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m I doing?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顧名思義,就是用預防的態度來對待健康與疾病。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它不發生(1)。簡單舉例來說,打乙肝疫苗,防止乙肝發生。但是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首先,你必須了解疾病。我們沒有辦法和看不到的敵人作鬥爭,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病高發么,在哪些人群中高發,在哪些地方發生,什麼時候發生(三間分布),進而推斷病因又是什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以上大概就是預防醫學兩大支柱之一的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內容。舉一個例子,最早的流行病學調查始於英國醫生Snow。當英國霍亂流行時,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而Snow創造性的將所有病例的發生地點標記在地圖上,發現都很靠近井,於是就讓民眾不使用相關的水井,霍亂於是得到了控制。在將近一百年之後,人們才在水中發現了霍亂弧菌。
好了,既然我們發現了霍亂弧菌是霍亂的罪魁禍首,那接下來要怎麼做?這時候就要依靠預防醫學另一個支柱,毒理學。霍亂弧菌是怎麼造成人體的傷害的,造成了哪些傷害,具體的作用機制是什麼?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用相對應的辦法來治療和干預疾病。
然後我們得到了特效藥青蒿素,但到底這個玩意有沒有用,效果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副作用?這時候流行病學又要上場了。通過設計一定的實驗,一定的統計方法,對療效進行一個評估,所得到的結論才是有效力的。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說的疾病們,乙肝,霍亂,都有一個特點,它是傳染病,但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生活水平那麼高,傳染病的發病率不如以前那麼高,那現在預防醫學是不是就沒用了?
反駁一:艾滋等新型傳染病不停的蔓延,一些難點還沒有被攻克
反駁二:有些疾病雖然不傳染,但是對國民健康依舊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對,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看看中國死亡率前幾的疾病,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甚至是意外傷害,都是預防醫學現在研究的熱門。他們有明確的致病原么?是不是可以說出來好多,又說不出來具體的吧。舉個例子,肺癌,你能說出來具體什麼病因導致的么?一般人可能會說,空氣污染,吸煙,有點醫學常識的可能會說,二手煙暴露,粉塵暴露,遺傳因素等等。但是不是你吸煙,你朋友不吸煙,你就會得肺癌你朋友就不會?有些人入了院抱怨,我日常作息很健康,為什麼還是得了癌症?到底我怎麼得了肺癌?病因是什麼?
好,病因是什麼?可能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所以藉助流行病學的大樣本分析,我們就可以找到些眉目。比如,同樣1000個吸煙的和不吸煙的人,得肺癌的前面的多,後面的少,我就可以推斷(雖然很不嚴謹)吸煙提高了人群患肺癌的概率。
所以,病因就是能將疾病患病率升高的因素,換句話說,病因提高了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風險,你可以就把它理解成為概率,或者醫學上說,你所面對的疾病的患病可能有多大。每個人面對疾病都會有風險,只不過不同的人風險不同而已。就拿吸煙的例子來講,吸煙者就比不吸煙的人得肺癌的風險要大,它可以通過概率或者其他的形式來表示和體現(比如風險比,比率比等指標),不同的病因它所帶來的風險也不相同,有些起主要作用,有些起次要作用。
所以,(1)所提到的概念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預防醫學是通過一定的手段,降低人群及個體罹患疾病的風險。而一般的實現途徑有兩條。
1.發現疾病以後,我們進行倒推,尋找致病原和病因,進行研究,實現預防。
2.發現不良的致病因素,觀察它有什麼樣的致病結果,並針對性的研究,進而提出預防途徑。
但是請記住,預防只能降低患病的風險,並不代表罹患疾病的風險為0。比如說我按照膳食寶塔的要求進行日常飲食,為什麼有些人還是營養不良?為什麼我不吸煙不喝酒經常運動為什麼還是得了癌症?罹患疾病是身體與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有些東西,的確醫學解決不了,但是,研究者們會進一步的進行研究,降低風險。
回到日常生活中來。通常,我們稱預防醫學叫衛生學或者保健學,就是因為在實際中,我們根據一定的研究結果,規避致病因素,改善不良環境,降低致病風險,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所以針對研究對象,預防醫學有很多分支,包括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安全學,婦幼保健學,兒少衛生學,社會醫學等等。
而預防醫學的畢業生通常就業的方向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安監部門,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局,醫院等。很不幸,大多數部門需要通過公務員或者事業編製的考試,並且地區間的收入待遇和日常工作差別比較大。因為當人們的生活水平至少步入小康以後,才會尋求衛生保健這方面的服務。就我個人所見而言,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區的預防醫學事業發展還是比較不錯的。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當一名研究人員進入研究所,或者留在學校,都是不錯的選擇。
綜上,預防醫學是醫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預防醫學也會不停的發展,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然,也需要我們不停的努力。
以上
推薦閱讀:
TAG:預防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