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影響戰爭的勝負,看看林大元帥遼瀋一戰的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影響戰爭的勝負。
網上流傳林彪一個數據分析的經典故事,程光的《往事回眸》中講了一個林彪的故事。
林彪從紅軍帶兵時起,身上就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載著每次戰鬥的繳獲、殲敵數量。每次打完仗,林彪就親自往上面添加數字,並為之沾沾自喜…..令人感覺得到這個23歲任軍長,25歲就當軍團長的人,似乎有點小氣。
1948年遼瀋戰役開始之後,在東北野戰軍前線指揮所裡面,每天深夜都要進行例常的「每日軍情彙報」:由值班參謀讀出下屬各個縱隊、師、團用電台報告的當日戰況和繳獲情況。
那幾乎是重複著千篇一律的枯燥無味的數據:每支部隊殲敵多少、俘虜多少;繳獲的火炮、車輛多少、槍支、物資多少….
司令員林彪的要求很細,俘虜要分清軍官和士兵,繳獲的槍支,要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擊毀和繳獲尚能使用的汽車,也要分出大小和類別。
經過一天緊張的戰鬥指揮工作,人們都非常疲勞。整個作戰室裡面估計只有定下這個規矩的司令員林彪本人、還有那個讀電報的倒霉參謀在用心留意。
1948年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了30小時就攻克了對手原以為可以長期堅守的錦州並全殲了守敵十餘萬之後,不顧疲勞,揮師北上與從瀋陽出援的敵精銳廖耀湘基團二十餘萬在遼西相遇,一時間形成了混戰。戰局瞬息萬變,誰勝誰負實難預料。
在大戰緊急中,林彪無論有多忙,仍然堅持每晚必作的「功課」。一天深夜,值班參謀正在讀著下面某師上報的其下屬部隊的戰報。說他們下面的部隊碰到了一個不大的遭遇戰,殲敵部分、其餘逃走。與其它之前所讀的戰報看上去並無明顯異樣,值班參謀就這樣讀著讀著,林彪突然叫了一聲「停!」他的眼裡閃出了光芒,問:「剛才念的在胡家窩棚那個戰鬥的繳獲,你們聽到了嗎?」
大家帶著睡意的臉上出現了茫然,因為如此戰鬥每天都有幾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樣的枯燥數字嗎?林彪掃視一周,見無人回答,便接連問了三句:
「為什麼那裡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它戰鬥略高」?
「為什麼那裡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它戰鬥略高」?
「為什麼在那裡俘虜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戰鬥略高」?
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思索,等不及的林彪司令員大步走向掛滿軍用地圖的牆壁,指著地圖上的那個點說:「我猜想,不,我斷定!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裡!」
隨後林彪口授命令,追擊從胡家窩棚逃走的那部分敵人,並堅決把他們打掉。各部隊要採取分割包圍的辦法,把失去指揮中樞後會變得混亂的幾十萬敵軍切成小塊,逐一殲滅。司令員的命令隨著無線電波發向了參戰的各部隊………
取得這場重要戰役勝利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居然出於獲勝方的統帥夜半時分,對一份普通遭遇戰之後的戰報的數據分析,來源於他「從紅軍帶兵時起,身上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載著每次戰鬥的繳獲、殲敵數量」的優良軍事素養。
故事精彩極了,決定戰役勝負的答案就在數據中。
2015年我在瀋陽做項目,和寶駒劉總說起這個故事,劉總對軍隊很了解,說:軍隊的建制很嚴格,尤其是國軍,大部分是標準配置,把繳獲的物資做做矩陣分析,很容易倒推出建制。
說到底,林彪元帥所做的數據分析工作,只不過對SKU做了精確ABC分類,又做了對比,軍官是A類,士兵是C類,官兵比例為X=A÷C,績效指標X越大,越接近指揮部,經常看戰鬥片的都知道。
從SKU的角度看,手槍這把SKU編碼對應著幹部這個大SKU,小吉普車這個高貨值周轉箱對應著軍官或者指揮部這樣的高貨值SKU,加上國軍編製嚴格,武器配置到位,不難算出這批繳獲的分量,如果再分析其它繳獲,包括軍用地圖、電台、望遠鏡….,林彪元帥做出這樣的判斷,心裡實在太有底了。
做物流也是一樣,沉下心來,好好做做數據分析,方案也好,制勝之道也好,就在其中。
推薦閱讀:
※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數據分析學習入門
※Kindle是否值得包月
※一篇文章入門Python
※Python數據分析(一)
※4 種最搶手的數據分析職業,你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