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喜歡和父母提條件,怎麼辦?

您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當家裡人一起吃飯時,小朋友霸道地說:「我先吃,你們都別動。」一開始,爸爸媽媽寵孩子,也就「乖乖」等他吃完。沒想到,小朋友會變本加利,只要不等他吃完,家裡人誰都不能動筷子,否則就哭鬧不止。

如此「小霸王」做派,讓父母實在苦不堪言。

當孩子跟你講條件,究竟該「順」還是該「管」?除了無限退讓,或者「暴力矯正」,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作為家長,你知道孩子究竟為什麼喜歡跟你講條件嗎?

孩子跟你條件,是心智發展的必然階段

孩子喜歡跟父母提條件,其實並不全是壞事,也可能是孩子心智發展的必經階段。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在節目中超凶兒子Jasper,但Jasper超級理智地對他爸說:

「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麼了?)

「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現在可以停止生氣嗎?)

這種敢於表達自己情緒與需求,敢於與父親提條件的溝通方式,讓陳小春一時間感到很詫異,表示:「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之間會有這樣的對話」、「我相信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這段對話」。

而Jasper的這種主動表達的方式,正說明他其實有非常強大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順利與父親溝通。

事實上,在嬰兒成長的最初階段,是沒有所謂的自我意識的。著名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4個月以前的嬰兒實際上把自己看作其母親的一部分。

大約在18個月左右,孩子開始能夠自我辨認,同時伴隨著兩項進步:

●開始玩假裝遊戲;

●開始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我的、我自己)。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這種自我覺知感到興奮,以「我」開頭的句子增多,「我想要……」「我要做……」「我要吃……」所以,在父母聽來,孩子所提的條件,實際上,是孩子在進行充分地自我確認。

如果此時,父母能夠對孩子所提的「條件」給予正向反饋,對於增強孩子的自主感,培養自信的人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後的生活中,也更敢於提出條件、爭取自己所需,而不是自卑與畏縮。

孩子頻繁講條件,是在提醒父母注意以下幾點:

孩子可能在模仿你,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家庭是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孩子說話、做事的方式都必然從家人身上學習而來,如果一個家庭里,家人的交往方式是講條件的,孩子也變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這種方式。

特別是0-6歲階段的孩子,大腦正處於活躍的黃金時期,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驚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的行為。

也許,你可以檢索一下,這樣的對話是否也常常在你的家庭中出現:

●你今天好好練琴,晚上就帶你去吃必勝客;

●這學期如果你考到班上前3名,

●假期就帶你去玩;

●你這周不再課上搗亂,周末就允許你打兩個小時的電子遊戲。

當父母習慣以這種偷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也同時學會了和父母講條件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玩具,遊戲時間等。

當父母雙方喜歡以「條件置換」的方式來進行溝通時,在孩子的腦海中會形成:「想要的東西,可以用某種條件來獲得」的思維模式,因而,孩子也學會了與父母講條件。

正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兒童)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時時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無限度的寵愛不是愛,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為人父母者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准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很多家長誤以為愛孩子,就是無限制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家長無限地寵愛和關懷。

事實上,當家長沒有節制、不加取捨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時,不僅剝奪了孩子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孩子養成「只要我提要求,父母都會滿足」的慣性思維。

如此,孩子會不斷加碼、給家長提出更多的要求。

當孩子跟你提條件,該怎麼辦?

儘管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嬰幼兒階段,家長應該表示充分的尊重與重視。

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應該無限度的滿足孩子的需求。過度的滿足會變成寵溺和縱容,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

當孩子頻頻向你提要求時,以下兩個方法,不妨一試:

一、用規則代替「條件」:

如果孩子非常喜歡用ipad看動畫片,也許,你可以與孩子商議,每天一個小時的看動畫片時間,到點就請孩子把ipad還給媽媽。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規則制定,就必須按照規則來執行,否則孩子會以為規則可以突破、可以商量、可以用其它條件來交換,規則本身就沒有了意義。

二、用耐心解釋代替「交換條件」:

如果孩子想吃冰激凌,請耐心的給孩子解釋,媽媽現在不讓你吃冰激凌,是害怕你吃了會拉肚子,而不是急於用「你吃餅乾」好不好來代替。

當把吃冰激凌的弊端告訴孩子,實際上是邀請孩子來自己做決策,把決定權還給孩子。

這樣,除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還能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否則,當孩子接受了「餅乾」來取代「冰激凌」,孩子會認為不吃冰激凌吃餅乾這件事情,是因為母親擔心自己拉肚子,是為母親做的。

長久下去,會讓孩子在不自覺間形成「我是為了母親才這樣做的」意識,這樣,不利於培養的孩子的責任感及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所以,當孩子開始學會與你講條件,並頻繁地用講條件的方式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家長應該敏感地覺知,這既是孩子形成自我覺知、自我意識發展地必經階段,給予充分地尊重,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把「講條件」當作與父母談判的方式。

耐心地與孩子溝通事情的利弊,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並教會孩子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父母,並開始漸漸懂得:只有自己,才可以為自己負責。


推薦閱讀:

單親媽媽的我,給孩子「偽造」了一個好爸爸
回奶了怎麼追奶最有效?哺乳期快速追奶的簡單方法
3歲寶寶牙齒有黑斑,色素沉著是蟲牙嗎?
玩具安全,你真的懂嗎?

TAG:育兒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