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只是初級階段——孫悟空的求道與成佛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西遊記》第一回,美猴王出世,統率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享樂天真,不覺三五百年。然而正在喜宴之間,猴王卻憂惱墜淚。群猴不解,猴王解釋,所憂慮的是生命的無常:今日雖自在,但總有年老血衰以至死亡的一日,今日愈是歡喜,來日的死亡愈是令人傷感。
能在盛時憂慮衰時,於享樂中憂慮死亡,已是一點靈心生髮,所以他的屬下通背猿猴稱讚他「道心開發」,並告訴他:世間唯有「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於是美猴王毫不猶豫放下花果山的舒適生活,立志「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
一個大英雄的成長就從此開始。然而此時他還不知道,學到不老長生,只不過是成長的第一步。
求道:「你此去,定生不良!」
美猴王的初心既是求長生,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求道或拜佛都可以。《西遊記》中為他安排的第一位導師,是一位道家的神仙——須菩提祖師。不少研究者指出,這位菩提祖師的面目其實是佛道兼容;然而書中對其洞府、言語、神通的描寫,更近於道家。
美猴王初至菩提祖師洞府門前,「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他不僅沒有貿然上前叩門,反而「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道教神仙洞府的靜謐氣象,散發一種震懾力,令他心生敬畏。
道教追求延年益壽、修道成仙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外丹術,就是煉金燒丹;一是內丹術,講究內心修持。悟空拜師之後,「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顯然是學習後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如此「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以悟空的個性,竟也毫不急躁,心靜如此。
有了六七年的修心養性打底,又有熾熱的求道之心,悟空很快習得了菩提祖師獨傳的長生之術。他聰慧好學,深得師父喜愛——菩提祖師後來又主動教給他防身的七十二般變化、能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
故事到此似乎可以結束了,美猴王求長生,如今已經成功,繼續跟隨祖師修鍊下去,成仙也是指日可待。然而,孫悟空的獨特天性,註定了他不可能做一個心靜如水的道教神仙。
當日在花果山,群猴面對水簾洞前的瀑布,都不敢進去,「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這個細節中所表現的孫悟空的天性,與其說是勇敢,不如說是樂於冒險,享受冒險後勝過他人的成就感。即使在菩提祖師門下修身養性十年,這種天性也沒有被磨滅。所以,有了下面這個轉折:
「一日,春歸夏至,大眾都在松樹下會講多時。大眾道:『悟空,你是那世修來的緣法?前日老師父附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么?』悟空笑道:『不瞞諸兄長說,一則是師父傳授,二來也是我晝夜殷勤,那幾般兒都會了。』大眾道:『趁此良時,你試演演,讓我等看看。』悟空聞說,抖擻精神,賣弄手段道:『眾師兄請出個題目,要我變化什麼?』」
師兄弟的好奇羨慕,正迎合了悟空天性中的好勝心,所以他分外自豪,「賣弄手段」,而這恰恰違背了道教祖師修養心性的教誨。菩提祖師當下便斥責悟空,將他趕走。
知徒莫若師,菩提祖師教給了悟空長生與神通,卻無法約束磨平他的天性。所以祖師預言:「你這去,定生不良!」 並重重叮囑:「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的確,孫悟空此時擁有了大神通,天性又樂於冒險、喜歡賣弄、好勝心強,關鍵的是,是非善惡觀念尚未分明,人格尚處於孩子般的蒙昧狀態,這一去,會惹出多少事來?
以菩提祖師的神力和修為,若能預知這一點,為何不將悟空留在身邊,善加約束?為何放這個混世魔王下界呢?
我們只能揣想,菩提祖師或許恰恰是愛重這個徒弟,知道他此時如同璞玉渾金,未經人世歷練,本心未明,只有出去鬧個天翻地覆,經大風雨見大世面,方能明心見性,有所大成。
果然,回到花果山後,孫悟空殺魔王,鬧龍宮、震地府,自封齊天大聖;稍息片刻又大鬧天宮、驚動十萬天兵天將、大膽挑戰如來佛祖……直到被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
此時的孫悟空,擁有了道家給予的神通,但是非善惡未明,全憑天性本心做事,所以對如何善用神通仍處在蒙昧狀態。困壓山下五百年,孫悟空在等待一個重生的機會,更在等待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天性與神通的機會;所以當觀音菩薩到來時,悟空求菩薩救自己,菩薩問他可願意「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時,「大聖聲聲道:『願去,願去!』
取經:「一片真心,更無他意」
《西遊記》第二十七回的開始,孫悟空成為唐僧的徒弟不久。唐僧讓他去化齋,師生對答如下:
「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其實唐僧說悟空「常懷懶惰之心」,不僅指化齋一事,更是對他雖拜入佛門,卻總不依佛教戒律行事的氣惱:
兩界山拜師後,路遇劫匪,孫悟空興高采烈傷了六匪的性命;借宿觀音院時,孫悟空賣弄唐僧的袈裟,間接導致住持自盡,還招惹了熊羆怪一場禍事;剛收了八戒沙僧,到五庄觀,又偷人蔘果,還因為不忿童子辱罵,怒而推倒「開天闢地之靈根」的人蔘果樹,連累唐僧受罪,為了賠樹,驚動天上地下無數神仙……
不難發現,悟空熱愛戰鬥、驕傲好勝、自尊心強、天不怕地不怕的天性,在取經之初表露無遺。唐僧外表柔弱,信仰卻虔誠,所以對於這個難以教化的徒弟感到氣惱,又怕他連累自己,影響取經使命的達成。因此此時師徒關係是很緊張的。
而白骨精正出現在這個時候。她聰明地利用了兩人的緊張關係,尤其是唐僧對孫悟空「濫殺無辜」的氣憤,製造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激烈的衝突,讓唐僧的隱忍之堤崩潰,連西天佛祖的面子也不顧,憤然寫下貶書,恨逐美猴王。這個恨,不是仇恨,而是「恨鐵不成鋼」的恨啊!
師徒關係於此降到冰點。那麼,後來究竟是誰主動挽救了這段師徒關係、使之歷經考驗而漸入佳境?
是孫悟空。是孫悟空天性中的另一面——赤子真心。
當年菩提祖師趕走他時,他「滿眼墮淚」,說「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菩提祖師說要你報什麼恩,別連累我就好,悟空只得離去,而他報答師父的方法,便是極守承諾——「絕不敢提起師父一字」。此後整個西遊故事中,淘氣、愛賣弄的悟空,真的再也沒有提到過菩提祖師。
對唐僧他也是一片真心,當唐僧第一次要趕他走時,他說「回去也罷了,只是不曾報得你的恩哩」,唐僧說我對你有什麼恩?他說:「老孫因大鬧天宮,致下了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這樣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對於給予自己恩情的兩位師父,真的是感念感激,付出一片真心。
五庄觀里,鎮元大仙把他們師徒吊起來,要先打唐僧,悟空「忍不住開言」,讓大仙打自己;打完悟空,大仙還要打唐僧,問一個「訓教不嚴」,悟空又搶著說,「縱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連鎮元大仙都「笑道:『這潑猴,雖是狡猾奸頑,卻倒也有些孝意』」。
唐僧趕他走時,他說無以為報,要給師父磕頭,唐僧背過身去說「不受你這歹人的拜」,他無以自辯,只有拔下毫毛,變出三個自己,圍著唐僧四面下拜。真正離去時,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凄凄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這哪裡有半分解脫緊箍咒的高興,分明是孩子被父母誤解時的委屈傷心!雖然拜師之後一路折騰,但孫悟空對師傅的確是剖肝瀝膽,一片真心,與唐僧對他的戒備、疑慮完全不同。
此後,唐僧遇難,沙僧被困,白龍馬受傷,告訴八戒快去花果山求救,八戒心有疑慮,怕悟空念舊仇打自己,白龍馬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他決不打你,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
真是一個小而絕妙的諷刺,連一路上口不能言的白龍馬都知道他仁義,唐僧卻不信任他、看不到他的仁義!
好在悟空很快讓唐僧看到了這一點。八戒去請他,他雖然口頭上說不回,心裡早打定主意回去。群猴留他,他告訴他們,「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回來的路途中,他特意降下雲頭,到東海中去「凈凈身子」,八戒說這麼著急你凈什麼身子啊?他說因為「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乾淨的,恐怕嫌我」,連八戒都心有所動,「於此始識得行者是片真心,更無他意」;而下面這段他與黃風怪的對答,讀之更令人動容!
「那怪道:『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師父趕逐,卻有什麼嘴臉又來見人!』行者道:『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
當他救出唐僧後,這段師徒關係有了質的變化:「長老現了原身,定性睜睛,才認得是行者,一把攙住道:『悟空!你從那裡來也?』沙僧侍立左右,把那請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氣,並回朝上項事,備陳了一遍。三藏謝之不盡道:『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行者笑道:『莫說莫說!但不念那話兒,足感愛厚之情也。』」
行者這一笑,何等純真憨厚。此後,師徒日益親密,雖然仍為人妖之辨屢有紛爭,但唐僧畢竟接納了悟空——先接納了他的赤子真心,然後理解了他的熱愛戰鬥、自尊好勝、火眼金睛,快到西天時,兩人漸漸竟有了知己般的相知相惜。
這一段關係的重塑,直接意義是使悟空真正回歸取經團隊——這與如來或觀音說情把他塞回去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悟空回花果山時,如來或觀音並無分毫干涉——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去證明;有些問題,只能用真心去解決。
而更為深遠的意義,是悟空重新獲得了在西天路上歷練自己、最終明心見性的機會。
成佛:「分明是照顧老孫一場生意」
師生關係重塑後,取經路上的故事模式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悟空不再只是重複「師父被妖怪抓走——降妖除魔——救出師父」的模式,而開始主動挑戰妖魔,行俠仗義。這背後,西天佛祖起到了不動聲色、又非常有意思的引導作用。
悟空回歸後,過平頂山,到烏雞國,烏雞國國王的鬼魂夜裡託夢唐僧,訴說自己被妖道推到井底冤死、又遭謀國篡位,求唐僧令大徒弟孫悟空降妖。此後師徒完美合作,使國王復生,妖怪伏法。這是孫悟空回歸後第一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有意思的是,鬼王來託夢,指名求的是大徒弟孫悟空幫助。他一個水底冤鬼,怎麼知道孫悟空呢?據他自己說:「師父啊,我這一點冤魂,怎敢上你的門來?山門前有那護法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緊隨鞍馬。卻才被夜遊神一陣神風,把我送將進來,他說我三年水災該滿,著我來拜謁師父。他說你手下有一個大徒弟,是齊天大聖,極能斬怪降魔……」
很顯然,這件事如果不是佛祖授意,至少也是得到首肯的。不然,小小夜遊神怎麼能越過如來安排保護唐僧的諸神,送鬼王來告狀呢?
而孫悟空得知自己被指名求助時,他的反應是:「行者笑道:『不消說了,他來託夢與你,分明是照顧老孫一場生意。必然是個妖怪在那裡篡位謀國,等我與他辨個真假。想那妖魔,棍到處立要成功。』」這哪裡是大義凜然,正不容邪?分明是技癢難忍、正中下懷的喜悅。
很明顯,西天佛祖深諳孫悟空的熱愛戰鬥、天不怕地不怕的天性,故因勢利導,在取經路上故意為他創造施展神通、行俠仗義的機會;又知道他自尊驕傲、喜人誇讚,還不忘借他人之口贈他高帽——
師徒行到車遲國,發現三個妖道虐待國內的和尚們,孫悟空去找和尚們打探消息,和尚們說哎呀苦死了,可是想自殺卻總也死不了。悟空說怎麼個死不了呢?和尚們說「懸樑繩斷,刀刎不疼,投河的飄起不沉,服藥的身安不損」。悟空說那是上天要你們長壽吧?和尚們說,哪裡呀,是每天一閉眼就有神人(六丁六甲、護教伽藍)來保護。悟空奇怪極了,說這些神太沒道理了!你們這麼受苦,應該早點讓你們升天,怎麼還特地保護你們呢?和尚們的回答十分有意思:
「眾僧道:『他(神人)在夢寐中勸解我們,教不要尋死,且苦捱著,等那東土大唐聖僧往西天取經的羅漢。他手下有個徒弟,乃齊天大聖,神通廣大,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只等他來顯神通,滅了道士,還敬你們沙門禪教哩。』」
悟空恐怕自己還沒想到自己「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呢!可他一聽這話,「心中暗笑」——本來就喜歡降妖除魔,又喜人誇讚,戴上這樣一頂量身定的超級高帽,更是非幫這個忙不可了。
經此二役,孫悟空似乎找到了保唐僧之餘,一身本領和戰鬥天性的最佳使用方式——行俠仗義、救人患難,並在其中收穫無限樂趣。於是,他再也不需要佛祖刻意引導了:
通天河畔,聽說靈感大王吃童男童女,他對被迫獻齣兒子做祭品的陳清說:「我今替這個孩兒性命,留下你家香煙後代,我去祭賽那大王去也,如何?」喜悅興奮的心情簡直按捺不住。
到朱紫國,見國王身染沉珂,黃榜聘醫,他主動揭榜(雖然是讓人家八戒去揭);當聽到國王說起皇后被妖怪搶走,憂思成疾,更是「滿心喜悅,將那巨觥之酒,兩口吞之」,道「我老孫與你去伏妖邪」。
到比丘國,見國王受妖道迷惑,要吃一千零一個小孩心肝,唐僧傷心垂淚,他不再玩笑,而是當機立斷,「斷不叫他傷了孩童性命」,連夜拘來眾神,要他們「把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里的小兒,連籠都攝出城外山凹中,或樹林深處,收藏一二日」,更考慮到都是小孩,特地細細叮囑:「與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餓損;再暗的護持,不得使他驚恐啼哭」。
此後,還有鳳仙郡勸善祈雨,天竺國救落難公主……上述善行,無一不是悟空主動為之。在此過程中,齊天大聖美猴王猶如被不斷鑿去外壁的美玉,人性的光芒以至於佛性的光芒日漸閃耀。
如果我們跳出來,從更高的視角觀察,便會發現,讓孫悟空加入取經隊伍,保護全無法力的唐僧走完處處是磨難的取經路,取回真經,造福無數世人,何嘗不是佛祖因勢利導,為悟空創造的一個最好的施展天性、明心見性的機會?
所以到得西天,悟空得到了這樣的評價:
「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勝佛。」
好一個「隱惡揚善」,好一個「全始全終」!至此,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名字都不必再提,一個最榮耀的名字已經誕生——「斗戰勝佛」。有意思的是,「斗戰勝」是孫悟空本性中最大的喜好,而「佛」則強調了這一喜好已經用來懲惡揚善,普度眾生。至此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消失不見,心中一片澄明。
(本文參考了北大中文系劉永強教授《奇特的精神漫遊》一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