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本善還是惡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惡;而現代學者很多主張人性不善不惡。而這些爭論最終就是定義兩個部分:1. 人的本性;2. 善惡。

1.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就是哲學初論中的慾望。而最基本的慾望被歸納為食慾、性慾、求生欲。這些慾望最自然的表現就可以看作是人的本性,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些表現。初生的嬰兒慾望的表現就是吃,而吃這個過程可能會導致咬壞媽媽乳頭的結果。兩個同時溺水的少年在水中的慾望表現就是求生,其中一人出於求生本能,踩著另一個人的肩膀逃生,結果可能是他活了另一個人死了,或者他也沒有逃生成功,兩人都死了。人的本性其實就是自我的生存和繁衍,而這種自我被很多人定義為自私。那分析這種自我或自私的善惡也就是人性的善惡。

2. 如何定義善惡

於他人有益、於人類和生態環境有益或益遠大於害,則為善,反之則為惡。由於人凌駕於所有物種之上,不僅通吃食物鏈、資源鏈,甚至為了自身的發展未來可以通吃全宇宙的資源。所以人類的行為結果評價不僅僅是對於人類自己,還要包括對於生態鏈和大環境或小環境。

特別重要的是,我認為,善惡有大小之分,並且善惡的大小並非根據結果來判斷。很多人認為善行付出少影響小是小善,付出多影響大是大善;對個別人輕度的惡行是小惡,對很多人重度的惡行是大惡。然而我區分善惡大小並不看其影響範圍和結果的利害程度,而看其是否有權衡博弈心裡,以及是否有限度。

解釋:由於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對於一個首富的裸捐和一個小企業家的裸捐,單看善行並無大小之分。而其出發點以及自我犧牲的程度才決定其為大善還是小善。如果一個首富已近暮年,為了後世留名而選擇裸捐,其善只是小善;而一個小企業家用一生的財富資助眾多貧困兒童卻不留姓名,其善則為大善;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山區支教5年,是為小善,而一個本可安樂於大城市的老師選擇在貧困山區支教一生,注意,是一生!則其善為大善。

所以對於有博弈心裡或是有限度的善行我判斷為小善;而無博弈的真善加上無限度的全善,我判斷為大善。

同理,對於惡的區分也並非導致的結果,而是其主觀意願。

無意之惡為小惡,有意之惡為大惡。比如在一場災難營救中,由於指揮者的失誤導致的大量人員傷亡是小惡,而蓄意策劃謀殺哪怕僅僅傷害1人,是為大惡。

回到人的本性是慾望,是自我或自私,正是因為這些慾望讓地球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破壞、部分物種滅絕,這是惡行,也是惡性。但這種原始的自我自私的慾望之惡是無意之惡,我認為是小惡。而人的大惡則都是在受到教育或環境影響之後理性思考下的有意選擇,有時這種惡甚至帶著大善的光芒欺騙了一個時代。

推薦閱讀:

修行隨感(六)
讀Morph: 生存與進化
你是怎樣定義一個人的好與壞?
好人和壞人,你相信誰?你喜歡誰?

TAG:人性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