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在今天的中國談「收縮的城市」

21 世紀是城市的世紀。近年來,全球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在未來數十年間,城市居民的數量將翻一番,達到60 億左右。世界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城市化進程,而中國即是這一城市化進程中具有典範性的國家之一。

這些(統計和預測的)數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卻很少能夠讓我們意識到,人類也正同時經歷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從1800 年工業化及其相關的化石燃料利用開始,首先在工業國,現在幾乎在全球範圍內,正在經歷著獨特的增長時期。這一人類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階段即將結束。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在大約3/4 的人類居住在城市後,全球人口的增長到本世紀末將終結,同時城市化的進程也將接近尾聲。

下文節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老師為《收縮的城市》中文版所寫序言。

很好的問題。

中國人已經被這三、四十年的城市發育期的活力寵壞了,尤其是當了地方一把手的領導們,總想著明天的城市會更加美好。

但是,城市的歷史並不總是被增長所主宰。因為,城市是一個人工的生命體。城市有孕育期,有誕生期,有少兒期,有發育期,有青壯期,當然,城市也有她的衰落和萎縮期。今天,我們暫且不談城市的死亡期,在國內先揭開城市衰落期中萎縮的事實,已經夠另類的了。

我於1980-90 年代在德國和歐洲各地城市的直接觀察和經歷,使得我在承擔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後,每年送往歐洲一批學生研究城市萎縮的問題。30 多位研究生有幸在2004、2005兩年參與以此為題的暑期夏令營,首次用「減法」思維模式思考城市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去了包豪斯的學生覺得開了眼界了,題目新鮮,有意思。我也覺得有意思。

我的有意思,是在想著這批學生的社會承擔核心期是2025 年上下,中國城市中的一批城市正是會在此時段進入衰落期,這將是事實。那解決衰落期中萎縮問題的人才呢?我們提前為中國的城市2025 年上下的萎縮問題在準備著人才。

城市是人造的生命體,而且是群聚的生命群體。一個城市有了萎縮問題,區域中的城市就會像得了傳染病似的一群群地出現萎縮。我們的知識和人才的儲備也是需要一批批地準備。

就像人必然有一天進入衰老期的事實一樣,城市進入衰落期的事實本身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對衰老的無知。最可怕的是:拒絕承認衰老的事實,拒絕學習衰老的知識,拒絕接受應對衰老的健康建議。

大量證據表明,在世界上的所有地區,尤其是在發達地區中,很多城市在規模上正在萎縮。

根據《德國城市研究雜誌》(German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對歐洲城市人口進行的研究,許多歐洲城市正面臨或者即將面臨城市人口的萎縮和老齡化問題。據預測,至2020 年德國城市人口將從現在的8200 萬人下降到7000 萬人,而且其人口結構也將隨之發生根本的變化,老齡化現象將日益嚴重。研究認為城市人口萎縮和老齡化將對德國經濟發展、社會分化、城市更新、政府決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規劃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無獨有偶,這一現象也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聯合國人居署一份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1408 座城市的分析表明,在1990 到2000 年間,樣本城市中的143 個城市,即10.2% 都存在人口數量下降的現象。儘管如此,快速或高速的城市增長仍然是發展中地區大多數國家的現實:樣本中超過一半城市從1990 年代起一直保持快速或高速的增長速度;17% 的樣本城市每年增長率超過4%,36% 則以年均2% 到4% 之間的速度快速增長。了解哪些城市在經濟和人口增長方面處於繁盛期,哪些城市的經濟和人口在衰退,對獲得最大收益、定位或重新定位投資和機遇,以及為實現更為永續和健康的區域發展而進行規劃,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物質的角度來說,萎縮城市以廢棄的或空置的商業區、棄置的或無人使用的住房、廢棄的基礎設施以及城市周邊的物質衰退為特徵。通過一系列策略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經濟活力,通過多樣化的經濟活動來吸引居民和投資,人們可以阻止這一城市萎縮現象。中國的城市化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並在今年將首次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增長和萎縮並不是截然不同的現象,他們是城市生命中必然要出現的兩個階段。

「城市萎縮」離中國城市並不一定有您想像得那麼遙遠,可能就在您的身邊。產業結構的調整、移民夢想的破滅、環境資源的失衡,管理政策的失誤,都可能帶來城市的優勝劣汰。

我想像中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在國家整體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出現區域性城市群的萎縮。這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準備,用新的方法和技術來應對城市發展、擴張和增長管理,也應對城市衰退或人口遷出。中國的城市規劃師不僅應肩負起「為了增長而規劃」的職責,也應該準備好「為了萎縮的規劃」,兩者結合方能實現更健康的城市和區域發展。

世界範圍內一些城市收縮的案例:

曼徹斯特- 利物浦地區是在去工業化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的。這一地區在規模上接近於前東德,它是北英格蘭老工業帶的一部分,在這一老工業帶中,還有其他好多城市也在經歷著收縮的過程。包含這兩個城市的區域的突出特徵在於它的兩極化發展,一部分正在恢復生機和活力,而另一部分則在繼續下滑。在幾十年的危機之後,新的發展計劃終於得以實行,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底特律則是另一個例證,它的收縮乃是由於郊區化。在過去50 年中,雖然這一地區本身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100 萬居民離開了底特律城,占該城總人口的一半。如今,這個城市仍在繼續收縮,也是美國「銹帶」(rust belt)的一個典型而極端的例子。

伊萬諾沃位於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莫斯科東北300 公里處,它是蘇聯社會主義解體後城市轉型的典型。儘管集中於這一地區的紡織業已經崩潰,並且還有貧窮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這一地區的衰敗事實上並沒有其他地區——無論是北高加索地區還是遠東或西伯利亞地區——的城市那麼嚴重。因其相對溫和的氣候條件以及始於19 世紀末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在俄羅斯而言這是非常早的了,這一地區非常適合與前東德地區來進行比較。自東歐解體以來,許多原先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都日漸萎縮,伊萬諾沃便是它們的縮影。

低出生率和長壽這兩個因素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快因而社會的收縮速度也最快的國家。就這一類型而言,日本可以作為因人口老齡化而導致城市收縮的分析對象。

文/吳志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2003-2009)、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

原載於《收縮的城市》中文版,此文為吳志強為《收縮的城市》中文版所作的序言

推薦閱讀: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
註冊規劃師之相關知識-- 建築史基本知識
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數據分析和信息化建設
『規劃師的ArcGIS應用手冊』- 用地性質變化的比對

TAG:城市 | 人口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