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究竟怎樣才對?(如何合理的發展自己的育兒方式)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各種關於育兒的段子,或者各種育兒暢銷書,都會有一種感覺:無所適從。
每天聽著各種矛盾的聲音。一會說:打孩子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會說:不打孩子才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方面說:父母決定孩子的高度,於是各種拼爹拼媽拼祖宗。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各種二代的丑像,爹媽真的那麼有用么?說實在的,網上這些文章搞成了一片巨大的認識的迷宮,讓許多爸媽無所適從。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很能理解這種迷惑。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一直想要找到一個「對」的育兒方法。但就我的認識來說,這個看似簡單合理的要求,卻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現在的我們對於「人」這個生物的了解來說,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標準的解決方案。因為,人是多樣的,然後每個人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達成的目標是多樣的。所以你要說一個標準答案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說到這裡可能還有人會不能理解,我就想我孩子讀書好,工作好,婚姻好。有那麼難么?是的,這幾個要求看起來簡單。但我想換個主體讓大家體驗一下,我把人換成一家公司,一個企業。我希望我的公司運作良好,業績穩定,不斷發展。這個要求簡單么?但是能有多少企業可以做得到?一個人的自身管理其實和企業管理很類似。讀書好,工作好,婚姻好這些都是表象,而背後是依賴著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的不斷觀察,分析和調整才能夠達成的。不去用專業性的知識和理論去支持。很容易卡在一個非常低效的狀態之中。
一個大企業能夠依賴於微信裡面的流行文章作為核心的指導和架構么?那顯然是不行的。那反過來,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養育好孩子,光是靠自己想一套,或者微信上的熱點文章來做指導。很容易陷入一種:自己無法察覺的低效狀態。就像很多小店鋪的老闆。他覺得自己每天有吃有喝,收支有盈餘就是好。但看不到自己更多地方的低效和其他的可能性。無法發展到更大的規模。更好的狀態。當產業升級之後,只能黯然的被邊緣化。
我們養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專業的心理學研究,從人、社會、歷史、文化等等方面,其實已經累計了大量的現成的經驗和素材。在學習過這些內容之後,我發現,微信的文章中,不少例子其實很早就出現過了,而且就像濤動周期一樣,每隔一代人就會來這麼一波。手法一點都不新鮮。無非是危言聳聽,然後拋出一個看似符合常理,但其實非常短視的觀點。家長能夠在短期內收到正面的驗證
然後,等過了幾年之後,其實發現這個也並沒有明顯的改變或者疲於副作用的時候,也很難再找始作俑者的麻煩了。
那麼我們話說回來,家長的精力有限,如何去做好呢?
首先,有限的精力,去更多的放到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上去。
事實上,有些暢銷育兒書,它不能說有錯,而是不合適你。有些家庭裡面,全職媽媽每天大量時間與孩子互動的,她的各種育兒的操作這是很多非全職家庭,孩子有保姆或者長輩帶的家庭難以複製的。她在孩子那邊有大量的情感的「存款」,有時候即使發個火,或者訓斥一下,甚至有體罰這樣的負面行為,是可以被日常的這種情感累積給帶過的。這個在心理學研究上也是有支持的(不是支持體罰),體罰的確是可以被情感溝通補充的(然而體罰完安撫,這個依舊是個低效的方式。並不值得推薦)
但是,像我們不少父母在孩子那邊沒有那麼多的感情的「存款」的時候。這麼操作,那麼就大概率的赤字滾出了(注意,大概率,也許孩子會有例外,不過我覺得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運氣,有這個運氣的也躲不開各種副作用)。
專業書籍的好處是讓人知道很多現象背後的原理是什麼。而且,它都不會以斬釘截鐵的方式告訴你,做到A就一定會得到B。它更多的情況下會告訴你如果你的育兒方式裡面有A,可能會有B、C、D的可能性。同時還有一定概率的X、Y、Z的負面可能。而養育的過程,則是一個收益和風險的選擇過程。而類似打孩子訓孩子這種,屬於風險大,收益低的行為。很多家長會為其買單的原因是,這種方法當下的反饋快。是不是有些類似那種龐氏騙局:),打一下,吐一點收益(孩子短時間聽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現這個越來越不好用了。最終,構成了孩子與父母在情感上的割裂(我們現在很多家庭與長輩的關係的尷尬境地,其實這種教育方法帶來的影響有不小的份額在其中)。
其次,如何善待自己,就如何善待孩子。
很多育兒書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法教孩子了。這個也忌諱,那個也忌諱。對孩子太好了孩子會變壞,對孩子太凶了,孩子會變壞。真的有點邯鄲學步,最後自己怎麼走路都不會了。
在這個事情上,我們要學會的是換位思考。我喜歡別人怎麼待我,你的孩子也是大概率與你相同的。如果你煩那種特別熱情的,無視隱私界限的照顧的。那麼,你就不要延續這種行為。注意好孩子的隱私,好好和孩子溝通。反過來,如果你覺得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和關懷的。那麼,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多注意孩子的需求。不要延續父母信奉的那種所謂的「意志力」、「獨立」、「抗挫折」等等的教育方式。善待孩子,也是在善待小時候的自己。
不安於現狀,持續學習。
育兒這個事情是隨著孩子一同發展的,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產生,帶來的影響,我們是不斷需要更新自己的認識的。事實上,我也是由一介小白一點點的走到今天。如果我一直抱著,養孩子這種事情有什麼的心態,走到今天的話。損失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育兒這個世界遠比我剛開始想像的要大得多。它不是簡單的幾條生活規範可以概括的。不完善的知識,不正確的育兒方式,孩子小的時候是你控制問題,等到大了,各種問題都被累積沉澱下來以後,就是這些問題反過來控制你了。
而好的育兒方法,本質上就是讓問題難以生成。而不去生成問題,需要有遠見,需要有靠譜的經驗,這都依賴於不斷的學習。而不是:我就是這麼長起來的,我也不是好好的么?這種帶有倖存者偏差的認識。
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而對於那些新晉的父母,我也發現一個傾向,過於的反對所有上一代的,舊有的內容。這一點在育兒早期不少落後的舊有觀念的確是應該被修正和改變的。但當我孩子進入了小學學習之後,我開始對於教育學的學習,我就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就不是那麼可以隨便推翻的了。事實上,學校的教材內容對於孩子認知發展程度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而傳統教育中被詬病的內容不是那麼簡單的可以說明白的。一句傳統教育扼殺創造力,是非常簡單粗暴的。它其實更多的問題出在了教學模式還可以有更多的提高,而不是它本身糟糕到了一無是處。
而現在有些父母讓孩子讀私塾,脫離教育架構的自我教學。這類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行為,其實,是會付出非常大的機會成本的。
客觀的看待育兒中的每個事件,該反對的,的確應該毫不猶豫的反對,但每每反對之前,仔細的去了解一下,自己反對的究竟是什麼。何來何去,在科學的體系一下做個評估,選擇一下收益和風險。不因為自己的情緒和喜好,而將有價值的東西給破壞了。
降低期待
這個標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合理期待,但由於大多數人都會過高的期待孩子,以及育兒方法的作用。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事情,主要就是降低期待。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的家長,養著普通的孩子。而且歷史上的很多神童案例中,即使神童,要是背上超過他能達到的期望。黯淡的概率也是極大的。寧鉑、William James Sidis、沈文裕都是很典型的案例了。
要知道,我們人有個特徵,總是會著眼於我們眼前的,還沒獲得的內容。但作為一個人,他能夠達成的內容是有限的。當忽略了其已經完成的部分,然後不斷的要求其達到沒達到的內容是不現實的。同樣的,一個教育方法也是有其適用範圍的,把任何教育法推廣到所有的內容上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將期待放到合理的範圍內,這就變得很有價值了。就不會出現:又要孩子語數外好,又要會個樂器或者會個畫畫,然後再學個編程,再練個舞蹈,打個網球。孩子是個正常的人,人的發展就是會有長短的,不存在完人。降低了期待,教育有了取捨。穩步的發展自己的優勢。長遠來看就會是一個最大化的解決方式。
而作為父母,也不會陷於各種孩子達不到的挫敗感之中,反而可以更為輕鬆的處理親子之間的關係。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第一條,閱讀專業的書籍,進行專業的學習,這是之後幾條的基礎,育兒這個事情和任何其它事情一樣,可以專業化,而且專業了以後,不說吊射門外漢吧。至少優勢是極其明顯的。我相信大家看過爸爸去哪裡面,夏克立的表現就知道了。有了專業知識,才能夠明白之後幾條的意義和價值,這才更不容易被各種育兒的文章和信息所困惑。
推薦閱讀:
※孩子有這些行為,說明被你慣壞了
※每周一答| 寶寶吃手、啃東西就是餓或者沒吃飽嗎?
※為了尋找輔食與奶的平衡和作息規律,當媽的也是拼了
※被家裡寵壞的孩子進入社會會怎樣
※孩子都沒生,你敢說自己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