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大師 雨果 以及《悲慘世界》

真的是,太多了……生平經歷很長(幾乎橫跨整個19世紀),寫作範圍很廣,著作也很多,大概按照這個標籤來整理吧。唔,最後再詳細說說悲慘世界。

| 第一階段,雨果的早期創作

出生於1802年,父親是共和黨人,在拿破崙手下擔任軍事將領,但是他小時候受到保王黨母親的直接影響,政治上比較保守。

復辟時期是雨果進入文壇的時期,他17歲參加詩歌比賽,被夏多布里昂稱為神童,從此確定了走向文壇的人生方向,投身早期浪漫主義,與維尼、繆塞等詩人組織第二文社,出版有詩歌《頌歌與民謠集》。這一時期他有小說《冰島惡魔》和《布格·雅加爾》,顯示出英國小說對他的影響,前一本是哥特式小說,後一本是司格特式的歷史小說。

| 第二階段,浪漫主義旗手

這一時期從1827年開始,他轉向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發表《銅柱頌》是個標誌。而這一年他投身古典主義文學的大本營戲劇領域,創作了《克倫威爾》,並且寫作了一篇著名的浪漫派宣言《克倫威爾序》,這篇序言認為新時代應該有新時代的文學,古典主義應該退場了,同時還提出了雨果堅持一生的寫作原則,也就是對比——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條也是針對古典主義教條提出的。初次之外,他還針對三一律展開了批評,認為只有情節統一律值得保留,還主張使用豐富的日常語言,而不是僵化的貴族語言。這之後雨果寫了一批浪漫主義戲劇,最終在1830年圍繞著《歐那尼》兩派展開了決戰,浪漫派獲得了勝利。這一時期他還寫作了詩歌《東方集》,寫希臘人民的革命鬥爭,還有著名的《巴黎聖母院》(1831)。

《歐那尼》寫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反抗國王的故事,其內容和結構均是為了直接打古典主義的臉。內容上寫綠林大盜教訓國王,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放在一起。結構上完全打破了三一律關於時間和地點的規定,只保留了情節的同一。

《巴黎聖母院》是對照手法應用的典型,主教弗羅洛和敲鐘人卡西莫多對埃斯梅拉達的態度和兩人的性格和身份形成了完全的對照。而乞丐幫會為埃斯梅拉達衝擊聖母院的行為頗有政治意味,似乎暗示了反對封建統治的傾向。

|第三階段,消沉期

這一時期從30年代開始,主要寫詩歌,有《秋葉集》《晨夕集》《心聲集》和《光與影集》,主題從反映社會逐漸轉向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內心世界。這一時期的戲劇有六部,主要以離奇的情節為賣點,但是也有重視下層社會身份人物的寫作傾向,《呂伊·布拉斯》是其中總結性的一部,寫聰慧的僕人反抗主人的故事。進入40年代,雨果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41年入選法蘭西學士院,45年成為貴族議員,在維持著一貫的人道主義觀點外,他政治上受到七月王朝的拉攏,立場日趨保守。在1843年,充滿神秘主義的《城堡衛戍官》大為失敗,因此雨果近10年沒有創作。

| 第四階段,流亡期

1948年二月革命重新激發了雨果的革命激情,1951年拿破崙·波拿巴(也即拿破崙三世)政變復辟,這就是第二帝國時期,雨果參與了反覆辟的起義,失敗,因此流亡國外19年。

不過流亡時期的雨果在創作上回復了活力,尤其是寫了一些政治性很強的作品,比如1852年的《小拿破崙》這本小冊子和詩集《懲罰集》專門諷刺復辟集團。

這一時期雨果完成了小說《悲慘世界》(1862),寫了《海上勞工》(寫諾曼底漁民)和《笑面人》(批判英國貴族)。

詩歌上有《靜觀集》(1856),這部著作是雨果生活上陷入絕對困窘的時候拿出來應急的,結果獲得巨大成功。這是雨果抒情詩歌的最高峰,內容極為豐富。

| 第五階段,歸國

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慘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雨果得以回到祖國,之後捲入巴黎公社的旋渦。他1872年的詩集《凶年集》主要就是寫他這一階段的感情,反映了反侵略的民族主義和支持公社的革命精神。1974年出版小說《九三年》,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集中反映了雨果對於革命的思考,小說中革命和人道主義產生了衝突,因而造成了悲劇,最終雨果得出結論,人道主義是要比革命更正確的,即使付出生命也要堅持。

1883年還有著名的抒情史詩作品《歷代傳說》(1859-1883)。

|《悲慘世界》

雨果主要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進行耕耘,散文方面也有《萊茵河遊記》和《見聞錄》,總之一生著作頗豐。而最出名的著作就是《悲慘世界》,這是雨果寫作時間最長的小說,從20年代就開始準備,40年代動筆,60年代初才發表。

悲慘世界主要以主角冉阿讓的一生為主線,講他在社會中顛沛流離的一生,在情節、人物、設定上都非常豐富。

情節主要是龐雜,層次多線索多,但是主要是圍繞冉阿讓展開的。冉阿讓是一個工人,失業讓他犯下盜竊罪,進入監獄19年。出獄後受到弗萊主教的感化,改了名,辦了企業,甚至當了市長。但是警探揭露了他的逃犯身份,使得他再次落入社會下層。之後他救了柯賽特,前往巴黎參與了革命,但是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他最後甚至不敢參加乾女兒柯賽特的婚禮,鬱鬱而終。其中第四章的街壘暴動是大高潮,共和主義和君主立憲派在這場戰鬥中直接對立。(概括情節只能以人物為軸嗎,就沒有情節的分析方法嗎)

人物除了主線人物冉阿讓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人物。芳汀是冉阿讓的僱工,被人勾引生下私生女柯賽特,這個道德問題被人四處宣揚,冉阿讓解僱了她,最終她淪落最底層成為娼妓悲慘地死去。柯賽特是芳汀的女兒,從小在泰納迪埃家干苦工,受到非人的待遇,最終被冉阿讓拯救出來,同進步青年馬里於斯結婚。沙威信封法律,追蹤冉阿讓使得他身敗名裂,被起義軍捉到卻被冉阿讓放走,最終羞愧投河而死。昂若拉,馬博夫,馬里於斯等共和黨人思想進步,構成了起義軍的英雄群像,其中馬里於斯顯然是照著雨果自己的生平寫的。

設定背景上本書反映了十九世紀前中期的方方面面,從滑鐵盧戰役開始,以復辟時期和七月王朝時期作為主要舞台,經濟上有資本主義初興和發展,政治上有共和黨和立憲派的對立。重大歷史事件力求細節準確,而且生活細節非常豐富,這方面很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思想上主要是人道主義和資本主義革命理想,但是人道主義的道德觀要更突出一些。人道主義首先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上,他在序言表示要寫「貧困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的社會問題,這顯然就是冉阿讓、芳汀和柯賽特嘛。人道主義還表現為強烈的道德色彩,這反映在米里哀主教和沙威警探對法律的認識上,雨果顯然是支持米里哀那種道德化的法律解釋的,另外,文中情節走向處處都要寫寬恕、愛之類的樸素道德,這也很能反映問題了。還有就是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共和黨人英雄群像,還有街頭起義反抗菲利普王朝的事件,以及書中人物時常給出的長篇政論,都能反映雨果在政治思想上的思考。

文筆方面,雨果著力於描寫心理,以複雜矛盾的心理來描寫來創造閱讀效果,這對於人物塑造和情節轉折方面非常有幫助。

最後說兩個無法歸類的特殊辭彙,一個是「對比」的手法,這個手法在情節、人物和設定背景上都有使用,另一個就是所謂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我只能說,這本書介於兩者之間。另外,本書的核心要素應當是人物。

P.s.唔,如讀者所見,我用五要素重構了一下悲慘世界的內容……所以也扔進書評專欄吧

另外,題圖是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我打算今晚看一下


推薦閱讀:

重讀巴黎聖母院發現一個有趣的物理歷史問題?
我認為《巴黎聖母院》中的弗羅洛只是一個為情所困的中年人,為什麼教材上說弗羅洛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
如何評價雨果<海上勞工>吉里亞特的結局?
番茄竊賊 | 2017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
《悲慘世界》之前世今生

TAG:雨果 | 浪漫主義 | 悲慘世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