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情愫

巴黎已經不是一個地名了。

就像「生活在別處」里的那個「別處」一樣,巴黎也是一個別處,一個代號。

最近聽許知遠的《艷遇圖書館》,他說了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聽他講了橫濱、柏林、西貢,卻遲遲沒聽到他講巴黎。

可能他也沒想好,因為文藝人心中的巴黎根本講不完。

《午夜巴黎》里的巴黎,就是一個帶有「別處」性質的巴黎。

《午夜巴黎》里20世紀初的巴黎是當時那個年代全世界的文藝人夢想的地方,甚至是超越了時間,讓人想要付出一切去穿越到那個時代。

伍迪艾倫這種對於巴黎的愛近乎自私,我不光要當下的巴黎,也要每一個黃金時代的巴黎。

當年的巴黎文藝圈

電影里伍迪艾倫認為黃金時代的巴黎,黃金的所有理由,都是因為有巴黎畫派。巴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某個流派,是當時在巴黎的一大批藝術家共同形成的一種藝術風氣。

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鐵路和游輪,讓文藝圈完成了第一次全球化。

那個時候的巴黎,每個咖啡館裡坐滿了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幾乎每一秒鐘都會有無比偉大的作品誕生在巴黎。

我記得很早之前我發朋友圈說過,世界上再沒有哪個行業或群體像藝術家們這樣,有如此強的主觀能動性。別的行業可能都是資源吸引人才,而藝術行業是人才帶動資源。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藝術的中心,二十世紀初,他們在巴黎,巴黎就是世界藝術的中心,二戰來了,為了避難藝術家們逃到紐約,現在紐約就變成了世界藝術的中心。

畢加索、夏加爾、莫迪里阿尼、蘇丁、藤田嗣治、馬蒂斯、還有中國的常玉和潘玉良。他們組成了巴黎畫派,也從某個側面組成了某個瞬間的巴黎。

我所見到的,不管是書里的還是電影里的巴黎女孩的特質,會以剛剛好的比重體現在巴黎畫派里的藝術家們。

巴黎女孩身上,一定有五分之一夏加爾的愛情。

夏加爾是少數一生愛情非常幸福的藝術家,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愛一個人。

其實有時候有人覺得藝術家會很濫情,但看藝術史多了,不管是羅塞蒂、還是克林姆特,大部分藝術家他們反覆愛上的、畫下來其實是同一種類型的姑娘,甚至是同一張臉。

可能是初戀、也可能是最求而不得。

談戀愛其實就是反覆愛上對方的過程,但是做到的人很少。

巴黎女孩身上,有五分之一是莫迪里亞尼的無畏。

莫迪利亞尼當時被稱為整個蒙馬特最不安分的青年,他一生既受義大利藝術傳統的影響,又受非洲、黑人雕塑的影響,他的這種無畏和後天混血最大程度上代表了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

莫迪利亞尼最愛的雕塑家布朗庫西的作品

有時候覺得無畏是很打動人的,她是開放的,不拒絕任何一段經歷、一個城市、一個人在自己身上進行重新塑造。我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這樣的女孩往往有一種超出她年齡的氣場和定力。

都說莫迪利亞尼的作品裡有佛性、有禪意,但其實他在36歲的時候就因為吸毒過量去世了。

我想,年輕的無畏背後也許是另一種慈悲。

巴黎的情愫里,五分之一是蘇丁的野性。

所有法國電影里的姑娘身上那種野的氣質,但這種野和我們現在所流行的,當下語境里的「野」完全是兩個概念,歐美范、挑眉、土色口紅、不合時宜的高光和修容,把野變成了一種輕佻。

真正的野是《巴黎野玫瑰》里的Betty,全在眼神里,全在一顰一笑里,全在舉手投足里。那是一種蓬勃到讓人無法抵禦的生命力。

蘇丁的用色也很「野」。

很多時候,蘇丁畫畫就是直接把顏料抽打到紙上,用色比馬蒂斯還粗暴,然而這種很野性的宣洩卻變成了他作品中的神來之筆。

巴黎女孩身上,五分之一是藤田嗣治的優雅。

因為之前寫過,藤田嗣治(Foujita):女人像貓,提了貓,倒沒提到這張玫瑰。

真正的法蘭西玫瑰,大概也就是這樣了吧。

在我心裡,蘇菲瑪索的《芳芳》法式優雅最好的教科書。

巴黎女孩身上,最後五分之一是常玉的童真。

在現在這個雜亂無章的烽火連三月,童真抵萬金。

這種童真不是源於無知的童真,而是你看過很多、經過很多,最後終於找到自我,童真就是像孩子一樣和這個世界和諧共處的一種心態。

之前看蘇菲瑪索的《穿梭少女夢》,講的是40歲的蘇菲瑪索一點點找回小時候的自己的故事,我就想,這個世界怎麼這麼奇妙呢,有人心裡所想、所相信的,竟然和你一模一樣。

如果讓現在的我構思一部小說或者是電影,一定是《穿梭少女夢》這樣的。

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在藝術上堅持我行我素。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去世時仍默默無聞、不被賞識。想到這裡更會被常玉畫里的童真感動到落淚。童真的線條,童真的色彩,畫里女子童真的目光。好像這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模樣。

我很喜歡馬未都說過的一句話,「這世間的寶貝,你看過了就算是你的,並非要佔有,因為最終寶貝會一直在,而你我都是要死的。」

反正,巴黎也是,我看過了,就一定算是我的,能沾染巴黎一千分之一的美好,都好。

最後,列一下三月影單

《沒有青春的青春》

很難闡述看完之後的具體觀感,因為切入的角度很大,符號學、文明、靈魂、輪迴,但是不管怎麼說,是非常非常有靈性的一部電影。

《愛情限時戀未盡》

很觸動我的,可能是男主角是一個寫作者,對於寫作者來說,可以給他靈感的人說實話可以說是再生父母了。可就是因為某一方給予的太多了,所以這段關係也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平等。

也許我們這一生會有無數段戀愛,但我們只會從一個人那裡真正畢業。

《走出非洲》

非常喜歡,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會捫心自問一下,有沒有做到像女主角一樣堅強。

《魅惑·人魚姬》

改變自《小美人魚》的cult片,之前的文章里也寫到過。資源在我公眾號(南妹妹)後台有,回復「魅惑」。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配色聖經,美術設計非常非常美好。

剛剛寫到《走出非洲》的堅強,有影評說這部也是寫女性的堅強,是「女子本弱,為母則強」。說實話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以來看到這句話就渾身不舒服,「我本來怎麼怎麼樣,卻因為孩子怎麼怎麼樣」。

如果這樣解讀這部電影實在是格局太小。

女子不是本弱,你所能看到的弱更多時候是柔水成雕刀,為母也不一定要強,更多時候孩子給予父母的愛是更加無私無限的,雖然母親在身體上保護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心靈中,是孩子在保護著母親,一位母親的堅強,可能是孩子給予她的一份叫做自我成長的禮物。

《空房間》

我認為這是一部哲學電影。

《戲夢巴黎》

婁燁的《頤和園》是和《戲夢巴黎》完全同類型的電影,看完後覺得滿心惆悵,滿心哀傷,看看窗外,覺得已經是恍如隔世。

《玫瑰人生》

這部電影讓我思考,我們從傳記電影里究竟能學到什麼。成功是不能複製的,時代也是不能複製的,天賦更是不能複製的。但所有閃光的、偉大的人身上,都有兩個共同的特質,勇敢、堅持。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喜愛法國朗格多克產區的葡萄酒
喝法國葡萄酒怎麼能不懂波爾多?
法國第4周|行走的中國胃
保羅博古斯,是命運召喚我成為廚師
在一整面牆上寫滿我愛你|有種不經意間的浪漫叫巴黎

TAG:電影 | 藝術 | 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