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開沙界」談「大開殺戒」的本意
下午,看到人民網發的一條微博:【遇難同胞紀念館附近開「大開沙界」餐館,官方:已令店家整改】日前,在距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遠處,一家名為「大開沙界」的餐館成為眾矢之的。市監局:商標「大開沙界」是核審通過的註冊商標,商家具有合法使用權。但使用上不夠規範,已令商家整改。(澎湃)
在網上搜了一下,「大開沙界」是一個連鎖餐飲的品牌,主要做沙拉美食的。老闆取這個名字,大概是想在「沙拉界」有一番作為。
「沙界」這個詞,是一個佛教詞語。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這段話是一個比喻,以一沙一界,一塵一劫,來形容時間的久遠。說地藏菩薩證得十地果位這麼久遠了,由於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一直不取佛果,足見地藏菩薩的悲心和大願。
一個店鋪的名字,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源於「大開沙界」與「大開殺戒」同音。而「大開殺戒」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殺戮」行為,又因為這家店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附近,於是有人會因此聯想到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這種聯想引來的不悅,筆者非常能理解,因為筆者也是半個南京人。
不過,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開殺戒」一詞的本意,這個詞和佛教有關。我們都知道,佛家有五戒:殺盜妄淫酒。不殺生是佛教根本戒,但是佛家戒律也有「開、遮、持、犯」之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允許開戒。只要得法,即便發生了「殺盜妄淫酒」這些行為,並不算破戒。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和尚,因為身體虛弱,冬季的時候每天飯前要喝一杯酒,用來促進血液循環,只要不貪杯,掌握好尺度,不造成不良後果,這個喝酒行為並不算破戒,屬於開戒。佛家之所以制定酒戒,是因為酒能亂性,使人昏沉,並滋生貪、嗔、痴等煩惱,所以需要戒酒。但是如同上面老和尚的這種情況,可以開戒。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殺生沒有惡業,反而有功德呢?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中,有一個故事:
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寶,得寶後眾人即踏上歸程。五百人中有一商人,其性殘忍暴惡。回程途中他想:我如果殺死所有的商人,如此一來,全部財寶即可盡入囊中,那時就要什麼有什麼,可以好好的享受了。
釋迦牟尼佛當時轉生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為「善御「商主,其性慈悲富有同情心,他於夢中得到海神授記說;「你們同行者中有位人士,長相如何如何,裝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圖殺害所有的商人後奪走寶物。這五百商人皆為無上菩提道中不退轉菩薩,若一次殺光如此眾多菩薩,此人必得在地獄中呆夠每位菩薩從因地至成佛間多用時日之總和,在此無法計數之漫長時日內,他時時刻刻均需感受燃燒劇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護好五百商人,同時也拯救此人,使其勿墮地獄!你應三思而行之。」
善御商主聽罷便一直輾轉反側、苦思冥想,他最後終於下定決心:看來除由我殺死此人外別無良策,因若將此事告知眾商人,他們必定會心生嗔恨,會將他立即誅殺。如此一來,眾商人則將墮入地獄中;若有我取其性命,我決定會因之而墮入地獄中,並於十萬劫中飽受燃燒之苦,但我願替眾為之;若聽任此人殺死五百人,這人就會造下天大惡業,如此行事何能應理?乾脆我來替眾行道、殺死此人,以拯救五百眾人與他自己!善御商主主意已決,即設法把惡商人殺死,這時由於這惡商人免造惡業,善御商主最後命終投生到天界上。
保護良善,剷除邪惡,而開戒除魔,這才是「大開殺戒」的本意。日軍在南京的暴行,與「大開殺戒」風馬牛不相及。日寇是魔眾,殘害百姓,濫殺無辜,暴行令人髮指。何來戒?又何來開戒?若說大開殺戒,抗戰時期五台山僧人蔘軍入伍,上陣殺敵,保護百姓,可算得是「大開殺戒」。還望讀者不要曲解這個詞的本意。
推薦閱讀:
※佛是無悲無喜的嗎?
※想學坐禪誰能教我?
※星雲大師:我就這樣忍了一輩子
※對於我來說寺廟是一個清凈寡慾之地,該如何看待佛門之地充斥著金錢至上的氣息?
※盤點幾大放棄愛情出家的魅力法師【多圖】
TAG: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