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痴宋應星的偉大成就(遊歷歷史108)
距離南昌不遠的宜春市奉新縣,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家鄉。
但當大李趕到那裡時,其天工開物園卻是一派衰落之感。
在江西,幾大歷史名人故居和紀念館,我都有光顧。吉安市吉安縣的文天祥,撫州市臨安區的湯顯祖、王安石,九江市修水縣的黃庭堅,九江市九江縣的陶淵明,南昌青雲譜區的朱耷(八大山人),就這最後來到的奉新宋應星紀念館,是最衰敗和無人問津的了。
頓時,我的悲涼感油然而生。
宋應星和湯顯祖一樣,都是明朝人,歷史有些久遠,故居都沒有保留,後人往往在故居所在地建紀念館。湯顯祖如此,現宋應星也是如此。
宋應星是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現在此地成了奉新縣城郊馮田工業園。宋應星的故居也就在工業園內,如今,那裡只剩下一片園林,名曰天工開物生態園,園中園內沒有宋應星的故居,但有一棟建得像廟宇的宋應星紀念館。紀念館因是1987年興建,加之行人罕游,不僅有衰敗之感,還有陰森之嫌。好在周圍鬱鬱蔥蔥的花木樹林除帶來陰森外,還能在啁啁鳥鳴中,成全我喜歡的另一種「天工開物」的感受。
宋應星是科學巨著、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的作者。能寫出如此巨著的作者,必然博覽群書、學富五車。
少年時期,宋應星就是有名的書痴。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這麼一個典故:
說他十五歲那年,聽說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部價值很高的科學著作,於是他就渴望著能讀一讀。每見到讀書識字的親友或鄰居,他都急切地詢問人家是否有這本書。有一天,他聽說鎮上的文寶齋書鋪剛購進一批新書,就急匆匆趕去買書,可是書架上擺的都是四書五經,沒有《夢溪筆談》。店老闆見這位少年在書架旁找來找去,心中暗暗納悶:這麼多經書他不買,這是要找什麼店老闆上前詢問才得知他要買《夢溪筆談》。店老闆告訴他,現在人們都讀四書五經,為的是考取功名,科學方面的書即使進了貨也沒人買。宋應星只好懊喪地離開了文寶齋。
宋應星在往回走的路上,腦子中一直在想那本書,到哪去找?唉,找本書真難呀!他長嘆一口氣,無奈地搖著頭。他一邊走,一邊想,只聽「哎喲」一聲,撞到前面一個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經撒了許多米裸。這時宋應星的心思才從《夢溪筆談》回到眼前,他連聲道歉,急急忙忙地彎下腰幫那位行人撿米裸。檢著檢著,眼前一亮,包米課的廢紙上竟有《夢溪筆談》一行字!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忙向那人詢問米課是從哪兒買的,好去尋找這本書。宋應星一口氣跑出好幾里路,才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追上了賣米課的老漢,要出高價買老漢包米課的廢紙。
老人見他愛書心切,就找出一本舊書給了他,原來是部殘本的《夢溪筆談》,書少了後半部。老漢告訴他這書是清早路過南村紙漿店時向店老闆討來的。宋應星又一路跑著趕到紙漿店,可那後半部書已經和別的舊書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準備打成紙漿。宋應星急得搓著手在水池邊轉來轉去,心痛地望著水池裡的書,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拉住店老闆的手,急切地說:「求求您,幫忙把《夢溪筆談》那本書從水池中撈上來吧。」說著,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錢,擺在老闆面前,又脫下衣服抵作酬金。老闆不解地說:「孩子,這一池廢書也不值這些錢啊!」
宋應星向老闆講述了自己找這本書的經過。老闆被這種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趕忙讓工匠下水池從散亂的濕紙堆中找齊了那半部書。宋應星捧著濕淋淋的書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頁頁分開,晾乾,裝訂好。
宋應星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書。
那麼,宋應星一生到底獲得什麼成就,寫出的《天工開物》有何科學價值呢?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這個書痴把他掌握到的農業和手工業知識作了一個總結,並對技術經驗作了概括,使一個個、一項項的農業、手工業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文字的科技工具書。該書籍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在農業方面宋應星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產全過程作了詳盡的記載。如「包及數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於畝中,生谷數粒,結果而己。川劃同時,他還指出了水稻種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種問題。在手工業方面,宋應星力圖運用定量的方法,他在敘述生產過程時,特別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數量關係,有著明確的量的觀念。當分析秧苗移毅時,宋應星指出:「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的比例為1:25石這個重要的比例數據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宋應星對各種油料的出油率作了初確的說明:「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三十斤……」。對油料作物這種具體而準確的數據說明,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價值。
尤其是《機械》篇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鹵等農業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另外,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宋應星非常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別體現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
當今的人們總結某某全能的明星時,說他是「三棲」,意思是影視歌都有一手。現在大李總結宋應星,也是完全超農業的集物理、化學、生物於一身的三棲科學家。
首先看生物。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再看物理。在物理學方面,後人在宋應星散失的著作《論氣·氣聲》篇里,找到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他通過對各種聲音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傳播的概念。
然後看化學。在化學方面,宋應星分析了金、銀、銅、錫、鉛和鋅等多種有色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它們的活潑程度,提出了利用它們之間的差異分離或檢驗有關金屬的方法。在論及分離金銀時他指出:「凡足色金參和偽售者,唯銀可入,余物無望焉。欲去銀存金,則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塗,人堵渦中鵝砂熔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後入鉛少許,另入琳渦內,勾出土內銀,亦毫釐具在也。」在談到水銀和硫磺升煉朱(即硫化汞)時指出:「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這增多部分是「借硫質而生」。對這些金屬和化合物分離和化合方法的分析,說明宋應星對大量的化學反應已十分關注,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各種物質成份相互作用的關係,以及化學反應前後各種物質成份之間的關係,具有「質量守恆」的思想。
質量守恆是指在任何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物質總質里始終保持不變。在科學的歷史上,人們對質量守恆的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後由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在研究燃燒過程中確立下來。這已經是18世紀下半葉的事情。然而,宋應最早在對金銀分離方法的分析中,在硫化汞的製取中,就窺測到了這種物質運動的深邃奧秘,雖然其認識粗度不及後者,但畢竟比後者早了一百多年。
另外,宋應星對哲學也有巨大的貢獻。他在闡明「形氣」論、「二氣五行說」及萬物「生化之理」的自然觀象時,已經把中國傳統唯物主義哲學關於物質的構成及其發展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境界。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典型的唯物主義者,反對一切的鬼怪等唯心論。也難怪,共產黨從一開始就喜歡他。
宋應星從事科學研究和著述的階段,正是他擔任縣教諭官職的階段。其實,教諭這個職務,僅是一個學官名,不具備行政權力,跟現在的公辦教師、正式教師差不多。唯有不同,現在的正式教師一大把,那時的教諭要皇帝批,一個縣就一個。因此,滿腹經綸的宋應星便把知識和休閑時間用在科學研究上。
但遺憾的是,如此一位偉大人物,在奉新天工開物生態園,既是以紀念宋應星為主體的,就應該立一個宋應星的塑像,而不應該僅僅立了個農神后稷的大型石雕。
更不應該,園區(景區)無人打理,似是人去樓空,讓大科學家、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宋應星在此地冷冷靜靜,凄凄慘慘戚戚。
如題,大李當然知道,天工開物生態園景區的慘淡,不是天不開眼,而是人——開發此地的當地政府或某企業!
推薦閱讀:
※中國歷代國旗都有哪些?
※戰國七雄怎樣形成的?
※聶榮臻的臨終遺言?
※紫禁城中「冷宮」為何不對外開放?
※《古文觀止-酷吏列傳序》如何講述司馬遷對酷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