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十正理論(下)

不知寂滅義,但聞空性聲:不修福德業,損害彼劣夫。

如果有人不知道空性這個道理,只是聽聞佛陀在講空,但是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於是執著於一個空。認為啥都沒有,只有空是存在。那麼這個人是無可救藥的。這樣一來他就會陷入頑空,損害因果。故而

說諸業果有,眾生亦真實:了知彼體性,然後說無生。

世尊也曾說過有六道、有果報。也曾說過無生無滅,空性的道理。

諸佛隨需要,而說我我所:蘊處及界等,亦隨需要說。

佛陀隨順方便而說,曾經說過我和我所,也曾經說過蘊、處、界。

說大種色等,正屬識中攝:了知彼當離,豈非邪分別。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容納在認識中,並不是自在存在的。換言之,龍樹是站在認識論上看問題。如果能夠真正理解空性,就能知道其實這些萬物本身沒有差別。

唯涅槃真實,是譜佛所說:謂余非顛倒,智者誰分別。

諸比丘,勝義諦唯一,謂涅槃不欺誑法。一切諸行皆是虛妄欺誑之法。

唯有涅槃是真實,除此之外都是假的。

那麼我們就要問,涅槃是不是空?

空,不過呢。涅槃實際上是離言的,在離言層面不空。但是涅槃作為一個概念是空的。

就是說,確實有這麼一個東西,但是你一想,那麼就納入所言的範疇,就空了。

不過,什麼是涅槃?

涅槃這個概念,被很多人搞得很玄。涅槃的含義是不生不滅。而龍樹也說世間的本質同樣是不生不滅。其實我們可以推理出來,所謂涅槃就是世間的本質,認識到世間的本質就是涅槃。

這並非我瞎說,在《楞伽經》中,有明確記載

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妄想不生不滅是涅槃。當然《楞伽經》是唯識的著作,這裡說妄想不生不滅,實際上說得就是,阿賴耶識不再生起妄想。不見真實的人,所見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幻化的,而如果一個人能夠證入涅槃,說白了可以看到離言自性,那麼也就是暗含著,他的阿賴耶識已經不再生起幻象,故而見離言自性就是涅槃。

而空性本身就是離言的,故而證入空性,也就是涅槃。

故而,為什麼說,當下即涅槃,本來涅槃。實際上還是這個意思,就是無論凡夫認識不認識到真實,你所見到的一切本來就不存在。只是你以為他存在。故而《瑜伽師地論》直接說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答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

什麼是相無自性

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云何相無自性性。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

很明顯,說的就是,世俗言說自性,本來無所有,故而本來涅槃。

並且說明一下,這一頌,被後世附會為龍樹有唯識思想,但是可能性不大。

何時意動搖,爾時魔行境:若於此無過,有何不應理。

如果心意一轉動,就是摩羅的境界。如果能夠明白空性,那麼就能明白無生這個道理,這就沒有前面的過失了。

世間無明緣,是佛所說故;,此世謂分別,有何不應理。

佛曾經說過,無明這個道理。無明為緣,方有世間,故而世間只是意識執著而成罷了。

無明若滅時,行等亦當滅;無明妄分別,如何不了知。

如果斷除無明,能夠知道,原來以前都是遍計所執世間的假象啊。

譜法因緣生,無緣則不住;無緣故即滅,如何計彼有。

諸法因緣生起,然後沒有緣了就滅了。那麼如何認為他是存在的呢?

我們要認識清楚,龍樹論證的目的和手段。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搞混目的和手段。比如一個國家打另一個國家,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其他目的而通過戰爭的方式達到。

因此,龍樹的論證也有這麼一個特徵。他的目的,是證明空性。

而手段是緣生,他會說因緣生滅,然後導出無自性,最後導出空,進而導出一個不變的規律,即空性。

但是我們不能說,緣生現象就是空。這是兩碼事,如果緣生現象是空,那麼龍樹榦嘛又要說世界是無生無滅。這不是矛盾嗎?

設若說有師,執法為實有:安住自宗道,於彼毫不奇。

數論師(主張神我)、勝論師,他們主張世界實有,所以按照他們的邏輯體系,是沒有問題的。反倒是,他們說空,倒是稀奇。

依止諸佛道,說一切無常:興諍執實有,彼極為希奇。

但是呢?佛教信徒,信仰佛陀的緣起說,然後還說世界是實有,那倒是稀奇了。

於此彼隨一,觀察不可得:諍論此彼實,智者誰肯說。

如果一個人仔細觀察世間,他能看到世界生滅,如此他能導出無自性。既然自性不可得,哪裡有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呢?

諸有不依止,執我或世間:嗚呼是被常、無常等見奪。

若是觀察到諸法無生,證入空性。才可知道,所謂常(事物一直存在)、無常皆不可得。更沒有一個我存在。故而入法無我的大智慧中。

只是你的心妄想執著事物實有罷了。

許諸法緣生,又許實有性:常等過於彼,如何不生起。

如果認為事物是存在的,只不過他的存在形態是無常變化的。那麼他一定落入常、斷的過失之中。

許諸法緣生,猶如水中月:非真亦非無,不由彼見奪。

而如果能夠知道,事物是緣起的,就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樣,並無自性,既不是實有,也不是不實有,皆是心所生起的假象,那麼就避免了常、斷的過失。

許諸法實有,當起貪嗔見:受劇苦暴惡,從彼起諍端。

如果認為事物是存在的,必然生起貪嗔痴,遍計所執他們的存在,生起種種的過失。

彼為諸見因,無彼惑不起:故若褊知者,見惑皆蠲除。

如果認為事物是空的,就斷除了煩惱,一切清凈,通達無自性。

由誰了知彼,謂見緣起生:緣生即不生, 一切智所說。

了知聖者所說,緣起即無生。

這些相關的點,我們在《中論》都已經涉及到,主要記住

1、無常不是變化之義,而是常無。

憍屍迦!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為無常。(《大般若經》)

2、緣起,並非緣生現象,而是緣起規律

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阿含經》)

為倒知所伏,非實執為實:執著諍論等,次第從貪生。

如果不明白緣起之理,妄想顛倒,最後必然生起執著,爭執。

彼諸聖者等,無宗無諍端:諸聖既無宗,他宗云何有。

佛陀教法是宣揚破有無宗,故而不會有如此戲論。佛陀是不立自宗。

這個我們在《回諍論》中也曾經講過。因為龍樹是只破不立(龍樹實際上立了空性,但是空性是離言的)

若計有所住,曲惑毒蛇纏:誰之心無住,不為彼等纏。

如果有一點點的法,你認為存在。那麼煩惱就出來了。相反如果能夠認識到空性,認識到世間的寂滅之理,就沒有煩惱了。

諸有住心者,惑毒何不生:何時住中間,亦被惑蛇纏。

如果沒有明白空性,怎麼可能不出現煩惱?即使你表面上在靜坐,好似寂滅,實際上煩惱如同毒蛇一樣,一直在撕咬著你。

如童執實有,旗影像起貪:世間愚昧故,系縛境籠中。

正如愚者看見水面的倒影,就以為他是存在的,世間人也是如此,困於假象的籠子里。

聖者於諸法,智見如影像:於彼色等境,不墮事泥中。

佛陀認識到,原來那都是假象,故而不會沉溺於假象之中。

異生貪愛色,中間即離貪:遍知色體性,具勝慧解脫。

愚者乾脆就是沉溺在假象之中,中等人士雖然沒有認識到假象,但是他們要掙脫慾望的束縛。唯有偉大之士,認識到假象。

執凈起貪愛,反之則離貪:已見如幻士,寂滅證涅槃。

世間眾生,執著假象為凈法。而無色界、色界眾生想要脫離慾望。但是他們都不能入涅槃。

怎麼樣才能入涅槃呢?認識到一切如幻化師所部署的假象,自性空寂,當是現證涅槃。

倒想起熱惱,煩惱睹過失:通達有無體,知義即不起。

被顛倒所驅逐的愚者生起種種煩惱,而了知斷離有無之人,不會生起這些煩惱。

有住則生宣、及離貪慾者:無住諸聖者,不貪離貪非。

佛陀既不是沉溺於貪慾之中,也不是離開貪慾。只有承認世界存在的人,才會去沉溺慾望,或者脫離慾望。

諸思維寂濺,動搖意安靜:煩惱蛇擾亂,劇苦越有海。

自性躁動,心猿意馬,如果有人能夠寂靜,安住不動,明知世界為空,當能渡過煩惱和輪迴的苦海。

以此之善根,迴向諸眾生:集福智資糧,顯得福智身。

希望眾生,能夠修集福慧,而得殊勝的法身。

此中如是難可說 隨智者見即成就

智者隨觀隨順門 如是皆從大悲轉

一切法中真實性 智者隨應如理觀

所向由是信得生 拔彼眾生離諸苦

此義甚深復廣大 我為勝利故贊說

如大智言今已宣 自他痴闇皆能破

破彼痴闇煩惱已 如如所作離魔障

由是能開善趣門 諸解脫事而何失

持凈戒者得生天 此即決定真實句

設破戒者住正心 雖壞戒而不壞見

種子生長非無義 見義利故廣施作

不以大悲為正因 智者何能生法欲

藏譯本無,大概意思實際上和上面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六道輪迴的眾生不能保有前世的記憶?
阿彌陀佛!請問,自覺罪業深重,願發心懺悔,念什麼經消業最徹底?
若說佛法被後人誤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後人因對佛法的誤解而過分形式化它了,過分分類化了?
十二因緣之「什麼是行蘊」
佛家弟子是否可以拜神?

TAG:佛法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