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一道題做十遍 VS 十道題做一遍
大家好,這裡是《進擊學神》系列原創學習方法第7篇文章,我是李老師,教數學因為自己在初高中是個逆襲的學生,逆襲這種事情一定有其內在規律,並不是偶然現象,我會一點一點把這些方法還原給大家,希望對孩子們有幫助。
更多學習經驗、學習方法、乾貨內容,請關注【進擊學神】公眾號(lizhongyimath)
學習,要先把底層基礎打好,所以我寫的文章,前二十篇,基本都是用來築基的,先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學習方法的框架,再填充學習方法的細節,最後題型技巧經驗。問題才能去根兒。
每篇文章解決一個問題,不灌水,不墨跡,我想把工作和生活都過得簡單一點兒。
現在信息大爆炸,咱們每天都被各種信息塞滿,咱們接收到的信息看起來是自己根據自己的需求攝取的,但其實是別人挖掘了咱們的需求並設計出一連串的轉化邏輯,用咱們的注意力套現。
所以,建議大家多做減法,把生活必須的事情理順清楚,使自己更加專註,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咱們其實沒有損失什麼,反而收穫滿滿。學習,也是一樣,尤其是做題。
學習有三個過程:
「知」是萃取——有選擇的學習;
「悟」是升華——有發現的學習;
「用」是結晶——有創造的學習;
師從於書本,解決的是「知」,師從於自然與生活,才能解決「悟」的問題。
所以很多家長問我,老師,我家寶寶咋就不開竅呢,怎麼能讓小腦袋更靈活一些呢?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不在於知識的本身,就像是想開一把鎖頭,盯著鎖頭看肯定沒用,鑰匙肯定沒在鎖頭上。
多多體驗生活,多想想生活和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性邏輯,慢慢思維就會越來越活躍。
擇師,也有境界之分。
比如同樣從師與自然:
師虎者獨、師狼者群、師牛者勤、師狐者詐、師竹者直、師藤者繞。
如果你感覺自己現在已經到瓶頸了,很久沒有突破過了,不要妄自菲薄,這很有可能不是你的瓶頸,而是你所處環境的瓶頸,你的引路人的瓶頸。這是我最近才悟出來的。
比如,你的老師是刷題型的老師,你們就會跟著刷題,你的老師善於總結,你慢慢就會有總結的意識,你的老師如果很有激情,很有追求,自然也就會感染到你們。
所以我慢慢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家長都會爭搶優質教育資源,因為影響實在太大了。
一個東西從有感覺,到產生意識,到總結出可實踐的方法論,需要經過幾年的積澱,但是學習別人的方法,卻可以很快就領悟成為自己的。
所以投入產出最大的,一定還是學習,回報率最高的,一定是去找最好的資源去學習,因為,教育是最有可能出奇蹟的,我家就是個栗子。
所以,暑假的時候,我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報了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研修課程,去跟頂級大師學習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很多同事覺得五年才能申請博士學位,還花了四萬塊錢,多不值。呵呵。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祖傳秘方,領悟了足以讓寶寶突破現在瓶頸。
孩子們現在一定在大量做題,我一點都不反對做題,做題不一定行,但是不做題一定不行,問題就是怎麼能讓自己的努力不要白費。
注意,不會刷的話,努力就是白費的,天道酬勤,但並不酬蠻幹,玉皇大帝那麼牛,回報肯定是按照思考量而不是做題量給的。
刷題,有兩種策略:《十道題做一遍》和《一道題做十遍》
《十道題做一遍》:
大量的各類練習冊,各種試卷,不斷的狂刷,最後的結果,題,看一眼就知道做過,就知道大體思路,抬筆就可以直接寫過程,都不用想。
優勢:
門檻低,操作簡單,無腦刷。
部分學生中考分數還是可以湊合的,因為題型不多,沒見到的題別人也未必做的上。
劣勢:
靠記憶學習,知識融合、重組方面的思考很少,學科知識體系性不強,總結歸納能力雖然也能得到訓練,但很難得到很好的強化,很容易被經驗陷阱束縛。
方法難以複製到高中,高一後有很大的概率被甩下來,有很小的機會能夠追上去,追上去的也要走回循環的起點,選擇理解型學習的路線。
《一道題做十遍》:
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那麼多題,所以精選一本詮解類的輔導書,一本習題冊,其他跟住學校老師節奏,做的不多,但是道道狠,做過的,基本全吸收,平時發現自己也沒記住太多東西,考試時候,題目沒有那麼熟,不敢太機械化,還是要挨個分析。
優勢:
思考問題的深度得到極大發展,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不斷地強化,知識融合、重組非常充分,學科知識體系性強,學習方法可以橫向複製到其他學科,縱向高中可以有先發優勢,後勁足。
是一種理解型學習,而非記憶型,可遷移能力很強,能力終身受用,而且不會收到經驗陷阱的束縛,天花板更高。
劣勢:
門檻高,思考工作量極大提高,對操作細節需要進一步摸索,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方式,發展深度各異。
深入分析一下:
《十道題做一遍》的刷題方法,是為了見過更多的題型,獲得更多的經驗,偏向記憶性的學習,是廣撒網,以面蓋點的方法,是小學普遍使用的方法。
《一道題做十遍》的學習方式,是從部分題中把所學知識融合、重組、總結、歸納,找出題目背後本質規律,最後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的過程,是從小樣本出發,看透本質,然後利用邏輯思考能力估計整理的過程,整體有多少,其實無所謂。
一個是記住上千題的經驗,一個是不斷強化集中思考問題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威力肯定不在一個維度。
最早人類的數學只是計數,用數字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東西。
慢慢數量越來越多,發現用數量表達不過來,就出現了代數。
只用一個字母,就代表了具有相同性質的一類數,比如自然數n(n=0,1,2,3,,,,,)。
後來發現單純這些字母,只能表示一類數,卻不能表示不同類事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出現了方程與函數。
比如:y=kx+b,從古至今的數學,其實就發展到了這裡。
細細品味,很多孩子的學習方法還停留在數數階段,連代數式的程度都沒有走到,離函數與方程還很遠,所以很難走的太遠,因為太重了。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艾瑪。迷路了呢。
所以建議孩子們,每個題都庖丁解牛,排骨都燉了喝湯,熟練到一定程度,就有了自己的方法論,基本就開了「天眼」,一眼看透他們的內部結構。
在這樣的情況下,牛的種類越多,品類越豐富,技藝就越是精湛,就算見到大象,問題也不大了。
有關孩子學習上的疑問與困惑,可以添加我私人微信:jinjixueshen01詳細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