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人把世間生活的道理都說盡了?
04-05
在讀到一些古文句子時,有時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自己模模糊糊、想說而沒說出的道理,古人三言兩語就說的很透徹,令人佩服而又有點沮喪
時間長 人夠多 一個人怎麼和歷史對比寬度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子說這番話不是自謙,而是說的真實語。
子曰:弟子入則孝(知恩存敬),出則悌(友愛互助),謹(慎重做事)而信(履行承諾),泛愛眾(不與人結怨),而親仁(交好朋友)。行有餘力(打好基礎),則以學文(更上層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就是夫子的一生,有順序、有步驟的活到老、學到老。
孔夫子不比我們聰明,也不比我們見識多。他與我們不同的是,他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先打下堅實的基礎,再立定志向,而後只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再學習,逐步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夫子說的道理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也像我們今天向他學習一樣,學習古人的人生經驗和道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人生一世,無論外面的環境怎樣千變萬化,理始終是不變的,規律始終是不變的。
人生就兩件大事——做人、做事。
人分內外親疏、善惡賢愚。事分難易簡繁、輕重緩急。還有嗎?
沒了!就這些。
?真正的聰明人要學聖賢,辯證古人留下的經驗道理,然後根據自身條件加以利用。這樣才不會浪費短暫的生命,讓匆匆百年可以利益最大化。
自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愚公。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大凡若簡,真理都是簡單的那麼幾個。重要的是,知道真理也未必去踐行,明知火坑還是會有人跳。
同一樓所說。歷史是前人留給後人的無價之寶。在幾千年的生活經驗、多樣化的人生閱歷、上百代人類的智慧總結面前,理性的人都會選擇虛心受教。現代人要想超越,不管多聰明,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生活就是思考,而不是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歷史是循環往複,舊時的人,可以用來思考的時間,比我們要多的多。智慧,都在思索和實踐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