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中論思想概述

整個中論的根本論點,就是「空」。那麼他是怎麼一步步導出來的呢?

《中論》這部書,是一部雙方辯駁的書,讀起來是酣暢淋漓,讀完以後,他是怎麼論證的,幾乎全忘了。因為它不成系統。

首先,在哲學上我們要找到一個邏輯起點,這個邏輯起點是不能變動的。

這裡有個矛盾在於,如果邏輯起點不能變動,那麼龍樹認為的空,就是不徹底的。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在於,假設某個邏輯起點。

哲學有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之分。

哲學論證,要依據邏輯,因此當你探討問題的時候,探討對象的時候,你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在於對象是否是客觀的?

也就是你能否跨越精神存在,直接探討外物。

很顯然,我們一時還達不到這點,因此,所有的對象一律都是精神上的對象,而非客觀的對象。

比如,你看到一個蘋果,你覺得這個蘋果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自然是主觀的存在,因為客觀的存在,你無從認識。一旦你把精神加諸在對象之上,對象就已經成為主觀的事物了。

這是龍樹探討問題的起點。

所以,我們必須改換思路。

原來我們看到一個蘋果,認為蘋果是客觀的,我們的認識只是反映這個客觀的蘋果,只不過探討能不能正確的反映。

但是現在,蘋果必須依存於精神而存在,我們已經不知道我們能否認識這個蘋果了。

但是,我們可以假設。假如主觀的事物,確實有一個客觀的實體存在,那麼我們可以判斷,我們精神的對象是有一個客觀的實體作為支撐的,那麼這就可以稱之為存在這個事物。

那麼這個客觀的實體,我們稱之為自體或者自性。

那麼什麼是自性呢?在龍樹這裡被定義為

區分於其他事物

這樣一來我們就有兩個推論

1、不可變異性。因為A事物的自性,表示A。B事物的自性表示B。如果A能夠變成B,那麼說明兩者的自性就可以變化,那麼就跟定義的區分事物相違背。

就如同,我是我,你是你,我不可能變成你,你不可能變成我。這樣我和你才能區分,否則兩者如何區分呢?

比如,男女交合,生下孩子,這個孩子有男女的基因的遺傳,也有變異。但是我們講,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是三個人,區分三個人的標準就是自性。

2、獨立的,不可處於依存關係中。

因為,自性被定義為,區分其他事物,如果A要依存B,B要依存A。那麼就難以區分其他事物了。

有了自性這個武器,我們可以導出無自性

無自性,就是無自體,也就是不存在前面所述的客體(自體)。

這樣一來,沒有自體支撐,那麼前面的名字(概念)本身就是無源之水。

既然沒有客體支持,一切都是精神運作的產物,這樣一來,事物就是不存在

無自性=不存在。

如此我們有這麼兩個概念。實有,假有。

實有:在概念背後確實存在一個實體,這個實體奠定了事物的本質屬性,以此區別於其他事物。

假有:在概念背後沒有一個實體,僅僅只有一個概念(假名)而已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引出第三組關係

1、獨立

2、依存

兩者是矛盾的,一個事物獨立,就不可能依存。反之亦然。

但是依存關係,有一個悖論在於,依存必須要先有這個實體存在,然後再談他和其他事物依存。如果壓根就不存在實體,那麼就不能依存。

就如同,我找了一個女朋友,如果我壓根就不存在,那麼女朋友(這裡的女朋友,僅僅指我所指的概念。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女朋友,而指我的女朋友)也是不存在。

因為他體要跟自體相異才能存在,如果自體不存在,那麼他體也就不存在。

有了這三大神器,龍樹就可以破斥一切事物了。

三大神器是:

1、自性和無自性

2、獨立和依存

3、變異與非變異

除了這三大神器,還有一個整頓三者的邏輯模式,即歸謬論證。

類似於,蘇格拉底方法。

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成立,然後按照對方的思路,一步一步挖下陷阱,最後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如果一個事物的假名(概念)他的論證沒有自相矛盾的話,那麼未必有這麼一個實體。但是如果它本身概念都是自相矛盾,一定沒有這個實體。比如不可能出現方的圓。

因此我們就看概念本身是不是邏輯自洽

註:論證過程通過因緣生滅來論證無自性,不是代表因緣生滅=無自性。就如同你要藉助橋到目的地,難道橋=目的地嗎?真是荒謬至極。

記住,無著在《順中論》的一句話

因緣生者。皆是戲論。

為什麼不生,因為壓根就沒有事物,如何能生?如何能滅?

1、論述不生不滅

對方:我方認為,某物是存在的。

龍樹:我方認為,如果某物是存在,那麼他要麼處於依存,要麼處於獨立。

如果某物是依存的,那麼就不能存在。因為依存的事物,沒有自性,無自性就代表無存在。

如果某物是獨立的,那麼可以假定他存在,一旦存在,就具備非變異性。這和我們的感知相違背。這和佛陀的講法,例如造業、輪迴、苦集滅道等等違背。

(或者說,生和滅如果存在,也需有自性,那麼就不可能處於依存關係中,沒有生,竟然有滅,這是不可想像的)

故事物是無自性,壓根不存在。如果該事物不存在,那麼他就缺失了生起和壞滅的基礎,故

不生不滅。

2、論述不常不斷

對方:我方認為某物是存在的

龍樹:如果某物存在,那麼他就是有自性的,那麼就不可能變化。也就是常見。如果事物是依存關係的,那麼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代表不存在。

如果認為,某物存在,然後壞滅,這是斷見。

不存在的事物,因為沒有一個可以依託變化的實體,因此是不能變化的。因此,事物不存在了,才能說不常不斷。

並且,常見是有見。斷見是無見。

3、論述不一不異

對方:我方認為,某物是存在的

龍樹:我方認為,如果某物是存在,那麼他和五蘊(泛指感知的一切)相比

1、某物和五蘊是一樣的

2、某物和五蘊是不一樣的

3、某物處於五蘊之中

4、五蘊處於某物之中

5、五蘊擁有某物

如果是一樣的,那麼他和五蘊一樣是生起壞滅,處於依存關係,那麼他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以說他和五蘊是一樣還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不一樣的,那麼通過自性的概念,某物是有自性的,那麼某物有自性,就不可以造業、輪迴,與佛陀說法相違背。

如果某物處於五蘊之中,那麼是先存在某物還是先存在五蘊?

如果先存在某物,後存在五蘊,那麼某物是獨立存在的,無需處於五蘊之中。

如果先存在五蘊,後存在某物,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五蘊生滅變壞,因此五蘊不可以存在。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怎麼能比較呢?

如果五蘊擁有某物,那麼某物的性質和五蘊一致,某物也是處於依存關係,那麼某物不存在,一個不存在的事物,如何被擁有?

因此,不一不異。

4、不來亦不出

對方:事物有運動的

龍樹:我方認為,事物是沒有運動的。因為,事物要運動,必須存在運動的時空。

運動的時空,可以劃定為三大時空,分別為

過去時空,當下時空,未來時空。

時空的存在形態也有兩種,一個為獨立存在,一個為依存存在。

如果是依存存在的話,

過去時空,不能有運動,因為過去時空已經逝去了。

未來時空,也不能有運動,因為未來時空,還未到來。

當下時空,由於過去,未來都沒有運動,那麼作為依存的對象,同樣也不能存在。故現在時空也不能有運動。

如果是獨立時空的話,那麼三大時空,是獨立存在的,不可以變異。

同樣,未來時空,過去時空,已經沒有運動了。

現在時空,也不能有運動。

比如,行走的時空,不能有行走的動作。

因為行走的時空,是獨立存在的,他已經有了運動了。

後面的行走的運動,又是加上了一個運動。

導致一個獨立的時空,存在兩個運動,且兩者,一個為一體狀態,一個為分離狀態。

相互矛盾,三大時空,皆沒有運動。

故,不來亦不去。

以此,可以破斥一切事物。最終還有一個未破的點,在於邏輯的起點。

也就是,當精神加諸到研究對象上,至少精神是存在的。

1、破精神

精神有三部分構成,感知器官,感知行為,感知主體

感知器官、感知行為之前,是否存在一個感知主體?

如果存在,

那麼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每一個器官有一個主體,比如耳朵有耳朵的主體,叫聽者。

其二、有一個總的主體存在。

那麼我們要考察,這兩個主體,只能有一位。因為一個動作,一個主體。

如果是總的主體存在,那麼總的主體應該存在各個器官。所以耳朵也能看事物,眼睛也能聽聲音。因為感知器官的功能就是用來感知。

如果是各個主體存在,那麼各個主體是分立且獨立的,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活動。

如果兩者同時存在,那麼相互獨立,是矛盾的。

因此,三者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不存在主體,那麼感知行為就無從談起。這樣一來,感知不存在。

2、破空

正所謂,空亦復空。如果執著於空,這是不對的。

對方:我方認為,空是存在的。

龍樹:我方認為,空是不存在的。因為我方認為,空是將一切事物都空掉,連空都空掉。

最後,我們看看,龍樹思想相對應的經文,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為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凈。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奉缽品第二》)

這裡,先否定了,實體的存在。然後否定了概念的存在。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習色有、不習色無,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常、不習色無常,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苦、不習色樂,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我、不習色非我,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寂滅、不習色不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空、不習色非空,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相、不習色無相,受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作、不習色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奉缽品第二》)

因為這些事物皆不存在,故不習。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聲聞乘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智慧。若獨覺乘智慧。若菩薩摩訶薩智慧。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智慧。是諸智慧。皆無差別。不相違背。無生無滅。自性皆空。若法無差別。不相違。無生滅。自性空。是法差別既不可得。(《大般若經》)

一切皆空,空空相等,故無差別

憍屍迦。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為無常

常無,就是不存在。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說有所得般若波羅蜜多,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

說色若常若無常,說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

說色若樂若苦,說受、想、行、識若樂若苦;

說色若我若無我,說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

說色若凈若不凈,說受、想、行、識若凈若不凈。

若有能依如是等法修行般若,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依此等法行般若者,我說名為行有所得相似般若波羅蜜多。

憍屍迦!如前所說,當知皆是說有所得相似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說,世事無常,那是相似般若波羅蜜多。因為無常,還有假定有一個事物,然後他才能無常。

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無所得,故沒有常和無常。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善現,若諸菩薩於無我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金剛經》)

一個事物,壓根不存在,故稱該事物。這種狀態,名為假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一切都是假有,只有假名,而無實體。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一個假名,空也是一個假名故無差別。

事物不存在,故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事物皆空,故無任何事物。明了這點,故遠離苦難,因為無苦難遠離,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涅槃境界。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此心不可得。

未來心,還未存在。所以此心也不可得。

現在心,是否存在?

答:存在

問:請回答,一個已經存在的事物,能否再次存在?

答:不可以

問:一個不存在的事物,能不能獲得其存在性?

答:不可以

故,原命題被破,現在心壓根不存在。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因為,壓根就沒有眾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非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空。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如來壓根就沒有說過法,因為這世界壓根就沒有如來和法存在。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非佛法就是無佛法

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無所有,故不應所住,而生清凈心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假有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假有也。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事物不存在,就不可以說事物的性質如何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即色,色即如來。色、音聲壓根不存在,故不可見如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假有

附:

1、說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存在,是不是惡取空?

我們先看看,惡取空的定義

有二種人。於佛所說法毗奈耶。俱為失壞。一者於色等法於色等事。謂有假說自性自相。於實無事起增益執。二者於假說相處於假說相依離言自性勝義法性。謂一切種皆無所有。 於實有事起損減執。於實無事起增益執。妄立法者所有過失已具如前顯了開示。於色等法實無事中。起增益執有過失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甚為失壞。於色等法實有唯事起損減執。壞諸法者所有過失。由是過失。於佛所說法毗奈耶甚為失壞。我今當說。

什麼意思呢?說大乘的信徒,如果說一切皆無所有,一切都不存在。那麼這就是惡取空。

這就有意思了,我們前面一再強調,龍樹的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怎麼一不留神成了惡取空了?

云何複名善取空者。謂由於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復由於此余實是有。即由余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入空性如實無倒。謂於如前所說一切色等想事。所說色等假說性法。都無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說性法。說之為空。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為余。謂即色等假說所依。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於此中實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空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如是隨順證成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如果認為,假說自性皆無所有,是為善取空。

這裡就要理解兩個概念,假說自性和離言自性。

若諸有情於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經典。不解如來密意義趣。於此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不能解了。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典言非佛說。菩薩為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通如是經中如來密意甚深義趣。如實和會攝彼有情。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為彼說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第一義非其自性。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有事。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如果有人看佛說甚深般若的經典,不知道佛說的話里還有弦外之音。看到,裡面說,一切法皆無自性,一切法皆不生不滅。說一切法皆如虛空,皆如幻夢。然後就害怕,誹謗這些經典不是佛所說。實際上,般若經典暗含的意思是什麼呢?

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

般若經典不是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只是說,你感知的世界都無所有。

我們一再說,龍樹是站在認識論的基礎上,認識論只探討我們可以認知的世界。

於是,龍樹通過破斥的方式,告訴眾生,這個世界都是假象,都無所有。什麼都不存在。

但是,我們又暗示,在未感知的世界,或許有實有的事物。

於是,我們說,你要說某物是假象,那麼總要有一個真的事物,跟真的事物相比,才能判斷是否為假。

因此,如果跨越界限,認為,感知之外的世界也是空的,那麼就是惡取空。

如果你認為,感知世界之內的世界是空的,就是善取空。

2、知道世界為空,有什麼用?

答案是沒用。龍樹作為一名哲學家,他只探討如何認識世界,而沒有給出如何改造世界的主意。後續工作由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繼承。


推薦閱讀:

佛教、道教的交集和區別在哪?
佛陀比提婆達多高明在何處?
「末法時代」是個扯淡概念
如何回答「你年紀輕輕怎麼就信佛了?」這個問題?

TAG:佛教 | 佛法 | 龍樹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