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心是認知因果 減少自己成為別人負擔 減少別人成為自己負擔的原則 互相依賴是不安感來源 以自為洲以法為洲

「慈心」並不是愈肯幫忙別人、幫的忙愈多就愈好。從佛法的角度,「互相依賴」是不得已的。「互相依賴」是辛苦、不安穩的,也是不安感的來源。如果希望自己能永遠讓別人依賴,就如同是想永遠依賴別人,都是不成熟的心態。解脫道的行者,心向少苦、少依,為了他人能獲得更可靠的安心和快樂,為了他人真正的好,所以希冀他人對自己愈來愈少依賴,不鼓勵姑息他人對自己的依賴,也不期望自己成為被他人依賴的救世者。

尤其在「林居傳承」的禪修訓練中,師長們小心翼翼地不讓自身變成被依賴者,既是減少自身包袱,也是為了學生長遠利益,訓練他們尋獲比依賴聖者更雄壯的信心來源。學生若出現依賴的癥狀,像親昵師長、面對困難時不知奮力啟用自身內在的創發力,師長必定要毅然保持距離,不允許自己成為學生的褓姆,也不姑息互相愛憐、互相系縛的關係。

「慈心」是希冀他人能依憑自身內在的資源和力量,成為一個不用看別人臉色的自主者——真正的「慈」,甚至不要別人看我們的臉色!了解「心」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非我),自己對自己的心都不該全盤信任、依靠,我們又怎麼可以允可眾生來依靠自己——那是不慈悲的!世俗的宗教,往往以「利他主義」作為最高價值,以成為救贖者作為自我期許。然而歷史佛陀的勸誡是「以自為洲」、「以法為洲」、「自作利益」(讓自己做自己愈來愈可靠的安全港),不要忘失自己的首要任務是顧好自己。

《經集 1.8》有一段普遍被誤解的經文,也是很多大乘者所愛引介,來證明原始佛法中就已經有「慈愛」的內容。幾乎每一位翻譯者,包括西方的譯者,都將此段經文錯誤地翻譯為:「尤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願能如此於眾生,施放無限慈愛心。」意思是,我們要像媽媽保護自己唯一的小孩般,來保護所有的眾生。在此處,翻譯者也擅自把原文里不存在的「愛」字,放置在「慈」的後面。

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尤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他應以此[種方式]

,護持著這對一切眾生的無量之心。」也就是說,經文理實際所講的,是保護自己的慈心,而不是保護眾生。你應該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的小孩子般,來保護自己的慈心,使得這個慈心不會被瞋心、害意、敵意所侵犯、取代。

兩者的意思截然不同。前者意指對眾生要無邊無際地慈愛。如果你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獨子,那麼就得生生世世回來守候眾生、做眾生的母親。可是從經典的上下文,很清楚地看到培養無量慈心的方法:不斷以「正念正知」的方式、就像媽媽在保護自己的小孩一樣地念茲在茲,來確保內心清凈、個人的禪修不被瞋心恚害所障礙。

另外,仔細閱讀《經集 1.8》會發現,對眾生的慈意,不是盲目地施予他們快樂或希冀他們獲得任何種形式的快樂。真正的慈意,是希冀眾生能以符合因果條理的方式、在各自的因地活動上、為高質量的快樂自求多福:「希望眾生能得到內心的快樂…希望他們不彼此欺騙、輕慢,或因憤恨和惱怒而懷有害意…」。慈心的心愿,是希望眾生作出能夠自救的正確努力。

「慈心」是認知因果,認知苦樂真正的原因,而自然延伸的心境——通往「少苦」的建設性態度。這樣的態度,符合佛法修行中,「減少自己成為別人負擔、減少別人成為自己負擔」的大原則。

「慈心」與「慈愛」有根本性的不同。「慈心」是認知到:硬把彼此不適合的生命聚在一起,忽略了生命之間錯綜複雜的業力關係,不但不能因此增上,反而多了無謂的困擾和壓迫;與其如此,如果互不適應的生命之間能夠「互存善意與諒解而遠之」,對彼此內心的空間感、安適感反而會有幫助。

相對於「慈心」,佛陀從未推崇過「慈愛」。「慈愛」就是勸和不勸離,喜歡黏在一起,把天地眾生當作自己的大家庭、作海枯石爛的眷屬;希望這輩子的子女和父母,永生永世能繼續為他們照護付出;「慈愛」就是隨順社會主流所認定的幸福觀:「愛」、「結合」、「永遠相伴地互相珍惜」;沒有能力覺察、也不願面對它們的「壓力」、「苦迫」、「過患」,所以不能幫助體驗「不藉助依賴的」更高等幸福。

========================================

《經集 1.8》

八 慈經[1]

[0037a12]

一四三

       義巧之人現觀行     彼涅槃之寂靜句

       有能耿直且端正     善語柔和無過慢

[0037a13]

(一)

[0037a14]

一四四

       心中知足且易養     生活簡素無雜行

       諸根寂靜且聰明     不諂檀越無隨貪

[0038a01]

(二)

[0038a02]

一四五

       雖受諸識者非難     不行一切雜穢行

       但修慈悲安樂法     與眾生幸福安穩[2]

[0038a03]

(三)

[0038a04]

一四六

       任何生物及生類     怖動者與定立者

       任何長身大身者     中身者與短軀者

       微細者與粗大者

[0038a06]

(四)

[0038a07]

[P.26] 一四七

       目見者與不見者     住遠者與不遠者

       已生者與住胎者[3]     利樂此等諸有情

[0038a08]

(五)

[0038a09]

一四八

       彼此互相勿欺瞞     任何處人勿輕賤

       勿作惱害瞋恚想     不欲使人受苦辛

[0038a10]

(六)

[0038a11]

一四九

       恰似母有獨生子     甘為守護捨身命

       修習無量大慈意     一切生類如斯對

[0038a12]

(七)

[0038a13]

一五〇

       善待世間諸眾生     無量慈意應習生

       上下縱橫無障礙     既無怨恨亦無敵

[0038a14]

(八)

[0039a01]

一五一

       行住坐臥如實知     住立慈祥正念中

       遠離睡眠獅子臥     佛教名謂慈梵住

[0039a02]

(九)

[0039a03]

一五二

       具足戒律成正見     不從惡見隨煩惱

       調伏諸欲莫貪求     從此不再入母胎

一 蛇 品 八 慈經 三七

--------------------------------------------------------------------------

小部經典二 三八

諸根寂靜且聰明 不諂檀越無隨貪 (二)

一四五 雖受諸識者非難 不行一切雜穢行

但修慈悲安樂法 與眾生幸福安穩2 (三)

一四六 任何生物及生類 怖動者與定立者

任何長身大身者 中身者與短軀者

微細者與粗大者 (四)

26 一四七 目見者與不見者 住遠者與不遠者

已生者與住胎者3 利樂此等諸有情 (五)

一四八 彼此互相勿欺瞞 任何處人勿輕賤

勿作惱害嗔恚想 不欲使人受苦辛 (六)

一四九 恰似母有獨生子 甘為守護捨身命

修習無量大慈意 一切生類如斯對 (七)

一五○ 善待世間諸眾生 無量慈意應習生

上下縱橫無障礙 既無怨恨亦無敵 (八)

一五一 行住坐卧如實知 住立慈祥正念中

遠離睡眠獅子卧 佛教名謂慈梵住 (九)

一五二 具足戒律成正見 不從惡見隨煩惱

調伏諸欲莫貪求 從此不再入母胎 (一○)


推薦閱讀:

勸讀妙法蓮華經
四種清凈明誨.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