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野:生活的外殼

起初,你只能看到建築本身。你調動你的五官,感覺到它的雄偉壯麗、靜雅舒適,覺得身心愉悅。走進春天的花園,身邊有各色花朵,每一朵都絢麗動人,可你漸漸發覺,花朵、綠葉、雨絲、醺暖的空氣中泥土的氣味,加在一起才是春天。建築也是一樣,當它們容納了宜人的居室、雅緻的書房、豐饒的庭院,當它們圍繞街道、廣場、綠地、花園與外界連接起來,成為或大或小的生活領域,才變得生動而有意味。建築是生活的外殼,不管有心設計或無意經營,都透露著主人的趣味和態度。黑喜鵲的巢穴密實又漂亮,灰喜鵲的巢穴雜亂又粗糙,它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從外面看,建築只是一個形式、一具軀殼,好像失去生命力的珊瑚礁。可是假如我們仔細分辨,會看清一些東西。這具外殼,分明就是生活的結晶。人們在建造中生活,用自己的願望和趣味去修飾,這空間的骨骼,卻由一個時代的經濟、技術和思維狀況所決定,個人只能在這個框架之內去實現自己的生活之夢。上述種種,都被凝固在牆壁、線腳、鉚釘所組成的建築紋路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為了有別於他人、又不自外於時代和社會,你必須從現有的模式中去思考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這個空間,就是你的生活理想凝成的「珊瑚礁」,它或大或小,堆疊在表面上一模一樣的城市樓群內,在你的小小領域的周圍,是別人的「珊瑚礁」,它們堆疊在一起,組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城市。你用傢具和裝飾物為你的房間賦予生機,你的選擇決定了它的形式,從此它就代表你的趣味、你的主張、你的願望、甚至你的經濟實力。形式並不僅僅是形式,隨著它在工人師傅的手中慢慢剝離了粗朴的外貌,當你的家從水泥砂漿和石膏塗料中變得越來越像個家的樣子,這塊空間的璞玉,就漸漸獲得意義,隱約記錄著一時一地一人的所思所愛,你迄今為止的所作所為,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記錄著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的狀況。我們走進博物館,看到秦漢畫像磚上祭祀燕飲的浮雕,不免懷想那個時代的精神規模和生活水準。我們自己的家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我們習以為常而不復能知了。

市面上的傢具大同小異,頂多不外幾百上千種品牌,決定了你的家不同於別人的家的,是這些商品的搭配與組合。建築也一樣,作為一個城市的設計者,總是覺得素材有限,組織安排捉襟見肘,其實不然。古老的村鎮、地下的遺迹,都在給我們上課,看上去彼此類似的小房子,由於妥善安排,美好的室外空間穿針引線,生活變得有意味、有節奏,合乎一時一地的文化規則、禮樂精神,生活的豐富來自於有限素材的微妙安排,而不是用人為的差異來製造絢麗。所以說,建築的形式就是一種規則,假如其中體現某種美,那麼這種美也正是一種生活的規則。對於我們身邊這個世界,自然的造物之手一定有它長遠的打算,它讓每一座山丘、每一個湖泊都緩慢變化,同時賦予它們相對穩定的外形。這份只因人的生命有限方發生意義的安穩感,對人的生活至關重要。人生百年,這個時間長度恰好成為山川河流盈虧消長的衡量尺度,從而讓人們從中生出萬物有序的體驗。相比之下,人類的建築就沒有那麼意味深長,有時候對於生活來說它過於強硬刻板,卻可以在一次小小的自然災難中土崩瓦解,毫無庇護的能力。自然像水流,強韌而瞬息萬變。相比之下,建築未免太冥頑了。

意識到我們今天的建築並不健全,就會讓人們不斷思考,不斷夢想。這份思考和夢想的能力,其實是建造的真髓,也是生活的本意。建造,其實是因勢利導,讓人工的形式更加合乎自然的法則,因而也更適於居住。不是說建築師只要體會並轉達就可以,你要動用自己的情感、理智和經驗,去用心揣摩,替自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務,以使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更加安穩、有趣,也更有意義。這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但絕大多數時候,受限於一個人的力量,我們只能在自己小小的家庭裡面,通過傢具和配飾完成一個並不完美的夢想,接受著一時一地的產品和風尚,把這當成是一項事業,在城市裡擠佔一小塊空間,聽聽歌看看電影,不去想像遙遠的地方正有一群人,他們毫無顧忌地攫取一切,把泥土燒成瓷磚,把樹木切成地板。

我們住在這樣的屋子裡,使用這樣的瓷磚和地板,房間整潔又溫暖,這讓我們愉悅,絲毫不會產生罪惡感,這就是商品社會的微妙之處:它讓每個人都不覺得自己良心有虧,一個個環節單個來看都和平公允,連接起來卻成為惡行。惡行被分解了、被無害化了、被漂白了。假如有一位古人或來自於未來的人,恰好從我們這個時代路過,目睹眼前發生的一切,他會驚異萬狀,感覺一切都那麼荒謬,而此時此地的人卻熟視無睹、心安理得。

建築師不是決策者,也不能奢求掌握真正的權力。你能做的就那麼多,建築和城市的形式歸你負責。管好了,生活多少會有點意思;管不好,一片大亂。所以在下筆之前,建築師必須好好衡量。就像滿地都是沙石,多數人視而不見,有心人卻可以從中尋找璞玉,用不值錢的石頭搭建了不起的大廈。建築是生活的外殼,裡面包裹著生命之心,這顆心千差萬別,有慈悲寬容也有自私偏狹,建築因而獲得不同的形態、面目、氣象和質感。聽憑虛榮、惰性和盲目自信驅使,使愛慕生活的蓬勃之心歸於沉寂,這個外殼就會漸漸失去生命,成為明日的負累。為了夢中之家園,必須砸碎沉重的外殼,問計於先人千百年積累的智慧,使機器和技術成為可以駕馭的僕人。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師的任務,首先就是甄別和選擇,其次才是闡發和創造。

文/金秋野

原載於光明城《生活的外殼》


推薦閱讀: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灣區的對比分析
防火塗料的價格之選
見過「迪拜相框」但這三個「醒酒器」有見過嗎?
超酷的美國建築教父,在他的超長職業生涯中都創造過哪些奇蹟?

TAG:建築 | 建築師 | 建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