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好耳機和差耳機之間的差距

什麼是HiFi?HIFI又有哪些技術指標?燒友說的那些名詞都什麼意思?看完這篇文章即使你不是發燒友,出去談起來的時候也讓人刮目相看了,起碼買耳機、播放器的時候不良商家也不敢隨便忽悠你了,畢竟一看,喲,行家呀。

HIFI即是"高保真」,簡單說就是能高度還原聲音或最大化接近原聲的回放。在早期數字音樂時期因為網路速率的問題,所以對於數字音樂都需要在壓縮一下,這樣就誕生了有損的MP3格式音樂,收到文件體積的影響,會將音樂進行一部分的削減、壓縮,這樣就自然對音質產生了影響。

而回放音樂則是將數字信號轉變成模擬信號的過程,然後將模擬的波形信號放大後再通過耳機或者音箱回放。HIFI的目的就是讓最後播放出來的聲音現場最真實的聲音,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各種感動。

不過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音質=聽感嗎?其實音質和聽感並不是一個概念,而之所以很多人說HIFI是玄學,主要還是因為聽感是因人而異,所以才有「金耳」、「木耳」之說。

但要說明的是天下本無「木耳」,如果你真的是「木耳、耳盲」,那你不可能聽的出手機的鈴聲,聽不出東北人與上海人的口音差別,聽不出你母親用悲傷的口氣對你說話,所以不用妄自菲薄說我是「木耳,我聽不出差別」,你有雙神奇的耳朵,每個人都有雙神奇的耳朵,所以沒有人是「木耳」。

HIFI常說的技術名詞

推力:我們經常聽燒友說這個耳機比較吃推力或者這個播放器推力很大等,推力代表了一個播放器最起碼的能力,能輸出的驅動功率是高還是低,往往推力代表著是否能更好的驅動發聲單元,能否更好的讓單元振膜產生有效的振動。

解析力:燒友經常說的解析其實就是保證聲音真實,直觀的說就是聲音細節的表現能力。比如說顯示器,720P與2K、4K上的細膩程度就是這樣的,下面用張圖給大家展示一下。

底噪:底噪一般都是出現在播放器與放大器上的,耳機、耳塞自己是不會產生底噪的,這個要注意了。底噪顧名思義就是底層的噪音,有可能是音樂錄製時產生的(早期錄音的音樂多半出現,而黑膠、磁帶因為介質原因,基本都自帶底噪)。底噪過多,過大時往往會影響我們安心的欣賞音樂,特別是耳塞、耳機特別明顯,反而音箱的反映就小很多了。

聲場:也叫音場,就是由左右單元發出的聲音能夠形成的範圍,說白了就是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你甚至可以「看到」在單元背後各個發聲樂器及人聲的位置和遠近,以及現場的規模。

調音風格:「我這條耳機偏冷、我這個播放器是暖的」。各位,您可千萬別認為這裡的「冷、暖」說的是溫度的感受,而是對於器材調音的一種比喻說法,我們知道同樣是火鍋,四川的就是麻辣,北京的就是清湯,這就是不同地域帶來的不同風格,同樣不同的廠商也有不同的調音風格來彰顯自己了。至於喜歡冷聲還是暖聲就看自己平時聽音的習慣了,一般情況下流行需要暖的,古典需要冷生或者中正為上。

音染:不同於調音風格,音染更多的是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適當的加入有益失真。最大的例子就是鐵三角了,被譽為最適合聽女聲的牌子,主要就在於對於女聲音樂體現這塊加入了一定的有益失真,從而讓聲音更加優美、或飽滿、或富有張力;另一個列子當然就是森海塞爾的HD耳機系列了,著名的「堂音」效果就是一種有益的音染,讓聽古典更加有在音樂廳中的那種感覺。

當然了,還有一些比較深奧的名字諸如結像啦,人聲密度啦,低頻質感啦,這些因為篇幅原因容我們下次在談。

這裡有人可能又要說了,萬元以下聽個響,但是我們想要說,音樂是與內心相連,與價值無關,亦如音樂無國界之分。你喝著拉菲吃著安格斯牛排聽歌,我喝著江小白就著花生米一樣也是聽歌,大家都在享受著音樂,並不會你吃牛排喝拉菲音樂就更好聽了對吧。

只要找到那個適合自己的就是享受,只不過專業的HIFI讓這個享受稍微升級了一下,本質上還是聽音樂的,並不會讓人產生任何的優越感,音樂與價值無關只與心相連,發燒友只是一群對於音質上有追求的吃貨罷了。


推薦閱讀:

聲音上敢說黑科技?,1MORE三單元頭戴式耳機評測
耳機有哪些產品特點?
沒見過這樣討論問題的
如何評論iPhone7要取消標準3.5mm耳機口設計?
#084. SONY 第4期:金磚,4.4和Z1R,終結還是開端

TAG:耳機 | 手機 | 音樂播放器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