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是悲劇角色?
最近讀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為什麼一些偉大的藝術家像梵高、高更都是悲劇的角色,作品得不到同時代人的認同,而又在死後被追捧?這些偉大藝術家靈魂深處到底有些什麼?他們的悲劇是因為他們的藝術遠超於時代,走在了時代之前嗎?悲劇能避免嗎?我們現在的時代還能產生這樣偉大的藝術家嗎?
謝邀,千萬不要迷信悲劇藝術家的神話!
只有在19世紀中後期才生產了一批悲劇藝術家,之前和之後都沒有
嚴謹一點:之前和之後都少有吧。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的最後一問其實很重要。就好像我們最近呼喊大師的時代已去,所有人都淪為專業人才甚至螺絲釘一樣,我們呼喊偉大且悲劇的藝術家已去,只是還未適應當代,或者說還沒有能力進入當代。我們只要從當代社會現象反觀梵高時代即19世紀中後期,就能發現為什麼梵高成為了悲劇藝術家,而我們的時代難以生產這類藝術家。其中三點十分重要:
1)落後的通訊技術
20世紀以來,電話、電視、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普及使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藝術家遇見伯樂的機會也越來越大,換言之,藝術家成名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正如貢布里希所言,不是藝術批評家們沒有準備好接受新藝術,而是新藝術幾乎難以傳到批評家那裡。尤其像高更這樣躲在偏僻島嶼作威作福的土霸王,雖然常常把作品寄回歐洲,但因為本人缺席,也很難在歐洲藝術界打開局面。所以,落後的通訊技術使藝術家成名的成本要比當下高得多,批評家和理論家錯失優秀藝術家的概率也大得多。
2)藝術品市場不健全
兩次工業革命以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暴發戶成為貴族,而新貴族一直以來都對舊有的藝術體制不買賬。雖然你明確知道他們要的絕不是原來搞的那一套,但是你很難猜出那批暴發戶到底要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一個新興市場,藝術品正在商品化,並逐漸成為投資品;藝術品交易從過去接受訂單,變成直接進入市場交易;針對新客戶的湧現,交易模式出現分化,官方展覽不再是唯一的交易平台,畫廊和藝術經紀人的出現激活了這個新市場,同時也加大了投資交易風險。在梵高和弟弟提奧的通信中,我們能明顯看出當時的藝術市場焦慮,主要是因為沒有人能為新藝術背書。但在今天,藝術品市場不但成熟還有很多細分市場,藝術家的篩選和晉陞有相對多樣化的管道,因此19世紀中後期的問題就完全不存在了。
3)藝術理論不完善
沒有人能為新藝術背書的原因是出自第一點,也就是通訊技術過於落後:學術界難以消化新的藝術,也難以形成對新藝術的討論,其表現就是藝術理論不完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現象不應該完全讓保守主義背鍋,通訊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9世紀中期左右出生的悲劇藝術家無一例外地都是因為沒活夠歲數才成為悲劇的。但是縱觀藝術史,之前和之後都少有悲劇藝術家出現,這是因為之前藝術家的晉陞管道是極單一的,自古華山一條道,而之後是藉助高效的通訊技術建立了多樣化的成熟市場,這兩種境況都有效地避免了悲劇寫入歷史。
所以,雷諾阿(1841-1919)在晚年總結道:
「你看啊,只要人活得長就能看到轉機,我是幸運的!」
再對比一下馬奈(1832-1883)走之前說的話:
「我求你們,在我死後別把我的作品放進美術館,在那裡得不到公正的評價,特別是安東寧·布魯斯特當選了文化部長!」
其實就差二十年,如果馬奈活到70歲,也一定會以喜劇收場。
所以,我必須重申千萬不要迷信悲劇藝術家的神話。在今天如果你成不了名,一般就是你的作品不行,而不是懷才不遇,因為藝術市場也不希望有什麼漏網之魚,畢竟他們要賺錢啊!
要不然,我們來看一下一個藝術家是怎樣煉成的了解一下?
比如說,你現在是一個某某皇家美術學院的高材生。才華和技法早在學生時代就得到了身邊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了。作為標準科班出身的學院派,你的老師在各種藝術家的聚會和畫展中推薦了你和你的作品,然後你開始獨立辦一些個人畫展,漸漸的在藝術的圈子裡面你也有了名氣。
某一天,一個非常有名的雜誌打算在封面刊登你的作品《偉人》。然後你就火了,一般的約稿和畫展你都看不上了,你需要的是能使你更加精進的機會,和接觸到更多大牛的通道。
逐漸你在藝術圈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不斷有一些曾經高山仰止的大牛竟然來主動邀請你,甚至拜訪你。甚至你逐漸開始覺得,自己已經超過了你的老師,和這些來訪的大牛們。
又是某一天,正在裝修的人民大會堂請你去以《改革開放》為題,畫一幅巨作。這幅畫要是牛逼了,那就可以名留青史了,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等人齊名。
然而此刻你不幸穿越回了學生時代。你不喜歡你的老師,老古董畫的東西你看不上,或者你覺得自己也畫不出來那種畫。不過你自認還是有才華的,於是你開始在網上隨便PO一些自己的作品。漸漸的,你發現自己開始擁有了一些粉絲。有人喜歡你的作品,這也刺激了你的創作慾望,你慢慢開始變成了一個小網紅。
還是某一天,有一個商人來找你,說他的兒子是你的粉絲,他本人也很喜歡你的作品,打算找你畫一幅他們家的全家福。並且在你答應了之後,立馬給打了十萬元的訂金。
作品完成得很順利,他們一家也很滿意,把它掛在了家裡最醒目的位置。之後的時間,就開始有他的朋友,合作夥伴,來找你給他們也畫全家福。除此之外,雜誌,網站,書籍的約稿也來了,你忙得不亦樂乎,賺的盆滿缽滿。名利雙收的你,出入於各種上流聚會,流連於多少金錢美女。
叒是某一天……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了一副你的作品《馬先生一家》。然後大都會博物館也收藏了一幅你的《另一個馬先生》。再然後你的作品進入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拍賣行,終於有一天,波士頓美術館為你的作品單開了一間展廳。然後有人評價你,說你就是這個時代的倫勃朗,安格爾,雷諾阿,畢加索……
然而此刻你又被穿越回了年少的時候。你的作品在網上受到了歡迎,也開始有人找你約稿。但是你都拒絕了,價錢給的不夠不說,最主要的還是甲方的要求並不符合你的藝術理念。你不能被金錢和甲方所裹挾,你決定堅持你自己的創作,你有激情,有夢想,也有精力。
你保持著旺盛而高產的創作,有一天有一個同樣畫畫的人私信了你,他懂你的藝術,也願意和你交流。然後你和他聊了起來,才知道原來他和一群有著同樣藝術夢想的人在一個叫567的廠區堅持創作著,定期會辦一些畫展。
一來二去你們熟了,然後你加入了他們,和他們一起辦畫展。隨著越來越多才華橫溢的人們加入,你們也開始逐漸有了一些名氣。儘管主流藝術圈對你們的創作有一些爭議,但是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跟年輕人開始喜歡你們。久而久之,你們成為了潮流的代名詞,各種時尚品牌開始借鑒和抄襲你們的審美,你們的趣味。你們當中的佼佼者有了大批的粉絲,贊助,開始賺稿費,出書,做直播,拍電影。
你們紅了。你的作品《姑娘》被印製成大幅海報掛在了東京涉谷。另外一幅作品《不紅》被印在各種T恤和搖滾CD上。PRADA請你設計的高跟鞋被冰冰穿上了加州的紅地毯。
有一天當你垂垂老矣,坐在別墅中的荷花池邊的時候,你想到了莫奈,想到了克里姆特,安迪沃霍爾,想到了杜尚……你知道你又要穿越了
走出學校的你並沒有找到工作,你不會畫也不願畫那些現在主流的東西。沒有人買你的作品,沒有人在藝術圈推薦你,你不care。你只在乎你的作品,它們並不是沒有人喜歡。
是有那麼一兩個大咖為你打CALL,興許還是你的粉絲。他們曾經跟你說,不要關起門來閉門造車,你需要去接觸一下世界,辦一些畫展,出一些作品。這樣才可以讓更多的人懂你,更多的人能看到你的作品,才能體會你的藝術。
其實你並不是不想紅,你只是不care。你的心裡只有創作。
於是你隻身一人來到了喜馬拉雅,這裡雖然更加沒有人欣賞你的藝術。但你是快樂的,同時亦很痛苦。你的快樂來自於痛苦,痛苦也來自於快樂。你就這樣感受著自己的人生,感受著這個世界,一待就是二十年。
某一天你回到北京訪友,聊起了你的故事,朋友十分欣賞你,願意把你這二十年用生命創作的作品,自費辦一場畫展,叫做《兮》。又有一個朋友出資幫你自費出版了作品集《噫》。但是因為你沒有什麼名氣,所以展覽和作品集的反響並不大。
更重要的是,這次你沒有穿越,四十來歲的時候,你就早早離開了人世。
又是十年後,有一個導演看到了你的作品集,知道了你的故事。然後他把你傳奇的一生拍成了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噓》。
隨著電影的火爆,《兮》開始不斷地返場,《噫》也正反覆地再版。你的親友在你的褔蔭下,也許都發財了吧……還有你最有名的幾幅作品《帶牛角頭簪的少女》,《格桑花》,《來去》依次打破了拍賣行的紀錄。
而天才到無敵的你,此刻似乎才明白了一點題主所問的問題。
王小波在《我如何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一文中,意圖勸導他考上清華卻一心想搞搖滾的侄子時,說:痛苦是藝術的源泉,這似乎無法辯駁:在舞台上,人們唱的是」黃土高坡」、」一無所有」,在銀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國,外國也是如此,就說音樂罷,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絕唱,據說素材是俄羅斯民歌」小伊萬」,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聲。美國女歌星瑪瑞.凱瑞,以黑人靈歌的風格演唱,這可是當年黑奴們唱的歌……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萬;瑪瑞.凱瑞也沒在南方的種植園裡收過棉花;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可以說這種悲情是一種自發的覺醒,大部分藝術家的感情都是細膩的,神經都是敏感的。不然也成不了大師,所有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擁有內在的激情動力。現實的枷鎖無法困住這個人的思想,不瘋魔不成活,所以有些認識甚至是超前的,有先鋒性的。但是越是這樣的越和社會格格不入,現實讓他們難受,社會也很難接受他們。但是等到了下一個社會階段,人們的意識清醒了,才發覺這個東西的好,而被傳頌。但值得一提的是,經典永遠是經典,經過歲月沉積,好的會留下來,垃圾就是垃圾。有個名人說的對,忘了是誰了,他說,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肯定也有第一個吃蜘蛛的人,只不過蜘蛛不好吃罷了。
這像是說:藝術家全是瘋子,是一種天大的誤解。
三種原因,
1:悲情被二手資料誇大,
要明白高更和梵高,在世的時候以被先進的藝術團體認可,相比現在的普羅大眾,誰更可憐呢?
2:人們會自覺的選取悲情藝術家消費,
就像流行歌曲會著重描寫失戀一樣。
不能說一個很有錢或者很有權,
出了一些問題就是「悲情」,諸葛亮悲情嗎?他也是非常厲害的藝術家,我覺得也許非常悲情吧,但好過受戰爭侵害的黎民百姓。
3:在世沒被認可的藝術家屈指可數。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到了而立之年,還看不出才華和某些特質,那以後再出現這種特質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因為22-30歲是每個人初露鋒芒的階段,是有一些特例,但絕大部分是這個時間,
所以和這個一樣,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在世即被認可。
其實每次看到有人想像藝術家的時候,都會想到一句話:藝術的瘋狂來自非藝術的領域。
其實大多情況下藝術與其他行業無二,都需要坐穿板凳的毅力,忍受無聊的時間。
樓里補充了下,可能更容易理解:
歸根結底是因為梵高高更等人,屬於「先鋒藝術家」, 回答一個一個來可能更清晰: 1.為什麼生前無名,死後被追捧?
因為「死後」的時間非常模糊, 梵高在世的時候以被先進的藝術團體認可, 但不被畫廊買主認可,這與梵高從事的藝術方法有關,梵高的作品在當時比較前衛,加上當時畫廊運作的方式與現在不同,所以梵高在藝術團體中,只有名,沒有利,這是個商業問題,不是藝術問題。
2.有人的地方大概不可避免傷感吧,有這方面的需求很正常。
3.藝術是什麼,我有自己自認為嚴謹,且可以公平討論的解釋,但因為自己會從事此行業,利益相關,現在不會公開解答。
4.藝術不能被大眾接受,很久以來即是如此, 與物理學,天文學,醫學,哲學一樣,藝術擁有很高的門檻,這個門檻不僅是創作背身,還有閱讀歷史的變化,從中判斷作品的價值。
5.藝術不被大眾認可,可不可以稱之為藝術?
可以,如果藝術家被藝術共同體認可,即使不被大眾認可,也是藝術。 比如哲學,大眾相比也不認可那些大師,比如霍金,人們也許同樣不理解,甚至還不能證明, 同理,該藝術家如果延續了藝術的歷史脈絡,如果得到共同體的認可,甚至影響了同代與後代的藝術家,那他就是藝術家。
6.藝術家理解的美,不被大眾接受。
這個非常合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偏差, 因為與社會發展有關, 藝術已經不同於過去的運作方式, 現在給予作者更多的自由,允許「惡趣味」出現,而不是單純的接受客戶的訂件。 但這不包括非常通俗的藝術家,非常通俗的藝術家描繪的東西更「俗」,也就是更大眾化。
其實一切先鋒的事物,在當時,都很難迅速被接受, 比如現在發生的藝術,行為藝術都過時的今天,大眾更不理解藝術。 但這都不是問題, 今天的商業運作越發成熟,梵高或高更這樣的現象,大概很難再出現了。
最後要相信,他們只是開始沒有獲益, 當時不是只有他們幾個人這麼做,那是一個潮流,一次革命。
比如稍早一些的莫奈,畢沙羅,晚年的時候都是名利雙收,甚至稱為歐洲最有名的藝術家,
想想看,一個人年紀輕輕就名利雙收,尤其從事的是最尖端的行業,這本身就太難,
大部分人還都是過了中年才會得到這些。
推薦閱讀:
※繪畫丨美國現代藝術家Nandita的手繪畫作~
※一位畫師的自述:畫一幅油畫賺2塊錢,活的甚至不如狗
※狗年,怎麼能不會畫狗呢?
※玩轉水彩、彩鉛
※繪畫攝影藝術的糾結與碰撞
TAG:藝術 | 繪畫 | 畫家 | 悲劇 | 高更PaulGaugu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