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基礎知識之代表性的產地「下」
序:
年少時,每個人都有浪跡天涯的夢想,咖啡也不曾例外。
如果咖啡種子和樹會說話,那麼可能是想告訴種植者,它們想去看看不同的土壤。
上一篇我們說到了美洲,那當然無法忽略聲名大噪的「Geisha」上一篇我們說過,Geisha的原生種來自於「埃塞爾比亞」而浪跡了幾個國家之後,終於搬進了新家「巴拿馬」關於Geisha的故事相信各位看過都不少了,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埃斯梅拉達」莊園的瑰夏是最好的瑰夏了,而這又是一個類似於「千里馬遇上伯樂」的故事。
「瑰夏 Geisha」
Geisha的故事千篇一律,但產區和等級卻千變萬化,如「紅標、綠標、藍標」Geisha,「一號地、二號地、三號地等」Geisha,但瑰夏除了巴拿馬的還有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和衣索比亞等產區的瑰夏。
瑰夏最著名的無非就是以顏標之分,紅標、綠標、藍標,但顏標之分是巴拿馬「埃斯梅拉達」莊園特有的等級標記;更有今年拍出天價的「一號地」紅標瑰夏,以種植的區域分塊之分,同樣,這項技術也是屬於「埃斯梅拉達」莊園的。
自04年開始,在在COE比賽中漸露鋒芒,瑰夏可謂之一路高歌猛進,蔓延到了咖啡圈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大比賽還是小聚會,瑰夏總是會被提及被誇獎,那麼最終靜下來問自己「究竟值不值得喝那麼貴的咖啡呢?」
答案也許各有不同。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如你今天種什麼菜喝什麼豆子。
但在一個國家,對於咖啡這一塊,明文規定只能栽種「阿拉比卡」的豆子。
哥斯大黎加政府的明文規定中栽種「羅布斯塔」屬於犯法行為,它們法律當中有一條是禁止栽種「羅布斯塔」。
從這條法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哥斯大黎加人對於咖啡的態度和對於品質的堅持。
所以哥斯大黎加在咖啡屆的名聲來說一直聽不到什麼「黑點」唯有的可能就是不夠甜,不夠「哥」
十九世紀開始,哥國政府開始鼓勵民工種植咖啡,而咖啡也不負眾望,從根本上改變了殖民地政權和村莊經濟,待到1892年的時候,咖啡已經超越過了可可、煙草、食糖,成為了主要的收入來源。
而在哥斯大黎加,有八個區域種植咖啡,其中最聞名世界的當屬「Tarrazu」,有翻譯成塔拉珠的,也有人稱之為塔拉蘇,anyway,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咖啡豆的品質和質量。
而由於哥斯大黎加的晝夜溫差較大,海拔高、降雨量足等對咖啡有利條件的前提下,哥斯大黎加的咖啡又有了較好的保障。
在哥國,優質的豆子都被稱之為特硬豆,而這個豆子的等級分別為「SHB、GHB、MHB」三個不同的標準,
而SHB則代表的是海拔在1200m以上,GHB則是在1000m以上1200m以下種植,最差的一個是在1000m以下的種植海拔。
對於哥斯大黎加,可能最多的就是停留在SHB和黑蜜處理這兩種概念上。
而對於哥斯大黎加的風味更多的偏向於甜感較高和水果風味。
當然了,某些供應商在哥國的胡作非為不能算在正常的哥國豆子系列之內。
「瓜地馬拉Guatemalan」
有人評論瓜地馬拉的話,那麼一定會說這句話「瓜地馬拉孕育了兩個結晶,一個是瑪雅文明,而另一個則是咖啡。」
如果有人問我世界上最好的高地咖啡來自於哪裡,那麼我會不假思索的回道: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咖啡曾被譽為中美洲里「皇冠上的明珠」,但不意味著瓜地馬拉每一杯咖啡都是最好的,只是質量都會優於鄰國,正是應了那句話「都是同行襯托出來的」。
在瓜地馬拉境內,有不同的種植區域、高原、土壤及氣候條件,所以每個產區所種植出的咖啡又大不相同,在瓜地馬拉有七個主要的產區,分別為:Antigua、Atitlan、Huehuetenango、Fraijanes、Coban、Oriente,及San Marcos。
我似乎對瓜地馬拉的咖啡打上了一個印記,那就是「煙熏感」,不管是產自San Marcos還是Antigua或Coban的瓜地馬拉,總是給我帶來了一種煙熏感,雖然有著豐富的花香、巧克力、堅果等風味,但「煙熏感」會瞬間破壞我對瓜地馬拉的嚮往。
咖啡生於非洲,漂留到了美洲,在美洲落葉生根,給世界帶來了不同感受的咖啡,而今天的這幾個僅僅是我喝到過覺得能代表美洲的咖啡,其還有很多產區,如國內罕見的:「多明尼加」的Barahona、「墨西哥」產的恰帕斯、「尼加拉瓜」的Prodocoop、「波多黎各」的波旁、「海地」海地藍莓、「委內瑞拉」卡杜拉、「厄瓜多和秘魯」小品種。
國內常見的則有「宏都拉斯」的科班、「巴拿馬」的瑰夏、「夏威夷」的可娜等等。
亞洲,不算一個很好的咖啡種植地,卻產出許許多多優質的咖啡。
印度尼西亞的曼特寧、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圓豆、爪哇島的羅布斯塔、印尼的貓屎和雲南的小粒豆、越南的羅布斯塔。
雖說亞洲的豆子並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豆子,但卻以「產量」聞名於世界。
而這幾年的雲南的質量則讓全世界咖啡人的目光瞄向了雲南。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說起印尼這個國家,三個逃不過「貓屎」「爪哇」「蘇門答臘」
而印尼的主要產地則聚集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和蘇拉維西這三個島嶼。
貓屎咖啡,這一種類我們能扯上「人性、道德」等等話題,所以暫且不表。
我們先來說說「爪哇」
提起「Java」這個詞,程序員想到的是編程。
而咖啡的小夥伴如果熟悉東南亞咖啡的一定是想到「爪哇島」
十七世紀荷蘭人將咖啡帶入了東南亞,而最早開始種植的島嶼則是在爪哇,自此這個島上出現了一個詞「Java」,也許是荷蘭人起的名字,也許是島上的農民給的稱號,但這無關痛癢,起初的Java指的是單一來源的咖啡,而隨著貿易的增長,它成為了一個通用名次,不再僅限於爪哇島的咖啡了。
而在今天的爪哇依然仍然還在種植咖啡,而代表爪哇的則是稱之為「季風」的咖啡,這一種類咖啡需要長達三年的時間才能收成,酸度較低,厚重感較好。
「蘇門答臘曼特寧 Sumatra Mandheling」
蘇門答臘曼特寧則代表了印尼高品質的咖啡。
地理好的童鞋應該都能知道,蘇門答臘島是印度尼西亞第二大的島,而蘇門答臘因為地理環境(火山分布較多)所以當地人會將咖啡栽種在火山斜坡附近,這在土壤上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而多數人對於蘇門答臘的印象則是「煙草、草藥、巧克力」等形容,這大部分原因可能要歸咎於他們特有的處理法「濕刨法」。
現市面上流傳的大部分都均為「濕刨法」的曼特寧,而曼特寧則是以瑕疵豆來分級的,分別是「GR1、GR2、GR3、GR4」每一個等級分別是瑕疵豆含量不同。
關於曼特寧的冷知識:印度尼西亞並沒有曼特寧這個地方,而稱咖啡為曼特寧是因為早期栽種咖啡的是「曼代寧族」,所以最早被稱之為曼代寧,而在戰爭時期,由於日本人的口音將「曼代寧」讀成「曼特寧」,並沿用至今。
「雲南咖啡 YunNan」
雲南從1988年才開始大規模的商業化種植,當然了,是由當地政府所推動的一個主導項目,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的協助,自那以後咖啡在中國才慢慢的正規化種植起來。
中國咖啡種植有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是「雲南、福建、海南島」,福建和海南主要種植的是羅布斯塔咖啡,而雲南種植的是阿拉比卡,在這一點上面,雲南佔據了我國咖啡種植的龍頭地位。
Catimor(卡蒂姆)卡圖拉和帝汶的雜交種,因其抗病能力強及生長環境等要求不高,它現在是雲南多數種植者的首選品種。
而在過去的日子裡,雲南咖啡經歷了多少的波折,不為人知的辛酸,才提升了品質得到了認可,近幾年,雲南的咖啡品質正在直線上升,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獵手進入了雲南,對於雲南咖啡來說,也許是一件幸事。
目前雲南種植的品種有:鐵皮卡、波旁、卡蒂姆等。
保山地區有少量的鐵皮卡和波旁種植,更多的則是卡蒂姆。
普洱地區種植的多數是卡蒂姆。
當然了,目前雲南的大部分種植都已經成熟且優秀了很多,近年來雲南優秀的咖啡層出不窮,更有拍出天價的雲南咖啡,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期盼越來越好,為之買單。
亞洲的豆子在世界上並不上非常著名,但是獨特和特有的一些技術目前還沒有普及的,例如蘇門答臘的濕刨處理法。
而在未來亞洲的豆子也許會節節高升,而品質也在一點點的上升。
雖走得慢,但腳步卻很是清晰。
產地類,完。
下次見;歡迎嘗試雲南。
撰文:Ray 編輯: @胡楊丹丹
推薦閱讀:
※拉瓦薩(LAVAZZA)咖啡豆幾種不同分類(金標、紅標、藍標、棕標、黃標)有多大差別?
※製作一杯的咖啡,磨豆機有多重要?
※求告知美式咖啡用什麼咖啡豆?求告知?
※什麼是精品咖啡豆?精品豆和家常豆的區別在哪裡?
※有什麼速溶咖啡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