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豆結緣

楊多金突然問我,你的公眾號叫什麼喔,我也去關注一波,我說hi豆子呀,「還叫這個」「嗯」。我幾乎所有的社交賬號,都名曰豆子。

豆子這個名真的是百搭,加街頭文化社後,我也直接備註了這個名,居然也搞的定不違和。說起街舞,練了接近一年了水平也還是拿不出手,但又如何,沒事兒就去蹦躂一下,權當愛好。

有時候出門,認識我的老鄉打招呼也叫豆子。

有時在食堂,菜里黃豆蠶豆,室友也會開玩笑說:咦,豆子吃豆子。

其實,我最開始的豆子一說,最開始源於周作人的《結緣豆》:

敦崇《燕京歲時記》有「舍緣豆」一條云:

「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黃豆數升,宣佛號而拈之,拈畢煮熟,散之市人,謂之舍緣豆,預結來世緣也。謹按《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一說,為農曆十二月八日。 清 張燾 《津門雜記·歲時風俗》:「十二月初八日作佛會,清晨有施豆者,先於夜間跪佛前,每捻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

在四月佛的誕辰抑或是十二月的佛會,僧人拿著一碗熟豆,邀請路人食用。最開始無從周作人處知道,舊時的北京還有這一風俗。我有時出神遐想:這一顆顆的熟豆,路人莫不是真拿來吃了,平日都是僧人化緣,就在這天,僧人們用這樣一種方式回報,豆上還縈繞著佛的氣息、神秘的色彩,使這一行為愈加深沉又動人。

後來有意去查閱,竟然好多處都有這一習俗的記載

范寅《越諺》卷中風俗門云:

「結緣,各寺廟佛生日散錢與丐,送餅與人,名此。」

至日,熟豆,人遍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婦女不見容於夫姑婉若者,婢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舍豆兒,不結得人緣也。』」

又,佚名《燕台口號一百首》中也有詩云:「香會逢春設戲筵,分嘗豆子結良緣。」

《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寫賈母八十壽辰,喜鸞和四姐兒點上香,捧過一升豆子來。兩個姑子先念了佛偈,然後方一顆一顆的揀在簸籮里,每揀一顆念聲佛,明日煮熟了,令人在十字街上結壽緣。 可見《紅樓夢》中於此小節,也都是有根據的。

以豆結緣,在遙遠的年代,這是古代人們生活的縮影,這簡單的行為後有更龐大的文化體系,有學者做了更深刻的研究,聯繫到佛教的中國化。至此,也就夠了,我不願簡單純粹變得更為複雜。

願我所遇見的人們啊,都有一顆豆子住在我們心裡,在合適的時候發芽,然後長出飽滿的情,我們相遇、分別、重逢,然後各自留下一顆種子,以豆結緣。無論身處何處,我們內心篤定,情感交織,無畏將來。

摘自公眾號:hi豆子


weixin.qq.com/r/vSp2bl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1?.?? ?.???
雜想集2
二 |《山山而川》:關於悲傷
聊一聊光榮訴3DM——從訴訟策略、判決認定的事實與法律依據角度

TAG: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