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何要做自主處理器品牌「松果」
在小米之前,已經有手機廠商在自己做自主晶元了,但是,國內的處理器所應用的全部為公版ARM架構。小米做處理器的壓力來自華為的衝擊。
2015年,小米沒能如期完成8000萬的出貨目標,2016年小米更是無緣銷量前5名。而此時,小米的希望全部寄託於低端機之上。
彼時,搭載著海思麒麟處理器的華為手機,卻一躍直上,直接殺向銷量第一名。就這樣在不斷徘徊中,小米最終還是毅然決定邁出這一步——做自主處理器。但是,這顆處理器卻做的很艱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松果晶元並非小米的「親生孩子」,而是從聯芯手機「抱來」的。因為這是小米從大唐電信的手裡買回來的專利和產權。
小米跟華為的風格不一樣,華為是按傳統公司方法來做處理器,而小米完全不一樣,他是按互聯網方法做,自己購買一部分專利和產權,而後在進行技術升級。而且像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很難在短時間自主研發出晶元,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不確定隱因素太多。
處理器晶元的研發本身的費用就很高,而自主研發晶元的價格就會更高,一旦超過了採購第三方SoC的價格,那堅持使用松果處理器的意義也就大大降低。如果搭載松果處理器的手機銷量良好,那麼,勢必可以幫助小米分攤一部分研發成本。而小米一旦有了足夠多的技術積累,在和高通和聯發科談判時也會具備更高的話語權。
當前,許多手機處理器的核心技術均掌握在少數派上游的供應鏈手中,所以手機廠商的實際出貨量就會受到制約。例如2015年的驍龍810晶元,從生產階段就傳出了過熱的缺陷。此事影響了很多手機廠商的發貨計劃。小米Note頂配版也沒能倖免,它被拖到了2015年5月才被發布,直接導致了小米先發優勢的喪失。
所以,倘若自主研發處理器達到足夠多的產能,那麼這部分成本會有所降低。此外,小米選擇自研處理器之路,還是為了出海計劃,因為它能藉機構建自家的專利牆。因為國內市場的手機品牌轉戰海外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專利積累不夠,尤其是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利。
推薦閱讀:
※寫好文案都是有套路的!
※將18:9強行定義為全面屏,是否是友商聯手對小米高端夢的圍剿?
※如何看待小米武漢總部正式揭牌?為什麼小米要在武漢設立總部?
※上海為什麼沒有小米華為?互聯網不行,電子通信不行,上海未來到底靠什麼發展?
※紅米note2配置與宣傳不符是否涉嫌欺詐,如何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