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是諾蘭的平庸之作還是巔峰之作?
04-04
關於克里斯托弗·諾蘭,他的導演身份有很多標籤:懸念大師?空間解構大師?藝術大師?還是單純的導演工匠?不論怎麼說,歷史還是那段歷史,諾蘭還是那個諾蘭,他花了107分鐘,用碎片化的故事情節還原了他所理解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至於這部電影能不能成戰爭片中的經典,還有待時間的考量。當諾蘭慣用的拍攝技巧,用在拍攝敦刻爾克大撤退這種具有能夠決定二戰命運戰役的電影中,倒是讓人揣測,這一回,諾蘭大師還能做他自己嗎?看完整部電影后,小編拍拍胸口,表示很慶幸:諾蘭還是那個諾蘭。哪怕是人所皆知的真實事件,他依然能玩出新懸疑。
推薦閱讀:
在沒有了盜夢穿插,失眠,超級英雄和黑洞等超現實概念後,諾蘭更多的是用「海陸空」三線+聲光電影全方面圍剿觀眾感官。不過,這次的電影更多的是依靠電影手法的展示。
電影故事的內容本身很簡單,說的是1940年5月底到6月初,法國和英國的聯軍(其中也有比利時和荷蘭的部隊)在德國機械化部隊閃電戰攻勢下走投無路,好幾十萬人被困在法國Dunkirk這個小地方。於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他剛上任十多天,啟動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軍事行動,用了一個多星期成功撤離了三十多萬人。毫無疑問,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這場絕望的,但又融合人類天生求生意志的冰冷撤退,剝離出絲絲縷縷的人性。諾蘭將這種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他將氛圍營造到極致。整部電影中德軍沒有正面露過臉,但是槍炮、魚雷彈痕迹、彈孔又讓所有人覺得,德軍無處不在。這種心理暗示是懸疑電影中一貫的使用手法,諾蘭早已將此玩的爐火純青。
這部冰冷的,號稱偏重於紀實的電影,敘述的角度是從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三重線性結構組成出發,以此來展現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悲壯和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竭盡全力的求生堅持。諾蘭精心設置故事環狀講述結構,從時間跨度上將三條空間線索結合在一起,不斷重複,無死角的讓觀眾從不同層面去體會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觸目驚心的驚恐,步步緊逼的節奏讓人窒息。為了真實重現三十三萬盟軍撤退時的驚人大場面,諾蘭並沒有用特效製作畫面,而是用了1500名臨時演員,噴火式戰鬥機,以及有著91年歷史的船隻;他還堅持選擇膠片攝影電影,結合了15/70毫米IMAX膠片以及超寬銀幕65毫米膠片來呈現畫面。如果說諾蘭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在《記憶碎片》《盜夢空間》中是可以從主角自身思維出發,產生意識流的迷離,給正在講述的故事帶來撲朔迷離的質感,那麼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種歷史事件表達上,這種敘事結構其實更多賦予的是包裝好這個單調的事件,用藝術手法將導演的觀念和歷史的評價代入其中。《敦刻爾克》在國內市場高評分,票房成績相對一般,影視口碑榜一開始就預計票房不會超過5億,因為該片屬於具有較強歷史背景的特殊影片,雖然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歷史書上有介紹,但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現狀、地理形勢等等,都不是中國普通觀眾所熟知和感興趣的。目前,該片上映23天,票房維持在3.6億,預計票房停留在3.8億左右。
對於諾蘭來講,這部戰爭題材電影肯定不是巔峰之作,但它用非戰爭形式表現戰爭的手法,具有反戰的普世價值性,超過其他戰爭題材影視劇幾十條街,因此也絕非是平庸之作。客觀來說,這部電影或許是諾蘭為滿足自己對一些歷史情結的表達,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戰爭觀的作品,就如去年的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魯迅《答客誚》?
※《古文觀止-范雎說秦王》的原文是什麼?
※星星(二)
※為什麼薛寶釵對林黛玉那麼好?
※金瓶梅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