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喜歡那些傷害你的人?「享受心痛」 | 親密關係

身邊有很多女孩子,一副其貌不揚、人畜無害的標準乖乖女模樣,談過幾次戀愛,有過幾次分手,但所交往之人無一不是渣男系列。聽遍了她們淚眼婆娑的悔恨與抱怨,以及發誓一定要練就火眼金睛神功的舉動後,我開始暗中觀察她們的感情動向。結果就是,一次次的被傷害。

這大概是源於其背後的「心痛享受」,一方面埋怨對方對你的無情冷酷,另一方面沉溺在這種「心痛」的感覺中不願出來。傾向於享受「心痛」的人,經歷過親密關係的破裂之後,心臟會有劇烈的疼痛感,甚至會產生「心碎綜合症。」中醫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如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月10日刊載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亨特·錢皮恩等人的一篇文章,將由悲痛或震驚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和呼吸短促等一些類似於心臟 病的癥狀稱為「心碎綜合征」。人在過度悲傷時,要學會宣洩情緒,找人傾訴或者大哭一場,千萬不要悶在心裡。如果「心碎」癥狀持續不能緩解,應儘早到醫院就診,血管持續痙攣可能造成心臟驟停猝死。

什麼樣的人群容易患「心碎綜合症」

」心碎綜合征」的發生與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因素。美國學者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現為急躁,易衝動,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等;B型性格為從容不迫,耐心容忍,不爭強好勝,會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綜合征」。

「9·11」事件之後,研究者訪問100名遇難者的遺族。結果發現,這些悲傷者在某一時段中會有肉體上痛苦的感覺,覺得喉嚨變緊乾燥、呼吸困難、需要嘆氣、腹部覺得空空的、肌肉無力、並有心痛緊張的感覺。根據許多有關悲傷者的研究結果,悲傷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會因悲傷過度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心愛的人死後的六個月內。喪親所致的分離焦慮首先會使悲傷者感到虛弱。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喪夫者經常出現神經質、憂鬱、害怕會發瘋、持續的恐懼、夢魘、失眠、工作能力減退和疲勞等癥狀。他們有時也會抱怨頭痛、暈眩、失神、消化不良、嘔吐、心臟急速跳動、胸口疼痛。(baike.com

你從「心碎綜合症」中獲益了嗎?

我曾經問過那些受傷害的女孩,為什麼你明知道對方對自己並不好,怎麼還一意孤行。每段關係的終結,都伴隨著一段時間的「心碎」,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失去生活的顏色,任由自己墮落,且一次又一次回顧受傷害的場景,不厭其煩的感受「心碎」的感覺。周而復始的重複著這些疼痛。向外尋找心理諮詢、尋求親友幫助,以及懷疑自己是否有了抑鬱症。抑鬱症作為近幾年「熱門的」心理疾病,也實在背了不少黑鍋。

抑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回顧在親密關係結束後的癒合期,一部分人沉溺於「心碎」,感受心臟一陣陣的絞痛,反覆演練著親密記憶,對比甜蜜感受與痛苦結局的巨大反差。仔細反思這種內心活動和情緒感受,你是否從中獲益了。當處於強烈悲傷的心境中時,這種「心痛」的感受伴隨而來的是對現實情境的暫時脫離,換言之,你可以把自己鎖在情緒里,尤其對方是作為渣男的角色時,你更可以理所當然的當一個「受害者」。

是不是你本身容易吸引那些傷害你的人?

很多女孩子存在困惑,明明自己想受人寵愛,明明自己不是主動的人。可是遇到那個人之後,自己就會變得十分主動、也出奇的能忍,即使對方超過了底線、超過了良知。歸根到底,在於其內心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一方面源自於既有的親密關係模式,另一方面源於低自尊感。而低自尊感也可在既有模式中找到根源。

1、既有的親密關係模式,復刻你的所有戀愛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包括對人格、氣質、情緒等影響。關於情緒這一要素,受元認知的啟發, Gottman (Gottman, Katz, & Hooven, 1996)等人提出了元情緒的概念, 元情緒(Meta-emotion)是指面對某種情緒所產生的情緒或感受,即對情緒的情緒、對感受的感受。原生家庭即父母,有學者們提出了父母元情緒的理念,父母元情緒理念(Parental meta- emotion philosophy)是一系列有關情緒有組織的看法和觀念,是父母面對自我和兒童情緒表現時所產生的一組情緒、行為、態度與理念等思維模式。包含了父母面對兒童的情緒時,有怎麼樣的理解和認識,以及會有怎樣的應對方式,還包括父母對自己的這種反應會有怎樣的認識。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保持的親密關係,也是最初的關係感受與模式。父母能正確覺知到孩子的情緒,且情緒粒度較高時,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會分辨自己的情緒,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當父母自身情緒粒度較低,無法判斷孩子的情緒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方式時,孩子對自身的認知其實也是模糊的,也很難具備判斷情緒的能力。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不清楚」、「不確定」就成為安全感的威脅,取而代之的是單方面的揣測,由此便產生了思維的隔閡。這種模式會復刻所有的戀愛關係、親密關係,也就是說,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你和對方的思維和情緒是有縫隙的,你的「不確定」就意味著對對方的「不理解」,難以分辨真情與假意,會造成情緒和感覺的錯誤理解。有時對方明明已經逾越你的做人底線,你也能夠容忍,並冠之以真愛。

2、低自尊感讓你依附於對方

低自尊的人不太願意檢驗他們對自己的推斷,並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價值。自尊(self-esteem)通常指人們感受或評價他們自己的特定方式,是構成自我的重要成分之一。研究發現低自尊(lowself-esteem)與抑鬱、 焦慮、飲食障礙、物質使用以及人際問題等臨床心理現象相聯繫。低自尊感的人對人際關係、社會過分敏感。在親密關係中,他們通常心情抑鬱,嚴重的負面情感如果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加以排遣而鬱積在心,會進一步侵蝕自尊心,導致自我憐憫和感覺不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愛,他們常常把別人關愛的表示看成是不真實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他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是因為他們不愛自己。

Dittes曾提出低自尊是強烈接納需要的一種跡象,為此,Jacobs等考察了自尊與人際吸引力之間的關係發現,當低自尊者認識到愛是被提供時,他們不常接納愛,但對他們而言,認可充滿愛的建議是最困難的。所以,當處於親密關係中時,低自尊感的人很容易在情感上依附於對方,過分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並且在對方表達愛意時不能肯定認為是來自自己本身的魅力,會反覆求證,只要對方一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就會有豐富的內心活動而不斷揣測。簡而言之,就是失去情緒情感的主動權,而依附於對方。

少受傷害,先剖析你的內在機制

心理學上有同頻共振的觀點,即你是什麼頻率的人,便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相應的,你也會選擇什麼樣的人。同頻共振的本質就是「相似性」和「唯一性」。似乎我們一直在尋找與自己同頻共振的伴侶,或許在某一個地方,有著與你極為相似、靈魂契合的人,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容易把一個偶然的巧合當做緣分,把某一個共通點當做是命中注定。也不願承認,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會有這種緣分發生。當然這並非否認真愛,只有相信愛,才能接受愛的存在,才能尋找到真正的愛情。

當你屬於低自尊感人群時,首先要做的是辨別。辨別自身的情緒、情感和需求,這種辨別帶有理性的色彩,所以要細微到其中的些許差別,比如悲傷與難過,高興與愉快。有意識的練習自己的鑒別能力,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樣的事情導致你產生這些情緒。從自身出發,才有可能推己及人,也才能逐漸鑒別這些人是否真心待你。

尋找源頭,這裡的源頭便是原生家庭,與父母建立聯結。前面說到,對於傾向依附伴侶的人,追根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痕迹。這裡還要提到一個概念,就是「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由Klein正式提出,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動或者做出反應人際行為模式。投射性認同的現象無處不在,舉個簡單的例子,小A和小C是男女朋友關係,小A無意間發現小C與其它女孩的聊天記錄,便心生猜忌認為小C劈腿了,本是無中生有,小C會認為自己不被信任,索性真的劈腿,小A就驗證了自己最初的猜想。也就是說小C接受了小A對自己的投射性幻想,就真的劈腿了。其實在原生家庭中不難找到小A投射性認同的源頭,也許小A的母親採用了同樣的方式對待她的父親。這種觀念潛移默化的被小A所吸收。知道問題所在,方能對症下藥。

說到底,這裡牽涉到心理學中的暗示,暗示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暗示(Psychological suggestion)區別於文字、肢體等顯性表達,是心理上特有的一種隱性活動。而投射性認同的另一種延伸就是暗示,表現在個體身上就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翟東升在《中國為什麼有前途》一書中說到,黃金本身並不值錢,大家相信它值錢,它才值錢。一些女孩子照鏡子,總感覺自己胖,在這樣的暗示之下,自己就真的變胖,也就驗證了自己的預言。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抱怨自己總遇到「渣男」的女孩子,你是否先給自己預設了這種可能性,有意無意的選擇,最後果真驗證了自己的假設。

先愛你自己吧

「喜怒不形於色」,強行壓抑情緒的外露,會給人們的生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如果十分痛苦,最好要哭出來。美國生物化學家威廉 弗利博士發現,動情而哭時會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經遞質,有助去除體內因負面情緒而分泌的化學成分。親密關係的破裂,會讓人產生悲傷甚至悲痛的情緒體驗,這種疼痛牽引出我們原始的應對機制,通過哭泣、喊叫等發泄方式緩解自己的「心痛」體驗,讓自己在體驗逐漸成長,逐漸獲得內心的從容與淡然。這種從容是指面對重大創傷時的情緒調節,能夠冷靜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自己的抉擇。

我經常調侃一個朋友的戀愛方式,乃崆峒派神功--七傷拳。「先傷己後傷敵」,「一練七者皆傷」。不過畢竟愛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餘生那麼長,害怕遇不到那個靈魂伴侶嗎。我理解你渴望愛人、被愛的深情,也心疼你愛而不得的落寞。愛別人,先學著愛自己,愛人七分,餘三分給自己,留一些體面,也留一些驕傲。

References: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MR Leary , ES Tambor , SK Terdal ,DL Dow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 1995 , 68 (3) :270-274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Schulz ,Clarence.《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7 , 172 (9) :568

The nonverbal mediation of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in interracial interaction.CO Word , MP Zanna , J Coop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4 , 10 (2) :109-120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RL018 「我好像,對另一半越來越失望了」|愛情中理想化的幻滅
性單戀者一種怎樣的體驗
關係中的依戀 | 約翰·鮑爾比與依戀理論
未來,婚姻會消失嗎?
他留著前任的聯繫方式,就是因為還惦記她唄

TAG:心痛 | 傷害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