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 用產品思維打破拖延症的幻象

三步法| 用產品思維打破拖延症的幻象

  1. 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的意外準時

首先,我要坦白,我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我會想把一件事情做到百分百完美,也會在焦慮中無限期推遲。

去年,我在一個健身平台上訂了個會員。

平台與多個健身房和瑜伽館合作,每個月分給會員10個點數,每次預約並健身一次就會消耗1個點,月內點數耗盡用完則需要自己付費。如果使用者預約後不去,又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取消,則照常扣點。

身患重度拖延的我,每次都迷之自信地安排好一周的健身計劃,又總在最後一刻無法成行,天知道我這個App白白貢獻了多少活躍度。

去年七月的某個周三,那晚我有一節提前預定的陰瑜伽課,卻在稍遠的地方,打車過去需要45分鐘。臨下班前,窗外天空陰灰,雷聲陣陣,我收拾好包,便趕緊打開手機叫車。雖然還沒有遲到,但心裡卻忐忑,一種莫名焦慮感,彷彿捻成一根細線,從嗓子眼探下去吊著胃。倒是幸運地叫到了車,我匆忙下樓,鑽進車裡,叫司機開車時,慌地看了下時間,還綽綽有餘。十幾分鐘後,果然聽見滴滴答答的雨聲從車頂傳來,轉頭時,看到車窗上垂著長串的雨痕,此消彼長。紅綠燈在雨水中模糊成綽綽的三色光影,我再低頭看了下手機,確定時間充足,心情才漸漸放鬆下來。車行駛了一段距離,頭腦緩慢而自然的放空,卻驀地浮現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今天在更遠的地方上課,我卻能夠準時?而在公司附近健身房的預約,卻總是遲到或爽約?

如果我得到了一個對的結果,那麼一定是因為我做了對的事情。

當刻,下意識地最直觀的想法是,我打到了。這個車如同一個槓桿,我用極小的成本撬動了一個大的效果。如果要我坐地鐵或者走過去,那麼這趟成行可能性極小,因為我為此付出的時間和行動成本都極高。反觀叫車的話,我只需要叫車和上車兩個步驟,而且一旦上車,中間也無法後悔叫司機停車,我只要順勢而為,就能到達。

當時我以為自己得到了答案,就沒再深想。

司機說,到了。我便迷迷糊糊下了車。

事實上,我離真正的答案還隔著一層紙窗戶。

幫我戳破這層紙窗戶的,是產品思維

2. 用戶體驗地圖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拖延。

因為工作需要,我去年做了產品相關的工作,也順便學習了產品知識。迄今,互聯網行業早已把人性研究透徹,一方面是,因為從增量過渡到存量時代,大家都想方設法在用戶心智里的一畝三分田裡跑馬圈地,不得不各顯奇招;另一方面是,互聯網行業吸收了許多多元化背景的人後,激蕩創造,發展出了成熟創新的工具和方法論。

高維打低維,我拿來借用拯救拖延症。

用戶體驗地圖就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們用來了解用戶行為的工具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把用戶體驗的每個環節進行細分,同時記錄下用戶在每個環節的思考,感受和體驗。

我舉一個例子。

對於一個想晨跑的人,他會以為整個過程細分也無非就是起床和跑步兩步而已。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去拆解的話,發現他需要完成以下幾步:

這個圖告訴了我們什麼至少三件事:

  1. 每個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可以細分為多個可見可觀的微小步驟。

了解這個事實非常重要。我在之前一個知乎的回答里說,拖延症的歸因之一就是完美主義傾向,換句話說,我們在心理預期中高估了完成一件事情的難度。當你意識到一個目標是有多個細分步聚合而成的時,你要完成的不是大目標本身,而只是小步驟而已。

2. 每個步驟都是必不可缺的,且每個步驟對大目標的貢獻值是不一樣的。

在設計體驗圖時,要記住把每個環環相扣的步驟都列出來,這是達成目標的最小路徑圖。在上面晨跑的體驗圖中,我們跑步的意願並不是隨著一步一步達成行動而直線增長的,在前面幾步行為中,感受欄基本沒變化。 但是當他穿上鞋時,感受欄大幅增長,基本可以確定他達成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了。我們成這一步為核心行為(Core action)

3. 對目標貢獻最大的行為是核心行為。

在互聯網行業里,核心行為被稱作Aha Moment(頓悟時刻),增長營銷團隊發現,當客戶達到頓悟時刻的時候,他們的流失率會大大降低,很多公司都為此設置了特殊的KPI,比如:

Facebook發現10天內添加7個好友的用戶留存率最高;

Linkedin的留存用戶特徵是一周內會添加5個好友;

Dropbox里使用了1次Dropbox的用戶,會成為更活躍的用戶。

同樣的框架應用在戰拖上,當你達到了核心行為時,你的拖延症發生幾率會大大降低。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這層紙窗戶,到此捅破。

當我們想要實現一個目標時,不需要關注目標本身,只需要聚焦在核心行為上。

3. 核心行為的實現

實現核心行為的難度遠遠低於最終目標,且達成後可以大幅提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下面我們引入帕累托法則(二八定律)來解釋為什麼我說實現核心行為的難度不高。

同樣以上面的晨跑為例,我們再加入一個因素:預期難度。預期難度非常容易理解。當你把實現目標的每一步都列出來時,想想完成每步需要多少行動成本,對你而言有多難,這就是預期難度。

預期難度與感受值(達成目標意願)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需要閉上眼睛,想到自己設定的一個小的行動目標,把實現它的每一個步驟細細列出來。每一步要細到哪怕是個傻子看到這個行動指示也知道該做什麼。然後感受實現每個步驟的難度,如果達成最終目標是最難的,那麼實現每個小步驟地難度是多少?

據此,你會生成一張類似下面的圖。

從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到,預期難度的增長基本是勻速的,為什麼是這樣?答案就在你的思考過程中,這是因為因為行為細分計劃的合理性

當你把體驗地圖劃分到足夠細時,我們不僅僅是按照現實中的過程列出來,也是根據我們過往經驗把難度反射在每個步驟上,因此每個步驟的預期難度就該是勻步增長的。

舉個例子,對大部分人而言,睜眼後起床是合理的邏輯順利。可是有些起床氣重的,也許他的細分步驟是,睜眼,閉眼,心理鬥爭,睜眼,起床,每一步都比之前一步對他而言都更難些,因此他的經驗地圖中就該把每一步都細列出來。

體驗地圖,既保持了通用的框架,也允許每個人因需拓充的個性化。

假如說預期難度就是你的行動成本,而跑步的意願(感受)是你的產出,那麼無疑核心行為就是在帕累托法則中能產生80%效用的20%的投入。

也許換衣服和穿鞋這兩個行動本身,對於想要晨跑的人沒什麼差別,但是一旦他穿上了鞋子,也意味著他相比換衣服,他在滯留房間的概率非常更小,而跑步發生的概率更大。這就是核心行為的特點之一。

核心行為的投入與其他行動步驟基本一致,但是產出卻是數倍。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

核心行為的第二個特點是:

當核心行為發生後,它的撤回成本非常高,以至於你不想撤回,只想達成目標。

你能想像出穿上鞋子後,再回去睡覺有多蠢嗎?

或者,你坐上車前往健身房的路上,突然跟司機師傅說,麻煩您停下車,我懶得去了。

或者,當你的提綱完完整整的列出來後,你卻能忍住不去寫完文章。-強迫症與拖延症的相愛相殺。

在每一步行動過後,我們都有撤回的可能性。睜開眼的你,也許會因為睡不醒而再度閉上眼睛;洗漱完的你,也許會再度躺在床上刷朋友圈;換過衣服的你,也許會坐在沙發上吃吃東西發發獃,就消耗了時間。但換過跑鞋的你,卻斷無可能做出換回拖鞋,換回衣服,再度躺在床上的舉動。

核心行為存在一個勢能,當它發生時,會形成強大的雪球效應,後面一系列的發生都順勢而為,直到目標實現。而想要撤回它,則是違反人自然反應的。

一旦你能識別出,哪一步是你目標計劃中的核心行為後,下面只需要用你的核心行為代替目標期望就好了。

好,看一看下面的三個對比,閉上眼感受下,哪個給你而言更舒服,讓你更自信實現?

  • 早上起來跑五公里 VS 早上起來穿上跑鞋
  • 下班後去健身房健身一小時 VS 下班後走到健身房門口
  • 寫完一篇論文 VS 列出一篇論文的提綱

你的感受已經說明了事實。

核心行為的預期難度遠遠小於預期目標,所以當你一旦想到核心行為時,不會有像最終目標那樣大量的焦慮和挫敗感,也因此產生強大的行動信心。這裡涉及到心理學的解釋,在此無意展開。

現在,你需要做的是:

  • 背下用戶體驗地圖的樣子

不想背?沒關係,把這篇文章保存或者收藏就可以。它就是核心行為。

在設定好任何一個目標後,為了不讓拖延症成為你實現目標路上的絆腳石,你只需要完成以下三步:

  • 細分細分再細分,列出你達到最後目標前的所有步驟
  • 識別核心行為所在的步驟
  • 用核心行為替換最終目標。以後每次想到目標時,告訴自己你需要達成的僅僅是核心行為。

收藏之餘請順手點贊。


不盲從,不懶惰,只思考萬事萬物的本質,思考第一性思維,歡迎關注公眾號【胡說之道】(huyang_0908),或者私信我你的感想。

推薦閱讀:

認真,是一種態度!
永澄:實例展示—我是這樣安排周計劃的
少華的寒假計劃
我們生活的在的叫「不得不」的牢籠
春天,生命里湧入新東西

TAG:拖延現象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