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和巡洋艦區別是什麼?
要說區別,先得理清起源。
那就先從英國海軍說起吧。1903年9月,英皇海軍開始試驗以校射為核心的遠程炮術,簡單來說,就是射擊-觀測炮彈落點-計算誤差-修正射擊,不斷重複直到命中,與後來的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後來隨之引發的全重炮革命,無畏號的誕生,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贅述(當然無畏號下水服役的時候這套炮術體系也還沒有成熟,這是後話了)。這一套遠程炮術體系雖然當時並不成熟,但有一個人以超越時代的眼光看到了它的價值。
誰呢?費舍爾。費舍爾1904年就任第一海務大臣,他上位的原因很簡單,缺錢。執行兩強標準的英國人,在20世紀的開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僅要面對傳統敵人法國和俄國,另外還多出一個新興的德意志,卯足了勁想挑戰英國。不列顛為了守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需要大量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前者用於執行封鎖,後者用於維持制海權,其規模,一個數字即可說明——英國海軍從君權級開始,總計建造了52條前無畏艦。
另外就是一件新興的武器——魚雷。費舍爾其實是新學派的忠實信徒,他認為傳統的緩慢而笨重的戰列艦在魚雷面前毫無生存空間,在魚雷的威脅下,她們已經不能執行傳統的近岸封鎖戰略。而且,她們還無法反制敵人的裝甲巡洋艦,傳統的【戰列艦封堵交通線末端,巡洋艦維持實際制海權】的模式已經被打破,怎麼辦?更不用說英國人的裝甲巡洋艦一直都比較尷尬,為了速度和適航性犧牲了很多其它性能,非如此不足以執行其使命——這就使得她們面對敵方的裝甲巡洋艦的時候,常常會比較吃虧。
於是費舍爾構思了一種新型戰艦,她結合了裝甲巡洋艦的高速度、優秀適航性,戰列艦的強大火力,以及正在發展中的遠程火控技術,既能在大洋上獵殺敵方裝甲巡洋艦,保護帝國的海上交通線,又能在某一海域集結,擊敗敵方戰列艦隊。這就是戰列巡洋艦,制海職能與決戰職能的完美結合,費舍爾構想中的唯一的最完美的主力艦,在1905年的時候,她其實就是繪圖板上的無敵號,而無畏號,只不過是個妥協(雖然她已經具備了裝甲巡洋艦級別的高速)。無敵號的防護僅僅是水線那6吋么?當然不是,在超大距離上積累的空氣阻力,同樣能夠大幅削弱炮彈的動能,甚至比裝甲板更加有效——英皇海軍可是有著遠程炮術這本獨門秘籍的。這意味著,如果費舍爾的設想完全實現,那麼英皇海軍未來的主力艦隊,可以憑藉高速搶佔對自己有利的攻擊位置,在敵方炮火根本無法觸及的距離上,憑藉精準而強大的遠程火力迅速擊垮敵方。所謂「速度即是防禦」,其內涵就在於此。
如果說無敵級的6吋裝甲帶還算考慮了對自身同等級別火炮的防護(雖然德國人的SK L/50在11700米30度綜合入射角的情況下能擊穿9吋的裝甲板,但這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穿甲彈測試數據,而當時實戰中使用的彈種以半穿甲彈居多,此外無敵的裝甲帶後面還有穹甲作為補充),那麼1914年設計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也只有6吋的主裝甲帶,卻擁有高達32節的最大航速,正是對這一思路的最佳詮釋。當然,事後證明,費舍爾過分樂觀了。事實上,直到1915年,英國人都認為德國海軍不具備遠程交戰的能力,他們對德國海軍的交戰距離估計是6000米~8000米,且不具備處理高變距率目標的能力。而對自己的判斷呢,則是可以在10000碼距離上取得較高命中率,迅速殲滅對手,這當然是過分樂觀的。雖然德國海軍的戰術條例只設定了中近交戰的情況,但實際上德國海軍的射控體系是完全有能力處理遠距離交戰的(從實戰來看,至少12000碼),而英國海軍對此幾乎毫無準備。推薦閱讀:
※為什麼「俾斯麥」號戰列艦這麼出名?
※001A航母叫「山東艦」嗎?
※遼寧艦航母編隊的真實實力究竟如何?
TAG: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