,久而久之我自己都給忘了,再想起來的時候,更難開口;
2)羞於找人借錢,更不會組隊集資創業,覺得有風險,而且「談錢傷感情」,所以從沒有類似「我們集資一起干一票」的經歷;3)別人借我錢,我一旦拒絕,反而像欠了他人情一樣內疚,覺得「沒幫上忙,真不好意思」。
後來我和別人交流發現,不止我一個人陷於以上問題的泥淖里,以上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你真是個好人」類似評語越多的人,或者社會經歷越淺薄的人,越普遍存在
——所謂「太愛惜自己的羽毛」,說的就是這個,最後導致大家都有一個「豪爽的開頭,佛系的結局」。
3、大學時我有個機緣,幫某同學在幾周時間內,連續辦理他的多項手續。
他出身浙江某商人家庭,家族幾代都從商,我發現他有個特殊的習慣:每當我辦完一個流程跟他確認和溝通的時候,他會立刻回過來一個微信紅包。
我最初感覺很不適應,因為在我過去的認知體系里,這是一種典型的「見外」表現,以及「我幫你這些忙是想交你這個朋友,你這麼一搞,是覺得我圖你錢?」
我一開始並不收這些紅包,全部到時間自動退回了他賬號,我打算用這種行動暗示也是明示他:第一,我幫你忙不是為了錢,第二,你沒必要搞得這麼客氣。
後來,那個同學乾脆不發紅包了,直接支付寶轉賬,還附帶留言「哥,辛苦了,買杯星巴克解解渴」——說是「買杯星巴克」,實際上每次的數額大概能買10杯星巴克。
4、過後我和他談及我的困惑,我說:「你這麼做,太見外,也太違背我從小受到的教育了,我從小都是『談錢傷感情』、『舉手之勞,不必客氣』。」
他笑得很自然,用一種「我跟99個人解釋過同樣的問題了」的微笑告訴我:他「順手紅包」的行為,不是一種「見外」或者「付出補償」。
在他從小受到的教育里,這恰恰是從商者「我記得你恩情」的典型表現,比「改天我請你吃飯(實際上大部分人就這麼一客套,從沒請過)」,更加靠譜,即:不讓幫你的人白乾,讓別人知道你懂得報恩。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告訴我,我們沒有那麼熟,在不熟的情況下,行為不會僭越而隨意,「我懂規矩,請您放心」。
我後來仔細想了想,覺得他說得很誘人——如果同等條件下,讓我選擇生意夥伴,我會優先考慮他,這種人往往在辦事前,就把分紅都考慮好了,不會到最後分蛋糕的時候,拿出空頭支票一通「望梅止渴」
——開局一張空頭支票,後面全靠吹,是男人就來砍我。
5、所謂「和人談錢」,是一種日常行為「逆感性」的通俗說法——這裡的「逆感性」不是理性,絕大部分普通人處理「錢」的問題離理性還差得遠。
不是讓人朝著「錙銖必較」或是當一個「凡有付出,必要求回報」的吝嗇鬼的方向去努力,而是強迫自己去思考,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什麼樣的行為,是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和金錢掛鉤;
以及思考現有能力、付出回報比以及可用資源挖掘各該如何,這實在是一種太耗腦細胞的思維方式,天天琢磨這些事情會發現,每一天都不能浪費,否則真的只能「呆著」,安慰自己平淡最美。
你要不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現在的狀態,付出和收入是否成正比?」
「如果不是,你是否在損失眼前的收穫,押注於未來的時間價值(深造、長線式學習)?」「如果沒有,你是否正在做你喜歡的事情?」「如果不是,有沒有可以改變現狀的途徑?」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思考會帶來一個非常痛苦的認知轉變過程,你試著每天這麼問自己幾次,時間長了,肯定三觀崩塌。
你還會發現,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偷懶,逃避去思考這種現實的問題,
比如股票、基金、理財產品一概不知,房價、地段、區位一竅不通,灰色區域充耳不聞也沒想著去了解過,最擅長的事情就是進行一種簡單的冬眠動物囤貨式「自我提升累積」。
「努力和回報」的關係,大概是社會營造給單線程思考方式人群的一個「最溫暖騙局」,與其說「努力揮鋤頭」是在努力,不如說是一種當前時代下,一廂情願的幻想和「思維偷懶」。
6、今後更加普遍的情況是,「喜歡「談錢」的人會更有錢」,而純依靠智力掙錢的人會更辛苦。
我其實能理解,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談錢」的保守和對感情更為看重的原因,從物資匱乏的時期過來的中國社會,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消費錯位」
——大家都是「哥倆好」的窮哥們的年代裡,最幸福的時刻是傍晚各自從家裡帶來一瓶酒,就著花生米聊人生,街上過年才會看到的賓士,大部分人不以為意,因為那時候誰也買不起。
中國傳統宗族社會中,感情和關係,是物質匱乏時代里,維持家族不被惡劣自然條件「團滅」的基礎。
在規則不明確的過去,生意人行事講究一種「混亂的融合」,在大家都不熟的情況下,通過相互來往,你欠我一點錢,我借你一點錢,我投桃、你報李,最後搞成一鍋漿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部混起來,就代表感情好,後面的事就好做了。
——這種「掏漿糊」式經營感情的所謂「潛規則」,在過去頗為廣大群眾所不齒,導致大部分人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那些站在風口浪尖,進行信息流博弈和資本對抗的群體的思考方式,有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實在可惜。
但隨著物質的逐漸發達,「潛規則」慢慢被更清楚的體系取代後,將帶來更加精準的智力分工,但是純粹靠智力進行財富累積的道路,會越來越難。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美國。
高校中,最聰明、最善於研究、最會寫文章的一群researchers,為了一個教職打的頭破血流,一群高智商的人互鬥上位之後,還面臨著和一堆頂級高智商的人競爭,代價是長期面對電腦的高度近視和頸椎問題。
——這種越走越難的路和越走越累的路,對大部分人來說,實在是一種最差選擇,但是很多人上了道之後,捨不得沉沒成本,反而一條路走到黑。
優秀的商人和正確的商人思維,從來都講究在選擇上取勝,面子在機會和選擇前,都不是問題,「人生那麼長,誰沒重啟過幾次」,優秀的讀書人則偏不,所以說很多人到老死都有「幼稚病」正在於此。
6、我們的考試體系和行為教育里,從沒有教會孩子們怎麼去明智而正確地和人「談錢」,導致從考試體系中脫離後進入社會的精英們,往往還要再經歷一次痛苦的「社會常識化」再教育。
比如看著滿大街的「賓士」、「寶馬」,再看看自己領的工資,得盤算著多久才能買得起;而早幾年畢業先買房「上車」的同學,家裡還成了拆遷戶,現在過得美滋滋。
這種事情現在實在不勝枚舉,類似例子多了解兩遍,三觀崩塌,我管這個叫「社會常識化再教育」,是為傳統教育體系十幾年都沒經歷過的東西補課,否則到時候發現,自己在一個無憂無慮、沒有金錢風暴的溫室里呆了十多年,最後成為了一顆精緻的螺絲釘,看似在深入,實際上就在原地轉圈而已。
推薦閱讀:
※《熔爐》所反映出的深層社會問題有哪些?
※用二維碼乞討的老人扇了誰的嘴巴?
※治理闖紅燈現象,一味將矛頭對準行人合理嗎?
※鄉村女教師第468章在哪看?
※《人與神》宗教題材影片的拍攝技巧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