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贈送別墅遭拒″背後的心理奧秘
近期一則「富豪捐別墅被拒」事件鬧得紛紛揚揚,看了真是讓人特別憤怒和悲哀。
事件是這樣的:廣東湛江有位企業家獨資建了129棟258套別墅,準備無償贈送給村民使用。這是這位企業家回報鄉親們的感恩方式,是多麼好,多麼正能量的一件事啊,可是劇情的發展讓人無奈又無語:有村民提出子女結婚,希望多分一兩套;戶口已經外遷的村民聯名寫信要求回來分房;還有村民不僅要別墅,還要高額賠償;更甚者,有的村民要求得不到滿足,夜晚潛到別墅進行打砸破壞……
說真的,看到報道真是不能不讓人生氣: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家是你爹還是你祖宗啊?你憑什麼就這樣獅子大開口問人家要這要那呢?你憑什麼仗著別人的善意肆意發泄你的醜陋?
關於這樣的新聞以前也有過,甚至以後也不會沒有,我多次在微課里跟大家談過的如何使用自己的善良,保護自己行善時不被傷害,還有就是慾望和需要的區別等等,但是今天我想談談以前微課里沒有談到的。
雖然這些醜陋的現象就像是報道里說的是少數人,可是我不禁要問的是,那麼對這項善舉擁護和歡迎的那大多數人呢?為什麼大多數人的聲音不見了,或者那麼小,以至於讓一小撮宵小之輩上竄下跳,把好端端的一樁美談變成醜劇上演呢?
這裡我要跟大家講一個新聞傳播學的一個概念:沉默的螺旋。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時,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時,就會積极參与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加被傳播和擴散;發現某一個觀點無人或者很少被人理會,甚至被群起而攻之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的一方沉默,就會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一方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聲音越來越沉默的螺旋發展的過程。理論的假設是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單獨持有某些信念和態度而被孤立。
我是心理諮詢師,當然還是要從心理學視角來看這個現象。今天我想和大家說的是責任分散。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講的就是責任分散。
大街上,一個老人摔倒,如果當時只有你一個人,你有極大的可能會把老人攙扶起來。如果有兩個人在場,很可能是兩人合力去扶助老人。但是如果超過2個人在場,一群人都在的情況下,反倒很可能會沒人去幫助老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認為:這麼多人都在,不缺我一個,我不去做,一定有別人去做的。於是攙扶老人的責任就分散了,就容易導致一堆人圍觀,卻無人去伸出援手的現象,所以不能一概從道德角度去批判的。
人性是複雜的,既有善也有惡。那麼什麼時候表現善,什麼時候表現惡,跟什麼有關呢?跟當時所處情境。
- 當情境讓人感覺安全時,行善和表達正義能夠被讚賞,被多數人擁護,己方力量強大時,這個時候人們感覺安全,就很容易拿出善,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當情境讓人感覺己方勢力弱小,善良和正義可能被打擊報復,遭到傷害,人們內心感覺不夠安全,就極可能選擇沉默,不表達自己,哪怕自己也看不慣,不贊同,就如本次新聞中沉默的大多數村民一樣。
- 但是我想,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裡生活,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和平友善的環境里,都希望自己遇到困難別人伸出援手,更希望當老人、兒童、女性等弱勢群體遭遇危險時,有正義的聲音出來,有正義的行為出現。
- 我們認為,媒體應大力倡導善行和正義行為,弘揚正能量,鞭撻醜惡和冷漠,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予以引導。法律上應該更完善,對醜惡,對犯罪不姑息,不遷就,嚴懲犯罪行為,嚴厲遏制惡行,給人們的行為設立法律上的紅線,同時對好人好事給予法律上安全的保障,以及政府對正義和善良應予高度褒獎。
- 另外,每個人自己也要明白,好風氣不是政府提倡,媒體報道,更要從每個人自己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聚少成多,積沙成塔,把社會公民的責任擔起來,讓正義和正直的聲音成為主旋律,不給陰暗醜陋的行為和思想以舞台和表演的空間。
不能讓好人傷了心,讓懶惰,不勞而獲,理直氣壯的要求別人援助的寄生蟲壞了一鍋好湯!
我相信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但前提是,第一咱們得看對象,第二警惕把援助的對象培養出了寄生蟲意識!
本文章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違者必究!
http://weixin.qq.com/r/C0QkPIrE9teJrc5f9xE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余虹:我與督導的對話——滿足自戀or助人成長
※自卑人格的一場自我救贖
※有些姑娘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危險的心理諮詢
※人終究都是要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