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扒套路:「連雲港反核」群體性事件背後的謠言

導讀 8月10日凌晨01:36,認證微博賬號「連雲港發布V」發布微博,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決定:暫停核循環項目選址前期工作。近日因中法核循環項目可能落戶連雲港而引發的民眾群體性抗議,或將告一段落。

此次群體性抗議事件起因是這條新聞:7月26日,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在中核副總楊長利的陪同下赴連雲港調研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擬選廠址。7月27日,中核集團的微信賬號曾推送該新聞(目前已經刪除)。自媒體微信賬號「中國核能」8月6日繼續原樣複製了上述消息,並加上了更具引導性的標題,繼續暗示項目將落戶連雲港。

此後,事件迅速在微博、微信社交媒體上發酵擴散,可以說是此次連雲港大規模反核廢料集會的信息源頭。事件中,隨著消息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多種有關核項目的謠言出現,激化民眾的憤怒情緒,其間中核集團針對謠言所做的回應說明也因「過分說教、含糊不清」而被淹沒。6日、7日晚間,連雲港大批市民聚集集會,向市政府抗議。還有集會中「警察打死人」的謠言又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造成惡劣的影響。

此次「連雲港反核事件」的謠言與分析

謠言1:全世界唯一的核電站廢料處理中心將在連雲港建設,投資1千億! 謠言2:核循環處理站建成後,全世界的核廢料都將運到中國進行處理。 謠言3:既然核廢料處理工藝如此成熟,為什麼發達國家不建,偏偏在中國建設?

謠言4:新中國成立時李四光預測中國有4大地震,前三個都實現了,只有連雲港地區還沒震,一旦發生地震導致核泄漏,整個東南沿海就完了!

謠言5:核廢料是不可以利用的,只能永久填埋起來,將來連雲港會變成一座核墓地。

謠言6:核廢料放射時間長達20萬年,即便有混凝土、金屬包裹,一百年後也會泄露。

謠言7:8月7日晚,連雲港警察拖行毆打群眾,導致一名男青年死亡。(借用2014年的疑似車禍圖片)

謠言8:8月7月,一段內容為「 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已在徐圩新區開工」的圖片和視頻在網上大量傳播,另有個別網民在QQ群中煽動稱「明天統一去徐圩,把徐圩包圍了,那邊已經開工了」……

從此次「連雲港反核」事件的謠言內容中,可以發現幾個特點:真假摻雜、假託權威、偽造數據,嫁接圖片、虛構事實、混淆概念、誇大危險……

以謠言5為例,其中有真實的內容,核廢料目前確實無法利用,只能經過特殊處理後,利用特殊裝置進行深埋處理。「關於連雲港會變成一座核墓地」卻是一個謊言,因為核廢料埋藏地會選在無人區,而不是人口密集地。連雲港項目是核廢料處理,而非核廢料埋藏。

這樣,通過真假摻雜、偷換概念,誇大危險,謠言5對於擔憂家園安全的連雲港市民而言,實在是一個可怕的噩耗,造成市民的心理恐慌,刺激他們採取非理性行動。

謠言生成的基本套路:自媒體、網路發布、分工協作

從謠言的編輯來看,符合網路營銷的語言風格和形式;從謠言內容所涉及的專業上看,又是一知半解的拼湊而成,這樣可以看出謠言的製造者一般是「自媒體」或者是網路職業「寫手」。 謠言的傳播途徑基本是通過:微信、微博、QQ群和貼吧等方式,實時發出的「碎片化」信息,可以通過再加工而使得謠言信息進一步積累,甚至會因為多人佐證的方式,使得謠言進一步具有迷惑性。

從謠言發布者的意圖中,可以發現有著分工配合、組織性強的特點,先是通過誇大危險,將核項目描繪為「洪水猛獸」,又將「政府與企業的反應」惡意解讀,並且在策略上運用煽動性語言訴諸悲情,然後引導民眾採取過激行動。

謠言消解途徑:權威發布、信息通暢、依法懲治

在此次「連雲港反核事件」中,微博認證賬號「連雲港發布」在破除謠言中發揮了「權威發布」的作用,有助於抵消謠言的影響。但是發布的信息內容還缺乏足夠地細節解釋,並且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性,發動群眾運用真實信息破除謠言。

在以往群體性事件的處置中,通過刪帖、斷網、關閉搜索引擎等信息阻斷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謠言傳播,但因為信息阻塞會產生的民眾的不信任情緒!其實無助於群體性恐慌的消解,反而會加深社會已有矛盾,造成公信力的進一步降低。

此次連雲港反核事件中,謠言的生成套路其實沒有新意,謠言內容製作也是相當拙劣。但還是在社會輿論中產生了相當影響。其實也顯示出體制內的傳統媒體,對於謠言的反擊能力尚待加強,央企與政府部門的媒體公關水平有待提升。

最後,其實謠言出於人群,輿論混亂的背後本質是社會層面的利益衝突,常常表達了區域利益、團體利益的受損,再加上某些外部勢力的干涉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再看此次連雲港反核事件,謠言所表達的起初訴求圍繞著「環保」展開,而在發展中又有政治性訴求出現。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路上的謠言總是防不勝防?
「念佛使屍體變軟」——一個迷惑人心的手段
除甲醛「偏方」只是謠言,除甲醛知識大掃盲!
電視機頂盒待機最耗電?
「李連杰死了」謠言是怎麼來?

TAG: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