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強勢來襲,金融前沿與未來,金融人必須了解的6要點
2006年時尚熱劇《穿Prada的女魔頭》里,主編米蘭達在選色會上看見自己新招的助理對選色嗤之以鼻,她講了一段尖銳而深刻的話,揭示了時尚業由上及下的商業本質:
「比如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是按自己的意思認真地選出了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既不是藍色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然後我記得,伊夫·聖·朗洛也隨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然後,它就風行於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後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然後就看到你在廉價的賣場里買了它。事實上,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盡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里。」
事實上,這段話對於其他行業一樣深有啟發。
我們所處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化中,一些細微的潛變積累到一定量將會產生質變,為整個世界帶來新的技術和革命。當FinTech為大眾所知時,實際它已在中美業界和頂級投資圈興起了好一陣子。
5月8日在泛合金融咖啡俱樂部舉辦了一場FinTech(金融科技)國際投資私享會,圍繞金融科技領域的全球動態、FinTech前沿信息和跨界聯合創新等主題進行了一場高端對話。PayPal、Facebook、LinkedIn等企業的早期投資人,現任Thiel Capital董事總經理的Jack等頂級投資人到場分享了FinTech領域最新的動態和投資實例。
5月15日,一則新聞進入人們視野: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
5月22日,中國證券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央行成立FinTech委員會 資本欲撬動萬億級市場》
"央行近日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從政策機制層面進一步肯定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央行稱,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為金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給金融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央行將組織力量深入研究金融科技發展對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穩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影響,切實做好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與政策指引。
埃森哲數據顯示,2016年亞太地區金融科技投資總額從2015年的52億美元迅速升至112億美元,其中中國區域的投資達到了102億美元,貢獻了亞太地區投資總額的九成。"
FinTech這個詞不斷地見諸於新聞,越來越為人們所注意,央行監管層亦為此成立了專門的監管委員會。2016年以來,始於美國的全球金融領域最火的概念FinTech,我們有多少需要釐清的事實,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一. FinTech是什麼?
自2016年以來,FinTech幾乎是所有高端論壇的標配,繼手游、O2O等投資熱門概念之後,FinTech如今已是投資界最新最熱的標籤。不同於前兩者的是,FinTech的影響面橫跨中美,具有國際高度。
FinTech是一個舶來詞,是Financial和Technology的合成詞,原意指「金融科技」,最早在美國地區使用較多。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所謂FinTech就是一種運用高科技來促使金融服務更加富有效率的商業模式。FinTech的核心是以科技驅動金融服務創新,用技術改進金融體系,進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運行成本,通過新興的技術來提升金融業務的效能。
在央行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伍旭川看來,FinTech(金融科技)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數字貨幣、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於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是金融業未來的趨勢。
顯然FinTech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創新和應用。遵從金融的本質,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FinTech正被應用到金融的方方面面:諸如零售金融、財富管理、支付、保險、眾籌、徵信和借貸。技術對金融服務的創新將影響金融人的未來,對於FinTech的趨勢和應用,我們需要有所了解。
二. FinTech對傳統金融的衝擊
比爾蓋茨有句名言曾經震撼了銀行界:「如果傳統銀行不改變的話,就會成為21世紀一群將要滅亡的恐龍。」每一次歷史上的技術變革,都會帶來金融的變革。馬雲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在FinTech的衝擊下,傳統銀行已然感受到了危機。
花旗的一份報告預示,「2015--2025年間,銀行僱員將減少30%,且下跌速度會由近些年的每年2%上升到3%。FinTech正在影響未來銀行業的經營模式——未來銀行機構可能會更多專註在諮詢和顧問業務,而非交易業務。」銀行目前最賺錢的業務之一——零售銀行正逐漸被興起的FinTech公司侵蝕。最易受威脅且很緊迫的銀行業務有個人貸款(Personal Loans)、中小企業貸款(SMB loans)、移動支付(Digital pmts.)和財富管理(Wealth Mgmt)。
在中國,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侵蝕了銀行的業務,因為能直接接觸用戶,支付寶、京東金融等日後將會提供更多類似銀行的業務,如餘額寶之類的財富管理、借唄之類的小額借貸、微眾銀行之類的網路銀行服務等等。單支付一項,支付寶的支付量就已超過了工行和招行的信用卡交易量的總和。支付寶不但在國內滲透率高,還強勢出海。這一切都促進傳統銀行做出應對和改變。比如取消轉賬手續費等淺層次的應對。
花旗的數據顯示,相較於2014年120億美元的投資,2015年FinTech領域投資已增長至190億美元,近一半的資金都選擇了借貸市場。這也是銀行被搶奪的業務之一。
三. FinTech:科技革新金融
如果最近有去銀行,你會發現一些變化悄然進行中。工行、農行等都將很多業務電子化,有些銀行減少了前台人工,代以機器辦卡、辦理各種傳統業務。大堂經理們拿著pad幫助客戶確認業務。並且銀行app端都加大了投入,客戶可以註冊後很便捷地登錄操作,一些基本業務諸如存款、理財、轉賬、外匯、黃金等都可以掌上處理。銀行已經在運用新技術主動應對FinTech的革新。
目前,FinTech有多個子領域,運用於金融領域提升效能的主要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雲計算(徵信和風控)、區塊鏈(去中心化支付)和人工智慧(智能投顧)。
1. 大數據(BIG DATA)
信息和數據歷來是金融的核心要素。FinTech圍繞海量數據,通過對數據資源的收集、存儲、計算、分析等,挖掘蘊含的商業價值。
在獲客環節,大數據能更精準的獲取用戶和推薦產品。
產品設計環節,大數據能發現用戶需求,改善用戶體驗。
風控環節,通過用戶授權,大數據能為用戶全面畫像,構建演算法模型,對資產端和資金端全面管理,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
支付領域,大數據能確定風險等級。如支付寶構建了智能實時風控系統(CTU系統),通過數據分析進行規則自學習、自動更新完善風控策略,基於用戶行為判斷風險等級,集風險分析、預警和控制為一體。
在網貸和消費金融領域,大數據的應用也非常普遍,用以評估用戶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這些廣泛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金融業的效率。
2.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認為: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密不可分,它必須依託於雲計算的分散式處理、分散式資料庫、雲存儲和虛擬化技術。
FinTech領域出現了一批金融雲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基礎IT構架服務,幫助將業務遷到雲端,降低公司成本,實現效率的提升。比如阿里金融雲、騰訊金融雲等。已經開始構建基於雲服務的生態。
3. 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中的「區塊」指的是信息塊,這個信息塊內含有「時間戳」這個特殊的信息。這些信息塊彼此互聯形成鏈條,被稱作「區塊鏈」。區塊鏈是伴隨著比特幣興起的一種底層技術,它像一個資料庫賬本,記載所有交易記錄。
區塊鏈的數據結構記錄了從上個區塊到這個區塊之間發生的所有交易。它的博弈機制和非對稱加密技術解決了結構分叉和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目前對區塊鏈的定義是:一個分散式賬本,一種通過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它是一種幾乎不可能被更改的分散式資料庫,是多種技術整合的結果,形成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存儲和表達的方式。
它的核心技術體現在:去中心化、去中介信任和資料庫可靠。
區塊鏈技術和商業模式歷經三個階段:
1. 私有鏈技術服務,花旗、VISA、螞蟻金服、陽光保險等都已內部組建區塊鏈技術團隊,更多的是外包方式。
2. 聯盟鏈商業服務,中國市場正逐漸形成的幾個區塊鏈聯盟,包括由微眾銀行主導的金鏈盟等。創業公司R3聯合全球42家頂級銀行成立區塊鏈聯盟,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滙豐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高盛、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等。
3. 公有區塊鏈的平台,比如百度和IDG參與投資的Circle公司,就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提供支付清算服務,實現低成本兌換貨幣和跨國匯兌。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顛覆性的技術,已得到金融業界和政府的極大關注。《經濟學人》、《哈佛商業周刊》、《福布斯雜誌》相繼報道區塊鏈技術將影響世界。
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比較初級,但正成為創業的熱點,
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金融領域,可以通過防篡改和高透明的方式,降低以往通過層層審計來控制金融風險的高昂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完整性和安全性。
4.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5月19日,泛合金融咖啡俱樂部里舉辦了一期沙龍分享會,西安電子科大的副教授齊飛博士為嘉賓梳理了人工智慧方面研究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齊博士說智能時代,未來已來。AlphaGo的智能只能算是基礎,未來在醫療各種應用領域,人工智慧的表現將會讓人驚喜。
日前,招商銀行手機銀行版本更新後推出了一款機器理財「摩羯智投」。這昭示著傳統金融的銀行,已經在利用FinTech,主動參與銀行業的革新。據招行介紹,這種智能理財服務,根據客戶的收益目標和風險容忍度,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提供資產配置服務。這是銀行邁入人工智慧階段的標誌,是招行零售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互聯網公司和證券公司也在試水智能投顧服務。
人工智慧具有極強的話題性和爭論性,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在金融、教育、醫療領域已展現應用潛力。金融方面的應用有研究報告自動生成、預測分析、市場研究/市場情緒分析、搜索引擎、定量交易、收賬、人工智慧助手、欺詐檢測、信用評分、個人銀行、區塊鏈等。最吸引眼球的還是智能投顧。不少大公司、基金公司和互金企業,都在開發智能投顧服務,比如京東、宜信等。
智能投顧已成為FinTech的新風口。利用分類建模和數據挖掘,運用技術、機器和程序替代人力,實現投資決策自動化的金融服務,或可成為提供高效金融服務的一種新趨勢。
四. FinTech與互聯網金融
是一回事嗎?
FinTech是舶來詞,互聯網金融卻是近幾年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變化。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互聯網思維被應用到金融領域,包括P2P、眾籌和在線理財等。與金融相關的互聯網應用被稱作互聯網金融。
之前由於新生事物的發展需要空間,「水至清則無魚」,互聯網金融在國內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因為監管的滯後,不時有P2P公司倒閉跑路的消息見諸報端。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後的升級更新,目前發展的情況看,它更像是一種對傳統金融從渠道端的變革。與FinTech相比,二者的差異如下:
1. 著重點不同
FinTech落腳點更多的在於科技、技術的革新對金融業服務的提升。金融科技聚焦的是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輪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技術對金融業務和服務有顯著的提升推動作用。
而互聯網金融的落腳點在金融。比如中國的P2P,大部分模式是小貸業務加上線上獲取資金。科技含量不足。
2. 內涵不同
只從定義上說,FinTech(金融科技)就比互聯網金融大很多。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一種嫁接,應用思維上比較淺。以P2P為例,主要應用就是為金融業務搭建一個在線平台,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彙集用戶和信息,來接通資金、客戶、交易和支付。
而FinTech(金融科技)包含的內容比互聯網金融廣泛的多。從基礎設施、電子貨幣、網路投融資、支付清算、投資管理等各方面參與到傳統金融領域的業務。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IT技術被應用到傳統金融的信息採集、風控、中介、投資決策,催生了新型的FinTech創業公司,業務集中於新型銀行、另類貸款、保險、跨境徵信等方面,新興技術的應用,對整個金融業生態的影響都很大。
3. 從投資方角度看到的差異
FinTech公司側重科技對金融的提升,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互聯網金融主要還是金融類公司。因為金融的牌照式強監管,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趨勢越來越向傳統金融靠攏。科技公司無需承擔相應的信用和資產風險,從監管角度看,FinTech公司靈活性更大,也更安全。投資人從估值角度考慮更傾向於信息類技術屬性的公司,FinTech公司顯然更受資本市場青睞,核心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成長邊際,可以有更大的生態,從而具有更大的發展和想像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的變革滿足了很大一部分過去傳統金融無法覆蓋和服務的客戶需求,互聯網金融的普惠金融屬性也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這是FinTech與互聯網金融的相近之處。
五. FinTech領域的火熱投資
中國一騎絕塵
日前在泛合金融咖啡俱樂部召開的FinTech國際投資私享會上,頂級投資人們講述了自己參與的中美FinTech領域的投資項目,他們坦言,目前這一領域的投資機會眾多。CCG上海主席、TED全球董事、寬資本董事長關新博士在「跨界聯合創新與投資」的主題演講中就說,基於FinTech的未來前景,投資此領域聯合創新比投資早期更有價值。
埃森哲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全球FinTech投資總額從17.91億美元增長到232億美元,增長近12倍。根據零壹財經投融資資料庫監測,2016年,全球FinTech公司拿到504筆合計170億美元投資。麥肯錫的數據顯示,在資本的支持下,全球已經有了超過2000家的FinTech公司,這一數量還在持續增長中。據風投行業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細分行業統計,FinTech是最吸金的領域,遙遙領先於諸如健康等其他投資領域。
全球FinTech投資熱潮,源於VC/PE看中FinTech領域龐大的想像空間和深耕細作的細分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FinTech很有可能變為金融業的中堅力量,科技所驅動的高效的金融服務和新的生活方式,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不僅如此,已有FinTech公司登陸資本市場,2014年,創立10多年的美國FinTech明星公司Lending Club進行了IPO。2015年12月,中國宜信公司旗下的P2P平台宜人貸在美國成功上市。為風投帶來實際回報。誘人的前景會進一步驅動此領域的投資。
在5月8日的泛合金融咖啡俱樂部舉辦的FinTech國際投資私享會的風雲對話環節,主持人《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的主編吳晨就問現場的五位嘉賓,在FinTech領域,目前是否需要擔心泡沫問題。
眾所周知,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然而,現在火熱的FinTech投資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支撐,全球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30億。花旗的報告顯示,中國的FinTech公司單從使用者數量看已經超越傳統銀行業。中國幾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在第三方支付和網路借貸等方向上的努力,獲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正因為有成長性,Thiel Capital董事總經理John R. Selby和昂鳴錫資本董事長、Brookside基金合伙人毛劍鳴博士都認為市場中還沒有泡沫,更多的是投資機會。
根據畢馬威(KPMG)和風投行業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發布的FinTech行業2016年第二季度報告榜單,排名前十的FinTech風險融資交易中,5家來自中國。全球FinTech獨角獸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價值的FinTech公司中五分之四來自中國。交易規模上看,排名前十的FinTech風險融資交易中,兩家中國企業陸金所和京東金融的交易總額相加還大於剩下的8家交易總額。國內螞蟻金服高達45億美元的B輪融資極大地提振了FinTech領域的融資水平。在中國FinTech領域火熱之時,北美地區卻出現了大幅下滑。
麥肯錫數據顯示,亞洲59%的8.76億人口都屬於無銀行賬戶群體,這正是FinTech可以覆蓋的人群。亞洲互聯網用戶佔世界近一半,亞洲數字銀行消費者數量在2020年前將達到17億,這些都為FinTech創業公司帶來大量機會。中國無疑是這其中的投資和市場主力,全球FinTech投融資排名,中、美、印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
以上事實表明,雖然美國在FinTech科技技術方面佔有優勢,但實際應用和市場規模卻是中國更具優勢。這也是為什麼Thiel Capital董事總經理John R. Selby頻頻往來考察中國市場FinTech的潮流和應用的原因,投資人們期望能有更多帶來回報的投資機會。
不單是風投,金融企業本身也直接投資FinTech公司。富國銀行投資了Lending Club,高盛收購了線上退休賬戶理財平台Honest Dollar,摩根大通投資了覆蓋FinTech公司在內的300多家初創企業。以此方式,傳統金融業應對咄咄逼人的FinTech浪潮。
從投資規模、交易額、市場份額各個方面看,中國是當今世界當之無愧的FinTech主力軍。中國最大的FinTech公司,螞蟻金服,2016年估值約600億美元。
FinTech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既帶來眾多革新和發展的機會,也引發了監管上的新思考。
六. FinTech監管襲來
1. FinTech監管的必要性
FinTech(金融科技)是以科技推動金融服務的創新,它的金融屬性決定了風險特徵。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過去,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傳統金融領域,全球監管曾被索羅斯等提及。因為科技創新的應用,金融風險的隱蔽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這會引起各國政府和監管層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擔憂。FinTech處於傳統金融行業之外開展業務,又是新生事物,監管缺位,風險暴露。技術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也有可能增加金融風險。FinTech的快速發展倒逼金融監管的創新,FinTech的監管只是時間問題。
2. FinTech監管的國際經驗
因為FinTech尚屬新範疇,目前沒有統一固定的國際監管模式。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不同的監管下,英國走在領先位置。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有一個監管沙箱模式(Regulatory Sandbox)的創新。提供先試點、後申報的縮小真實市場和寬鬆監管環境的結合,允許FinTech初創企業先行大膽嘗試,向一部分消費者開展業務。
美國金融是混業經營模式,對FinTech採用功能性監管。目前處於美聯儲、證監會、OCC(美國貨幣監理署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Currency)等多機構並行監管的模式。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了《美國FinTech框架》,詳細闡述了美國政府的態度和展望。
日本的監管相對嚴格,因而風投水平很低,也制約了FinTech在日本的發展。2016年日本修改了相關法律,放鬆了一部分限制。
新加坡市場較小,模仿英國,採用監管沙箱模式對FinTech進行監管。2016年6月6日,新加坡金管局發布了《FinTech監管沙箱指南(徵求意見稿)》。與英國不同的是,新加坡的監管沙箱並不適用於所有科技企業,而是只針對FinTech企業。
3. 中國FinTech監管
中國的央行剛剛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尚屬銀監會監管。未來具體模式尚不清晰。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FinTech領域,監管已拉開帷幕,企業往規範經營方向發展。
有學者指出,基於中國FinTech市場規模大,創新動力強等特徵,未來中國可能構建FinTech監管雙支柱:微觀功能監管+宏觀審慎管理。並且加強國際監管合作。
在微觀功能監管上,學者建言建立FinTech行業監管準則,建立適應金融發展與風險防範並存的長效監管機制,並且積極研究探索分類分級監管,提高監管效率。
在央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的表述中提到:「強化監管科技(RegTech)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範和化解能力。
4. RegTech(Regulation Technology)
在監管領域,也要引入科技。RegTech,是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是科技在監管領域的應用。
監管制度疊加監管科技,利用機器學習、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通過演算法、分析的整合來實時監測金融的合規問題。金融機構已經利用RegTech來核查自己的業務是否符合反洗錢監管等政策,以降低企業風險,避免巨額罰款。RegTech的靈活先進性改善了人工監管的不足,能有效地堵住監管漏洞。科技正改變著政府和金融機構的監管思路,以技術分析輔助做出正確的風險決策。
在全球範圍內,RegTech也引起了廣泛關注。英國FCA(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在其發布的2017/18商業計劃中,就表示要將FinTech(金融科技)和RegTech(監管科技)作為優先發展對象。FCA將RegTech描述為「運用新技術,促進達成監管要求」。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出席「FinTech與金融服務的未來「主題峰會時表示:
「監管科技的本質是採取新技術,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效率,來降低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從監管角度看,金融監管部門通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很好地感知金融風險態勢,提升監管數據的收集、整合、共享的實時性,有效地發現違規的操作、高風險的交易等潛在問題,提升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風險防範的有效性,從合規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採取對接和系統嵌套等方式,將規章制度、監管政策和合規要求翻譯成數字協議,以自動化的方式來減少人工的干預,以標準化的方式來減少理解的歧義,更加高效、便捷、準確地操作和執行,有效地降低合規成本,提升合規的效率。」
結語
當我們談論FinTech時,科技的進步變革著金融業,這些時代的潛變,將來會被後人研究。當結果還未成型,變化的種子正在發芽,與科技同行,可以洞悉未來。
推薦閱讀:
※「2017全球藝術銀行行長高峰論壇」核心觀點指向
※什麼是次貸?次貸危機又是怎麼導致的?
※如何能在一年內靠自己賺到15萬?
※新出台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對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前景有怎樣的影響?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