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情人節的起源:殘酷迫害 + 誤打誤撞

2月14日,是全世界的情侶們花式秀恩愛的日子,然而這一甜蜜節日的起源,卻與愛情無關。

情人節,又叫瓦倫丁節(ValentinesDay),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瓦倫丁(Valentine)的人。那麼他是何許人也?

瓦倫丁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名基督教神父,生活在公元3世紀中葉 (即我國的三國末期),那時的基督教還只是個被當局嚴厲鎮壓的反動勢力。瓦倫丁身為神父,本來就是重點打擊對象,卻變本加厲地跟皇帝對著干。當時的古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曾下令禁止士兵結婚,因為無牽無掛的人顯然更能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戰場上奮力拚殺。瓦倫丁偏偏跑到士兵中間宣揚對上帝的信仰,還秘密為他們舉行婚禮。這種目無君主的行為觸怒了克勞狄二世,瓦倫丁被關進了監獄。

獄中的瓦倫丁神父發揚了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儘管受盡折磨,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還順便行了個神跡——使典獄長雙目失明的女兒茱莉婭恢復了視力。這一善舉使茱莉婭及其家人和僕從40多人當即皈依基督教,也終為瓦倫丁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他被克勞狄二世下令處死。

瓦倫丁殉難那天是公元269年2月14日,後人將這一天定為「聖瓦倫丁節」,以紀念這位「革命先烈」。

本來,這一切無關風月,只是一個反抗暴君、壯烈犧牲的悲情故事。

然而,它在流傳中不斷被善(tian)解(you)人(jia)意(cu)的吃瓜群眾附會了些許曖昧情節。

據說,在行刑前夜,聖瓦倫丁給茱莉婭寫信述說自己的清白無辜,並署名「你的瓦倫丁」(Your Valentine)。後來,這一落款方式逐漸被現代情人節卡片所推廣。

據說,聖瓦倫丁死後,茱莉婭在他墳前種下一株開滿粉色花朵的杏樹,以寄託哀思。後來,杏樹就成了永恆的愛情和友誼的象徵。

故事到這才剛剛開始,情人節的終極推手即將登場:1382年(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偉大的英國詩人、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里·喬叟的一首詩,誤打誤撞地把「聖瓦倫丁節」和「愛情」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喬叟用中世紀英語這樣寫道:

For thiswas on seynt Volantynys day

Whan euerybryd comyth there to chese his make.

翻譯成現代英語:

For thiswas on St. Valentines Day,

when everybird cometh there to choose his mate.

翻譯成漢語:

因為就在聖瓦倫丁節那天,

鳥兒們紛紛到那兒去選擇伴侶。

可是,在陰冷的英格蘭,2月14日的時候還是寒風瑟瑟,鳥兒們也還沒有開始尋找伴侶。對此,有學者認為喬叟所指可能是另一個同名的人——熱那亞大主教瓦倫丁,他的紀念日是在更溫暖的3月,這才像是鳥類求偶的時節。也有學者認為喬叟使用的曆法可能不同於現代曆法,即便確實是2月14日,按照今天的曆法也要到2月底了,那時一些鳥類的確會開始求偶。

然而不管怎麼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讀到這句詩時,大概自動腦補了趙忠祥老師的畫外音:「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這是個交配的季節,空氣中彌散著荷爾蒙的味道……」他們認定喬叟所說的這個充滿愛意的日子就是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既然出自大文豪筆下,肯定錯不了,2月14日就不由分說地被冠以「愛情」的名義,流傳了下來。

現在,每到這一天,人們想到的是嬌艷的玫瑰、搖曳的燭光和情人的笑臉。沒有人會在此時記得那殘酷的宗教迫害,也沒有人會在此時深究那晦澀的中世紀詩歌的確切所指。

人們更願意相信,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日子裡,都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無論期待中的美好是否存在,都可以會心一笑,給自己一些追逐幸福的理由。所以,無論有沒有情人的陪伴,都不妨在這天和周圍的人分享美好和幸福。

微信公眾號「十月初十的自由行」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TAG:情人節ValentinesDay | 起源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