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風度,至少試著領悟

今天看了篇馬親王的專欄:zhuanlan.zhihu.com/p/21

讀完擊節稱嘆,在素質日益底下的互聯網上,還能保持文人氣度的人已然不多。其實在學界,商榷爭議,你來我往,實在再正常不過。但互聯網上越是只知皮毛,越是文人相輕,動輒口角,重則撕逼。馬親王這篇文章,對趙老師的回應表達了讚許,並對文學創作的尺度做了解釋,讓諸位老師增強對通俗文學的認知,也讓讀者豐富學識,並利用自身影響力進一步薦介專家的觀點,值得稱道。

我們「認識」名人和公眾人物,除了他們希望讓大家知道的事情以外,我們對他們其實所知甚少。有時候,連他們遭遇到的衰事都可以營造成正面宣傳,我們只熟悉他們的公眾形象,而很多名人營造形象是有策略的,甚至不是獨自打造。他們的名氣越大,背後操控整體形象的機制就越大。他們有經紀人、經理人、公關、製作人、工作室……負責宣傳與保護他們的個人品牌。有的演藝界明星,甚至有一整個公關團隊,來確保其開口時不會說錯話,確保他們的明星特質持續閃耀。

馬親王作為公眾人物,其真實性格並不見得為我們所知,但從往常的言論來看,謙和中正,頗有風度,如果是長期包裝恐怕早已露餡。對他人意見的誠懇回應和獲得新知的感激,這種態度是未經思索的直覺,不必刻意通過理智抉擇的反射動作。

著名的日野原重明醫生在赴美進修臨床醫學的期間,遇到一位啟發他深刻省思的貴人:感染症大師 Dr. Paul B. Beeson。有次查房時,日野問了一個問題,Beeson教授竟回答:「這我不懂,Ivan L. Bennett 醫生對這方面所知甚詳,問他看看吧。」對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在他人面前坦然承認「我不懂」的言行風範,實乃真正的大師。

然而打開評論,竟是如此景象:

雖然我年輕時不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但不敢說從來沒想過,畢竟年輕的我並不是我現在這樣。當然,以我平和隨順的本性,既不會想要看人出糗,也不會因為忌妒心作祟,最多是希望對方表現失常。

從替別人瞎操心甚至感到嫉妒,到很自然地浮現欽佩對方、感激對方或者祝福對方的意願,我很高興看到自己這方面的成長。其實這也是一種巨大的能量轉換,致以他人善意的同時,可以將安定的感覺,投射回到自己身上。

對學者的拘泥不化有些難以理解,不為過,但是說話一定要謹慎,尤其是動輒說人智障,也有欠風度。有的人很有實力,桀驁不馴,看不慣就噴,那是他的選擇,但我個人信念終究是難以接受。口無遮攔似乎是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反骨不要變成憤世嫉俗,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對老一代的做法就覺得八股,似乎嘲諷一番才叫公平正義,這是很奇怪也很沒價值的思維。

總之,看到以上那種評論,內心裡我偷偷地向幾位老師道歉,如果他們會看見的話。

互聯網是從眾言論的天堂,但和現實的虛偽為主恰好相反,總是惡意巨多。讓我想起以前參與某次演講錄製,見識了一種我稱之為「電子掌聲」的新奇事物,每當大佬講到停頓之處,他們便播出「電子掌聲」,現場觀眾發現突然有人鼓掌叫好,豈能落後於人,於是在轉瞬之間便激起滿場掌聲,效果相當震撼。大佬演講之後感覺非常良好,還誤以為說得太精彩,感動了全場觀眾。

後來,儘管很少再見到這個高級玩意,但每次在很大場合下聽人演講,都會習慣性留意有沒有播放「電子掌聲」。從這件小事中,我發現人的行為很有趣,他們未必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當聽到旁人的掌聲,他們卻會先行附和,唯恐自己跟不上他人的步伐,即便為一篇爛演講鼓掌,還要作深受鼓舞狀。這些年來,我發現人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類似的傾向,總是以為大多數人都認同的事就是最有道理也最正確的主張,他們根本不想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想理會少數人的異議,只是樂於跟在大多數人後面,做個應聲附和的聰明人,也許還要把這套生存之道傳授給下一代呢。

人性之中顯然存在「盲目從眾」這項弱點,但當社會潮流產生了太多非如此不可,不跟隨大眾就是大錯特錯的觀念時,如果能停下來想一想,在思考過程中,肯定也會大有收穫。拿馬親王這篇文章來說,無論內容、用詞還是態度,已經如此明確,被置頂的評論卻是如此浪費苦心。

其實,這些無非是互聯網每天都上演的事情,可我還是表達了這麼多。牢騷太盛防斷腸,說的應該就是我吧。

推薦閱讀:

Final cut很難嗎?1招教你快速剪出優秀短視頻,超簡單!
「獨家」2017年11月上半月上海峰會跑會指南
全網多領域機器翻譯首上線——新譯智能翻譯更新上線
零經驗怎麼進入互聯網行業工作
pokemon go發布後最大的贏家是誰?

TAG:心情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