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解讀-玄奘和《心經》的因緣

公元649年的5月24日,玄奘大師在終南山翠微宮翻譯了壹部很短的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般若心經》或《心經》,這部只有短短260字的經典,成為中國流傳最廣的佛經,被後人稱為佛法的心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落款是「唐三藏玄奘法師奉詔譯」。為什麽前面寫了『唐三藏』呢?因為玄奘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而且是唐朝人,所以經常把玄奘法師也叫做『唐三藏』。三藏,指經律論三藏,是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統稱。經藏,集結的是佛說的法,由佛親自宣說的法,由弟子們記載整理成冊的,詮釋的是定學。律藏,也是佛說的,是佛說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我們比較熟悉的《梵王經》就屬於戒律,詮釋的主要是戒。論藏,不是佛親自講的,是後面大菩薩們根據佛所說的法,加以闡述和發揮,多詮釋的是慧學。

玄奘法師,俗姓陳,年少出家,很有誌向。在少年時就提出了「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誌向。從長遠來看,他要紹榮佛種,立誌成佛;而就近來看,也要廣大如來的教法。玄奘是非常利根性的人,出家後非常勤奮的學修,在求師參訪的過程中,很多老師的所見不壹,對經典也有很多疑點未決。他為了求得佛法的真諦,就發願要到佛教的聖地印度求學取經。玄奘法師以他深宏的大願、大無畏的超人膽識,經歷了千辛萬苦,歷經十七年,帶回大小乘經典共560多卷,分650多部。取經回來後,主要工作就是專心致誌的翻譯佛經。他組織的譯經在歷史上是最宏大的,當時集合了全國各地寺院的高僧大德,譯經數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最多的。玄奘大師是佛教史上公認的壹代大師,也是中國唯識宗的創始祖師。

玄奘和《心經》的因緣,也不只是翻譯的關系。大約公元620年左右,還不到20歲的玄奘,和他的二哥長捷法師,從長安到了成都,當時正好是隋朝和唐朝交替之際,戰亂不已,很多佛教高僧都離開長安,隱居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成都。玄奘第壹次遇到了《心經》,那時有壹個病得很重的人,穿著非常破爛,倒在路邊,沒有人搭理他,年輕的玄奘見到了,生起悲心,就背著他到了寺廟,細心照顧他,直到病癒。那個人臨走的時候,從懷裏掏出壹卷發黃的紙,送給玄奘。那發黃的紙上,寫的就是《心經》。我們現在無法考證這卷《心經》是梵文,還是支謙或鳩摩羅什翻譯的本子。

公元627年,玄奘決定西行求法,隨身帶著這卷《心經》。那個時代交通工具十分落後,從中國到印度,路途艱險,九死壹生,並不能阻止玄奘為了真理,為了佛法前往印度,並發誓「若不到天竺,決不東歸壹步。」唐代義凈律師有詩句雲:「去人千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上的艱難是超出常人想像的。當時玄奘法師就依靠兩種方法擺脫內心的恐懼,第壹是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第二就是念誦心經。每次在他艱難障礙的時候,他念誦心經都能夠得到感應,幫他度過了壹路的艱難。歷史上,也記載了壹些玄奘法師所遇到的神奇的事情,當他遇到各種稀奇古怪的磨難的時候,立即念誦心經,那些障礙就得以消除,大家就可以知道心經是多麽的殊勝和玄妙。

公元664年的正月二十二日,玄奘大師告訴弟子:「我的無常已經來到。」第二天,他把自己所有布施壹空。又把弟子召集在壹起,向大家辭別說:「我該做的事已經做了,既不能久住塵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迴向眾生,普願有情眾生同生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親侍慈尊。等彌勒下生時,隨他下生,廣作佛事,以成就無上菩提。」這句話可以證實,玄奘法師往生了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說完沈默了壹會兒,留下壹句非常有名的遺言:「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不可得;眼識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不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二月五日,玄奘大師圓寂。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以看出,玄奘取經成功與《心經》有不解之緣。這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但是三世諸佛心要法門,而且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靈感,有求必應,所以玄奘法師普勸人們要受持這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念誦《心經》的感應事跡,古往今來,不勝枚舉。唐三藏玄奘法師留下的《心經》是佛教的核心和精華。我們可以當成佛教的基本原理來讀,逐字逐句地解讀心經,就可以發現,在這個短短的260個漢字裡面,蘊藏著的是佛陀成道後宣說的所有的重要理論和修行方法,它是佛法的濃縮,也是壹部佛教史的凝縮,是人類智慧的瑰寶。

推薦閱讀:

《心經》解讀-《心經》的真正作用及好處--破三障,除煩惱

TA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