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

悲劇《李爾王》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按照英國古老傳說改編而成的。莎士比亞改變了這個古老傳說的結局,使得這個平常的宮廷鬥爭故事成為了一部能夠反映文藝復興時期精神的作品,呈現出鮮明的社會悲劇性。莎士比亞在創作這部著作時不僅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還巧妙地採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一方面,使得這部戲劇的劇情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另一方面,又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沒落。莎士比亞運用這種巧妙的創作手法使得這部戲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

一、深入刻畫人物形象

莎士比亞在其文學創作中十分擅長塑造人物形象,在 《李爾王》中更是深入刻畫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有機結合在一起,使這部戲劇更富感染力。在他的悲劇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為英雄式人物,他們熱衷於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理想。戲劇《李爾王》中的柯第麗 霞便是這類人物,她外表樸素,但內心卻很深沉。莎士比亞並未對其進行過多的細膩刻畫,也沒有太多的心理描寫,而 是從整體上展現柯第麗霞的內心情感,且通過與反面人物的 對比展現其正面形象。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時,莎士比亞並沒有一味地強調他們的兇惡,他們也有一定的優點,這就使 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李爾王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

二、結構布局並行交錯

《李爾王》在結構上呈現出並行交錯的特點。李爾王的二女兒里根與大女兒高納里爾,通過花言巧語逐漸獲得了年邁的李爾王的信任,但當她們獲得權力與國土之後,就對李爾王步步緊逼,迫使其遜位。且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將他驅逐出宮,導致李爾王在絕望中奔向風雨交加的荒野。與這一主線情節交織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羅斯特伯爵的故事。他的私生子愛德蒙用謊言矇騙他,導致他將忠厚誠實的長子愛德伽驅逐出門。之後他親眼目睹李爾王被女兒們虐待,內心十分 不忍,於是暗地裡幫助處於危難的李爾王,但卻由於私生子告密,被康華爾公爵夫婦挖掉雙目,在電閃雷鳴的荒野中遇到了被驅逐的長子。這兩條線索交織在整部戲劇中,但又有先後、輕重、主次之分,它們互相作用,進而促使情節跌宕 起伏。在戲劇初始階段,這兩條線索穿插進行,兩者之間的 聯繫並不緊密,但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這兩條線索逐漸 織,最後,在暴風雨這一場時,裝瘋的愛德伽與被逼瘋的李爾王相遇,兩條線索終於完全交織在一起,將劇情推向高 潮。與一般戲劇不同的是,《李爾王》在高潮出現之後出現了幾 場以葛羅斯特伯爵為中心的戲:這位伯爵被殘忍地挖掉雙 目,在電閃雷鳴的荒野之中遇到被自己驅逐的長子,「跳崖」自殺,並再次遇到李爾王,這些動人心魄的場景使得讀者的情緒再次高漲。正是這種並行交錯的結構布局,使得整部戲劇環環相扣,在前後照應中形成完美整體。

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

在創作《李爾王》時,莎士比亞採用了民間文學的創作手法,這就為整部戲劇贏得了一定的群眾基礎,使其更加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這些人物形象多源自 於民間的歌謠或詩篇中。正是由於莎士比亞在創作《李爾王》時採用了這種民間歌謠的內容,使得這部戲劇雖然在宮廷上演,但在普通群眾中也頗受好評。在《李爾王》中有許 多話語都是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慣常使用的小調和俗語, 尤其是那些瘋話,大多源於古老的民間歌謠,除此之外,還 引用了一些雙關語、笑話、俗語等,這些民間特色對整部戲 劇悲劇色彩的渲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豐富多彩的戲劇語言

在《李爾王》中,莎士比亞大量使用民調、比喻、諺 語、雙關語、諧語和成語,極大地增強了戲劇語言的生動性。尤其在李爾王口中,常將一些兇惡之人比喻成各種兇殘的禽獸。比如,李爾王將兩個恩將仇報的女兒稱作「餓 鷹」「毒蛇」「豺狼」「猛虎」等;裝瘋的愛德伽也常說一些富有哲理的「瘋話」,比如「我聞到了一股不列顛人的血 少說。」這些尖刻而機智的話語,其實是莎士比亞對17世紀 初英國社會道德、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批判與揭露。

李爾王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

(參考論文《悲劇<李爾王>的藝術特徵探析》一文)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文學 | 李爾王 |