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變現?如何留人?社群兩大難題的答案在這裡

柴火網專欄作品

日前,筆者剛參加完【社群思想庫】第二期頭腦風暴,現在就和大家分享學習心得和收穫,在此拋磚引玉。

這一次頭腦風暴的話題是經過上一次群成員投票以後得票最高的兩個。活動一開始,話匣子迅速打開,社群領袖們紛紛發言,闡述觀點。

筆者整理了一下社群領袖們關於第一個話題的主要觀點:

第一個話題:當社群人數到了一定量,如何從免費過度到收費,而且成員不反感?

觀點一:社群應該回歸它最本身的樣子,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他們本來要做的事兒,他們就會有激情,想方設法地創造優質的內容。跟生活中人們尋找朋友圈和社交圈是一樣一樣的。變現可以由該社群同好的延伸服務和產品而來,比如電影愛好者的社群可以賣影視衍生品(手扮、公仔、影票門票等)。

觀點二:免費與付費結合也不錯。免費群吸粉納新,再透過內容或服務的價值分層,通過設置收費這個門檻來過濾,把群友區別開的同時也順便變現。比如在優酷上付費會員可以觀看最新大片。

觀點三:眾籌商業變現,如三個爸爸的空氣凈化器,30天眾籌超過1100萬。

觀點四:社群電商的方式變現。尋找能與群主題相結合,社群匹配度高的產品變現。比如羅輯思維賣書。

【社群思想庫】舵主崔義超觀點:

對於第一個問題,大家討論的收費,是做為入群門檻,還是盈利模式?我看了大家的討論,基本上都是按照盈利模式去理解的。如果是討論盈利模式,向群成員收費是不是一個好的盈利模式?是不是一個必要的盈利模式?是不是有更好的盈利模式?

我傾向於認為,向群成員收費,主要應該是做為一個入群門檻,是用來篩用戶的。如果是這樣理解,就不存在說從免費過度到收費的問題,因為如果一開始沒有設置門檻,沒有篩選用戶,用戶都已經進來了,難道還能再用收費做為門檻嗎?

為什麼不能把向群成員收費做為一個主要的盈利模式呢?主要是數量的關係。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是群成員會費收費動輒幾千,大家自己想一下,自己的群能收到幾千元的入會費嗎?幾百呢?能收到嗎?如果收不到,別人為什麼能收到?其實,說白了,別人能收到,比如羅輯思維的羅胖,其實是在變現自己之前的影響力,他的影響力已經到了可以變現到這麼高的程度,那麼是不是每個社群主都能夠以這種方式變現自己的影響力呢?如果收不了很高的會費,又想用這種方式變現,那麼,就要依賴成員數量了,但是大家有幾個群主可以像羅輯思維或吳曉波讀書會這樣的規模呢?最常見的社群,有幾千到幾萬群成員已經算很不錯了吧?

那麼,如果這些都不是我看好的商業模式,我是怎麼看待變現問題的呢?我的核心點是:你是把群成員看成客戶,還是看成組織的一份子?如果是組織的一份子,就像企業的員工一樣,那麼,企業會向員工收費嗎?還是反過來,企業要給員工發工資呢?

如果群成員能夠以其它的方式貢獻價值,那麼,反而是應該讓群成員來分享利益,而不是只想著向成員收費呢。而同時,如果群成員能夠獲得利益,是不是他們就會更踴躍地貢獻價值呢?這些問題,我今天只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可能很多人不贊同我,但是我希望大家還是可以思考一下我講的這些是否真的是空中樓閣,不接地氣。這是我對第一個問題的一些想法。

筆者觀點:

一,羊毛出在猴身上熊買單的方式變現。尋找想做活動的企業或商家付費。比如:社群舉辦分享型大會時可以穿插做路演,一些路演企業付費。

,社群新媒體,廣告變現。當粉絲達到一定量級時,承接企業廣告變現。比如吳曉波頻道做的卡迪拉克汽車廣告。

三,發現群友的痛點或爽點,提供匹配的方案。如遊學阿里巴巴,以色列,哈佛等。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組織費用。

接下來是筆者整理了一下群友關於第二個話題的主要觀點:

第二個話題:除了優質的內容,還有沒有別的方式能夠留住群成員?

觀點一:大家其實都知道內容為王,內容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理解得比較片面!除了優質的內容,還有沒有別的方式能夠留住群成員?應該還有像朋友的導師型,平常可以解答問題,另外的話,線下活動也是留人不錯的方法。應該把內容廣意上去理解。

觀點二:內容之外,留住用戶的方法很多,主要就是考慮針對用戶要不斷的製造不同的玩法,保持新奇,吸引力。當然用戶群體屬性不一樣,玩法也不一樣,玩法我想可能要具體在各自社群中醞釀,讓大家參與進來,設計新玩法。如小米提倡的參與感。

觀點三:優質內容對於留住群成員有幫助,而成員之間的深度交流、對接合作也是一大關鍵。鼓勵社群自組織發展,鼓勵成員間互相幫助、合作共贏,最好能締結實際的合作關係。比如過去的商會。

觀點四:我們做社群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做社群而社群,而是要為成員提供服務,提供獨家服務,這樣才會讓成員認同社群,認同社群組織者的產品啊。只有在群內有收穫有獲得,才會讓成員對社群產生依賴。吸引社群成員的根本還是應該給他們提供價值和收穫感,具體可以採取很多方法:提供服務、讓他們付出、增強參與感。

【社群思想庫】舵主崔義超觀點:

關於第二個問題,如何留住群成員,我的思路是和第一個問題密切相關的。我先直接拋出我的看法:真正能夠讓人留住的,是付出,而不是獲得!舉個例子:母親對子女的付出,付出的越多,感情越深,反而帶的越少,感情也就越少。員工對企業也是這樣,付出的越多,對企業的感情也越深,越不願意離開企業。如果這個道理大家認同,那麼留住群成員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能夠讓群成員在你這裡付出,而且是付出得越來越多?這就涉及到社群的很多根本問題了,比如社群的使命是什麼,社群的價值觀是什麼,如何設計遊戲規則,如何讓用戶在你這裡心甘情願地付出,等等。如果一個群成員加入一個社群,只想著要得到什麼,那麼最終你也是會失去他的,你給的越多,反而越留不住他。

筆者觀點:

一,UGC和自組織都是必要的,但在這同時,社群領袖必須定期發出聲音。文章,視頻等形式都可以,如毛澤東文選里主席在不同階段發出的不同聲音一般。沒有社群領袖的聲音,群員很容易迷惑失去方向。

二,灰度理論。任正非說: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做社群就是做認知,讓群友參與進來,生髮出來的就是當下最好的。然後不斷迭代,用戶粉絲化、粉絲用戶化、社群共享化。共享經濟、共享模式是社群的方向。

本文作者:大兵哥(微享匯社群創始人)


推薦閱讀:

吧台探索攻略——如何點雞尾酒?
你在寫知乎答案的時候得到了什麼?
怎樣寫出一個贊同數高的答案?
為什麼很多回答都要說「這是一個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問題」?

TAG: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